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红色文化的纪念性景观空间环境塑造研究

2020-12-23曹志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

摘 要:纪念性景观空间环境的塑造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通过物质景观空间的营造表达出纪念主题的情感精神空间,是它的中心思想所在。文章结合具体创作案例分析了淮海战役纪念性景观情感空间塑造的方法,以促进淮海战役纪念性景观空间及此类景观环境的设计建造。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淮海战役;情感空间;环境塑造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红色文化传承视阈下淮海战役纪念性建筑与景观设计发展研究”(2018SJA0993)、徐州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8XSM-215)成果。

一、关于纪念性景观空间环境塑造

“人们为了表达对人物的崇敬或某个事件的纪念之情,往往会选择在一个特定的场所内,创造性运用这个场地内已有或附加的元素来记录和展示相关纪念内容与主题。在这个过程中,用来举行纪念活动的这个场所有了纪念性,寄托着纪念情感的场所景观就成了纪念性景观。”[1]由此可见,纪念性景观空间是包含物质与精神双层功能的环境空间,纪念情感物化于物质景观形式之上,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类型景观空间之所在。

纪念性景观空间环境塑造的过程,是从理论设计开始然后到实践营造、从整体规划到局部构建的系统过程。同时,由于纪念性景观中纪念情感的中心要求,需要引入心理学、美学、现象学和景观学等理论,结合具体纪念内容要求,进行相应纪念心理、景观形态和场所精神的营造。精神层面上,要从主题情感空间营造出发,协调好景观空间中纪念精神传达与接收两端关系,把握好景观空间情感传达内容,顺应参观者心理情感节奏规律,以实现景观空间纪念精神与情感表达的目的。物质层面上,要梳理景观空间结构构成,根据不同战役纪念园环境景观所要表达的纪念主题,归纳出其具体依附的场所空间、情节场景及具体景观要素。

二、淮海战役纪念性景观的情感空间塑造

淮海战役纪念性景觀空间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景观空间环境塑造的重点是营造能被纪念主体生理、心理全方位感受纪念内容与纪念精神的情感空间。景观情感空间的塑造从情感空间结构与情感空间体验两方面来把握。

(一)情感空间结构

淮海战役纪念性景观情感空间结构的塑造,是由系列景观空间秩序组织与纪念情感逻辑秩序把控两方面实现的。其中,系列景观空间秩序的组织,需要通过内在的革命战役史实叙事顺序来展开,结合外在线性空间视觉轴线的引导串接多个景观空间来实现。景观纪念情感逻辑秩序,则是从纪念主体精神心理角度来对战役纪念景观情感空间结构中的空间组织排列进行引导。从参观者情感接收过程出发设计景观场景与秩序,顺应参观者情感接收逻辑的景观空间布局更能准确把控参观者的情感发展节奏,从而达到情感空间塑造的精神纪念目的。

(二)情感空间体验

“体验是感官、行为、情感多种知觉的综合感知。”[2]通过引导参观者参与景观空间与纪念情感的生理心理体验,催化景观空间革命纪念精神的升华与传达。具体景观情感空间体验的营造从以下几点把握:一是,积极营造主题鲜明、引人入胜的景观环境和体验活动,来吸引并引导参观者参与战役纪念景观空间的体验。吸引人的景观环境可以激发参观者纪念行为的发生,引导参与的体验活动可以使参观者通过多种感官认知景观空间。二是,营造能诉诸参观者各种感官体验可能的战役主题情感空间。景观空间通过运用诸如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参观者在其中综合各种感官信息来交织升华纪念情感。三是,战史情节再现的设计手法营造具象或抽象的场景化景观情感空间,参观者可以穿越时空移情地感受那段革命历史。

三、淮海战役纪念性景观空间环境塑造设计实践

以下通过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园景观空间改造方案中的部分概念设计,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探讨淮海战役纪念性景观空间的环境塑造。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碑是整个园区的中心纪念体,其大理石碑座四面围绕着“支前”“战斗”“冲锋”“胜利”的场景浮雕。这四个主题场景既描绘了碾庄战斗从准备到胜利的伟大过程,也纪念园在场地规划、景观空间、建筑设施等序列展开的内在情感依据。纪念碑正面刘少奇同志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鎏金大字,正是纪念园纪念情感表达的核心思想。方案提取了这四个战役主题内容为主线,规划纪念园景观空间结构。纪念园景观空间及其景观节点分别对应四个主题内涵秩序展开,并通过诉诸参观者多种感官知觉的景观元素进行参观序列与情感节奏的串联。入口广场景观空间对应“支前”主题进行情感环境塑造;纪念碑与英雄雕塑群景观空间对应“战斗”主题进行环境塑造;烈士碑林景观空间对应“冲锋”主题进行环境塑造;纪念馆广场、游客中心、红色舞台、纪念园出口广场等节点构成的景观空间,则主要对应“胜利”阶段进行环境塑造。另外,方案对纪念园中原“英烈湖”遗址景观进行了环境改造,使得这一意义特殊的水景空间,不论在空间布置还是精神表达上都融洽地将周围四大部分景观空间凝聚在一起。方案中各子纪念主题景观空间,充分运用情感表达手法创造相应的情感空间,参观者在与景观空间的互动中,可以从多种感官角度体验情感空间从而达到纪念目的。

