探究文化层面背景下的中国古典园林
2020-12-23孙铭徽
孙铭徽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相关概念、发展轨迹进行论述,突出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东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园林景观相关专业的设计工作者可以在日常学习工作中,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和方法,为己所用,并通过创新性发散思维,设计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园林景观。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轨迹;园林艺术
一、中国古典园林相关概念
“古典”一词在文学范畴可以拆分为“古”和“典”。“古”即“古代,经历多年的”,“典”即“标准;法则”。《辞海》中对“古典”一词的解释一是“(名)典故”,二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认为正宗或典范的”。
“园林”一词最早以文学形式出现在西晋以后的诗文里,最早成为造园学中的专有名词则是在明代造园家计成编著的造园学丛书《园冶》中,后来,园林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解释“园林”,都有一定道理。其中,《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规》中对“园林”的解释为:“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包括庭园、宅院、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科学发展,还包括街道、广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一级修养胜地。”其内容通俗易懂,可看作是我国对“园林”一词最权威的解释。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天人合一的特点。在古代,建造园林不是单纯地建造山水和建筑,而是在创作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古典园林是造园者对人生态度的体现,是古时文人士大夫人文精神的体现。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轨迹
(一)古典园林的生成期
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期,就诞生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囿”“台”“园圃”。“囿”与狩猎有直接关系,没有观游功能,同时,出现的还有观天象、通神明用的“台”和用以种植果蔬的“园圃”。此时造园活动多集中在王、侯、士大夫群体之中,如殷纣王建造的“沙丘苑台”,周文王建造的“灵囿、灵台、灵沼”。
秦汉时期,园林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帝王园林由功能性向兼具娱乐性转变,园林的数量多,规模大,占地广,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渭河以南的上林苑,广三百余里,苑中广建宫阙。此时,还在园林里挖池筑岛,模拟海上仙山以满足帝王求仙的需求,这开创了人工理水、筑山的先河。汉朝园林的功能更加多样,园林中的宫、观、池、苑等多种布局满足了帝王贵族游憩、居住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西汉建章宫中的太液池,模仿东海三仙山建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开创了中国造园史上“一池三山”的布局,这也成为后来历代帝王模仿自然神山、建造宫庭苑囿的重要范式。西汉,私家园林开始发展,此时无固定样式,大都模仿皇家园林的内容和布局,而且园址多选在郊外。到东汉,有文献记载的私家园林已经比较多了,地主庄园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也开始发展起来,这些庄园具备了一定的园林化特征。
(二)古典园林的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割据,诸侯混战。混乱的政治局面为思想解放提供了契机,艺术领域空前活跃,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造园艺术富于创新,皇家园林选址多选择在城内或城近郊,帝王园林由自然山水转向都市,由于空间的规模缩小,造园手法也由自然山水向人工山水转变,园林题材也更趋向世俗化和生活化,园林的娱游观赏功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甚至成为唯一的功能。
私家园林发展兴盛,贵族官僚兴建奢华的城市私园的同时,世家大族退隐山林兴建的别墅、庄园式私园得到长足发展。
寺观园林在这一时期随着佛、道盛行而产生的寺观建筑而得以兴建。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一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形象反映了魏晋南北朝寺院的兴盛。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这三大园林类型并行发展,它承秦汉,接唐宋,为后世园林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三)古典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会大一统时期。此时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文化、艺术发展繁盛,园林也大为发展,进入全盛时期。随着隋唐宫廷制度的日趋完善、帝王园居生活的多样化和频繁性的不断加强,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细节完备,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皇家气派”。这时期,皇家园林已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大类别。
唐代以“休憩游赏”为主要意图的私家园林,在城市中发展迅速。《昼墁录》记载,唐都长安“公卿近郭,皆有园池,以至樊杜数十里,泉石战胜,布满川陆”。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文人士大夫竞相将园林当成“穷则独善其身”的解脱,竞相“隐于园”。这时的私家园林着重于对景物典型性格和局部细节的刻画,受诗人、画家的影响,许多园林将文人的诗画情趣赋予园林山水中,使园林更具有文化气息,这便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起。文人园林所具有的清新淡雅的格调和丰富的意境蕴意,促进了写实与写意创作方法的进一步深化。
唐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采取三教并尊的政策,使得这一时期的寺观园林更加普及和世俗化。寺观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成为社交和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从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郊野的生态环境。同时,频繁的寺观活动也促进了寺观园林的发展。
隋唐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三个艺术门类开始相互渗透,园林发展趋向成熟,并开始辐射到亚洲东部的朝鲜半岛和日本。
(四)古典园林的成熟期
宋朝大力发展经济,并采取重文轻武政策,这使得宋朝在经济、文化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园林造园艺术和技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私家园林的造园活动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人园林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还影响着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文人园林的兴盛,是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皇家园林受私家园林的影响明显,虽然规模上没有隋唐大,气派也有所减弱,但是规划和设计上更精细、清新,更接近民间的私家园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政策上的亲民性和宽容性。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开始向精细化、深层次方向发展。特别是明清中后期,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在造园艺术和造园技术上都达到了园林艺术的巅峰。明清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受新儒学封建礼制的影响,政治上要求有更严格的礼制和等级,因而皇家园林又开始注重皇家气派。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在我国造园史上达到鼎盛,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的特色,其中尤以江南园林为胜。在这一时期,造园技术也得到规范化和理论化,文人、富贾大量参与造园活动,并将造园理论整理发行,这标志着民间造园艺术达到顶峰。
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以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对比为例
(一)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相似之处
不管是我国哪里的园林都充分吸纳了中国文化精髓,以“诗情画意”闻名于世,造园师将中国诗词绘画艺术融入造园之中,形成“无处不可画,无景不入诗”的意境。无论江南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皇家园林,其中的楹联、牌匾多取于诗词之中,使园林充满书香气韵,假山水景也是抒情寓意,透出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国的古典园林有很强的吸纳、包容性。皇家园林中的藏族寺庙建筑、江南私家园林中的“西洋景”,无不展现了古典园林文化吸收其他文化的强大的包容性。
(二)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的差异
有交流就会与文化的变迁,文化发展是在影响—调适的交错中进行的,这必然使文化的变迁产生地域性差异。北方皇家园林多集中于北京一带,选址自由,规模宏大,空间开阔,布局上有明显的轴对称关系,园中往往开池堆山或将自然的真山真水囊括其中,构建“一池三山”的典型皇家园林模式,寓意帝王登仙的理想。园林力求突出皇权特征,例如圆明园西北的紫碧山房象征昆仑,东面福海象征东海,整个园林布局象征全国版图,从而表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寓意。皇家园林建筑形态雍容庄严,金碧辉煌,建筑布局、植物种植都讲究秩序性,充满宫廷色彩。
江南地区气候温暖宜人,土地温润肥沃,花木郁郁葱葱,水源丰富,建园优势明显,以苏州一带的私家园林最为突出,小巧却不失韵致,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私家园林占地空间有其局限性,所以规模较小,平面上多呈现不规则形态。布局上往往以水面为中心,因地就势,建筑朴素淡雅,自由错落于园中,与花木相互呼应,营造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层次感,着重打造园林的意境美,充满浓厚的书卷气息,与北方皇家园林形成對比。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3]赵海河.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研究:以中国明清江南私家园林与日本江户时期私家园林为例[D].重庆大学,2013.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