纪念碑与英雄雕塑群景观空间部分,纪念碑作为纪念园中心景观体和场地控制点,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轴线交点上,是主参观流线上的必经之路。改造方案将原纪念碑位置后移,并增加基座层次抬高碑体。从入口广场到后移抬高的纪念碑之间通过直线数组段台阶连接,抬高拉远的仰角视距与延长的台阶路径,强化了参观者敬拜纪念碑的时空体验,上升的心理暗示与强化爬升过程的道路增强了崇高、肃穆的纪念情感。另外,寓意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松柏类常绿乔木密植于抬高路面两侧,使得通道感更加纯粹强烈,进一步增强了景观空间的庄严纪念情感。除了直接到达纪念碑的通道这一纪念体验明线,还有八组革命英雄雕塑群围绕在纪念碑四周,与周围景观环境一起呼应“战斗”主题,形成了纪念体验的第二条线。雕塑群曲折、迂回、穿插的动线亦构成此区主题情感表达的暗线。雕塑群以碾庄战斗主题内容为主线创作,使参观者从感官到精神来体会战斗情节,在思想上引导参观者跨越时空回到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此外,“植物还可以控制参观者的视线。建立在各个维度的植物屏障可以有选择地遮挡或强化视线中的景观,进而层次化景观空间”[3]。此区的植物配置采用乔、灌、草的类型组合,形成点、线、面的植物搭配层次。各有寓意的植物元素与雕塑群形成了半开放空间,营造了一种庄严而静谧的纪念氛围。参观者体验着节奏起伏的参观路线带来的情感表达明线与暗线,战斗的艰苦卓越在体验的另一层面隐喻实现了。

烈士碑林景观空间部分,方案设计的碑林区整体方位坐北朝南,由地上平台与下沉坡地两部分景观空间构成,所有的烈士墓碑均面向“烈士名录墙”方向。烈士墓碑由飘扬的旗帜创意设计而来,当参观者驻足墓碑前缅怀先烈时,在反光作用下光洁的黑色花岗石将映射出模糊的行人身影,在时空上构成了两个世界对话的隐喻场景,英雄仿佛默默地在诉说那段历史和他的事迹。一座座墓碑、一名名牺牲在冲锋路上的英烈、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沿着坡道台阶的缓缓下沉,随着池水的缓缓流动。这些诉诸生理、心理的景观元素将参观者带到了“烈士名录墙”这一纪念情感中心,光洁的黑色花岗石“烈士名录墙”处于下沉空间尽头半开放位置,在光影作用下,反映着肃穆秩序的墓碑、参观游动的行人以及阴晴交替、四季变幻,而一个个金色的烈士名字一直闪耀浮现在这时空光影画面之上,此时,时空概念已经消失,永垂不朽的情感跃然观者心头。此外,下沉烈士墓空間整体是开放结构,地上平台有一条与下沉空间投影边沿重合的围合路径,光线会将行走在此路径上参观者的长长身影投射到下沉空间墓碑林中,实景与虚景的直接对话调动了纪念主体的参与性,从而引起纪念情感共鸣。水景的围合与地形的错落是呼应碾庄战斗中“圩”这一独特概念形态而呈现的,围合流动的水景容纳着时空变幻,隐喻着革命精神在人们心中永恒不息。环视整个碑林景区,外部是繁华生活的林立高楼,内部则是庄严静穆的精神场所,内外环境情感对比强化了人们对先烈的缅怀之情。正是这一排排前仆后继冲锋在路上的英雄们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情感空间塑造的纪念精神在此升华,革命教育意义在此体现。

如上述例解,方案通过情感空间结构与情感空间体验共同塑造的序列景观空间,与其他纪念性建筑空间设施共同完成纪念园纪念内容与纪念精神的表达。通过改造提升的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园景观环境,不仅是一个展现战役史实的物质环境空间,更是一个景观环境主动表达纪念精神的情感空间。

四、结语

淮海战役纪念性景观作为重要的红色资源,承载着丰厚的淮海战役精神与红色革命文化。基于一些淮海战役纪念性景观环境纪念表达的呈现方式已落后于当下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从景观情感空间营造的角度出发,对淮海战役纪念性景观空间环境塑造提出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建议思路与设计方法,并对此类景观设计实践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使淮海战役厚重的红色革命文化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能在高水平平台上发挥它传承与发展的作用,打造淮海地区城市文化新标高。

参考文献:

[1]曹志明.纪念性景观的空间构成分析[J].美与时代,2015(2):57-60.

[2]黄颖.当代战争纪念性景观情感表达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3]曹志明.纪念性景观的物质环境元素分析[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5(3):73-76.

作者简介:

曹志明,博士研究生,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淮海战役历史经验述论
淮海战役中瓦解敌军工作概述
石一宸将军纵谈淮海战役
大连建新公司的创建及其对淮海战役的支援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主要特点及指挥艺术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①(1949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