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韧性: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视角

2020-12-23马晓星

理论探索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马晓星

〔摘要〕 政治韧性是一定政治主体在复杂政治实践中形成的,能够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并有效应对各种危机以不断延续自身生命的政治能力与特质。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的重要尺度,直接影响着党的长期执政能力高低,也是党的重要政治品质之一。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取向在于增强党的政治韧性,有效提高自身政治适应力与修复力,以夯实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韧性:一要始终坚持使命自觉,明确党治国理政的共同目标;二要保持政治定力,锤炼党治国理政的政治意志;三要有效完善政治激励机制,提升党治国理政的内在势能;四要积极创新政治艺术,激发党治国理政的能动性。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政治韧性,使命自觉,政治激励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20)06-0054-07

韧性是贯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全过程的重要逻辑线索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用韧性来诠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事实上,韧性不仅存在于经济、社会领域,还展现在政治领域。政治韧性是经济与社会韧性的核心保障,它表征着一定政治主体对各种环境的动态适应能力,是其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某一政党而言,政治韧性是关系其执政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政治韧性较强的政党,通常执政能力也较高,也愈能实现长期执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异常复杂,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多种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给党带来了许多严峻挑战。为此,新时代全党需以提升自身政治韧性为战略支撑,积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通过各种方式有效应对诸种风险与挑战,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考察党的政治韧性有关问题,有利于深化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同时也能为更好推进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有益理论借鉴。

一、政治韧性的概念厘定与理论内蕴

韧性最初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后来,由于韧性具有普适的理论阐释力,生态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也开始用韧性来剖析相关问题。20世纪后期,国外部分学者将韧性引入到公共管理领域,试图以其应对现代国家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复杂危机。自此,政治与行政研究的韧性进路正式形成,政治韧性作为独立的政治学范畴也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用韧性来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更加引起学术界对韧性特别是政治韧性的关注。

政治韧性是以政党为代表的政治主体在复杂政治实践中形成的,能够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并有效应对各种危机以不断延续自身生命的政治能力与特质。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政治韧性则是党依据无产阶级建党原则,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政治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不断解决各种不确定的复杂问题,进而推动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政治能力。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韧性主要具有以下内蕴:

(一)政治韧性是党的优良政治品格之一

政治品格通常指的是一个政党在政治实践中所展现出的政治价值、政治作风以及政治策略等内容的风格,它是政党能力与属性的集中表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以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气派的优良政治品格,如自强不息以及与时俱进等等。这其中,政治韧性是不能被忽视的重要政治品格之一。从发生学层面看,党的政治韧性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调动政治能动性以克服诸种困难的活动产物。同时,党的政治韧性主要是通过其抗击压力能力展现出来的。抗击压力能力是政治韧性的物理特性,彰显着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冲击的忍耐力与坚定程度。而且它也是区分一定政党政治韧性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各种压力冲击下,韧性较高的政党能依靠自己的优势快速缓解压力,进而将损害降到最低;反之,不能有效应对压力冲击的政党则会面临“衰败”的严重后果。习近平曾告诫全党要“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1 〕524。这实際上就是在强调提高党的抗击压力能力以增强政治韧性的必要性。

(二)政治韧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表征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先进性是其质的规定性。党的先进性不仅取决于它有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以及人民主体地位的坚定立场等常规条件,还依托于它自身的独特政治品格即政治韧性。政治韧性契合了党的先进性的内在需要,是其重要表征。在现实中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对党的先进性产生挑战。弗雷德里克森指出:“组织的环境瞬息万变,难以预料,而秩序和可预测性恰恰又是组织的本质所在。我们的组织一般倾向于秩序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的确,它们一般是静止的和抗拒变革的。但我们必须要有回应变革的能力。” 〔2 〕201新形势下,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适应能力,以有效应对这些冲击。政治适应能力是政党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适应环境变化的本领,它是政治韧性的重要内容。从历史层面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先进性,核心原因在于其能够根据现实环境变化不断调整与优化自己的各项政策,增强自身的政治适应能力。“为了解决所面临的许多挑战,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相当(但不是完全)有效的调整和改革,它吸取了其他共产主义政党-国家失败的教训,正在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制度改革和建设,从而维护了它的政治合法性和权力。” 〔3 〕11在一定程度上,政治韧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要素与重要标志,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韧性作为支撑的政党,其先进性是难以长久保持的,这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

(三) 政治韧性是党的自我革命的结果

党的政治韧性不是天然存在的,它是党在长期政治实践中不断自我革命的结果。所谓自我革命指的是党以相关党纪党规为依据,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消除自身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以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与自我提高的政治活动。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党内外的各种危机因素都可能会对党产生重大冲击,会削弱党的政治韧性,使党不能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能。刘少奇曾指出:“如果把我们党比作一个人的肌体,这是个充满活力的肌体,它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医治那些暂时地、局部地感染到的病毒,并且在医治病毒之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4 〕415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党必须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自我纠错、自我修复,全力革除自身存在的弊病。可以说,党的自我革命与政治韧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塑造与生成了党的政治韧性。回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我们发现党在不同时期总是能实事求是地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它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着力以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精神最大程度上消除了自身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有力提升了自己的政党治理水平,显示出了强大的政治韧性。

二、政治韧性与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内在契合

政治韧性作为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重要尺度,不仅是因为政治韧性本身具有特殊的政治价值,更源于两者间的紧密契合性。政治韧性从历史、理论与现实三重维度契合着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逻辑要义:政治韧性是党长期政治实践的历史基因,也是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关键构成要素,还是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诉求。

(一)历史层面:政治韧性是党长期政治实践的历史基因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政治韧性之所以契合着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逻辑要义,首先是因为它是我们党长期政治实践的历史基因。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严重的特殊环境下,为了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为历史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最终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与全面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才取得了如今的“中国之治”。自1921年建党至今,我们党“历经内外压力而仍能持续生存、生长并走向成熟,对外能及时适应瞬息万变的客观形势,对内能克服自身懈怠、自满等不良状态,具有强大的弹性、抗逆力、复原力” 〔5 〕。这种弹性与复原力即是政治韧性,它贯穿于我们党长期政治实践全过程,展现在其政策、制度与行动的各个方面,是其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

中國共产党的政治韧性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善于应对各种危机。由于敌对力量的存在,再加上党自身革命与建设经验不足,所以各类危机始终环绕在党的周围。然而,在这种复杂环境下,我们党并没有选择退却,而是以崇高的革命理想为引领,充分调动自身的政治能动性,有效化解多种危局,拓展了党的生存空间。中国共产党与危机相伴而生,它在化解与应对诸种危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自身的政治能力。第二,可以根据形势变化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策略是党能够不断化解各种危机的关键政治工具,毛泽东曾经指出要改变中国革命的不平衡状态,还需要依靠正确的策略与路线。在现实革命与执政实践中,我们党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引,“善于发现和把握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谋划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既注重原则的坚定性,又把握了策略的灵活性,从而能够科学地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化解危局和困境的效率” 〔6 〕304。第三,能够及时进行自我修复。我们党不仅善于处理危机,更关键的是其在遇到各种挫折与挑战之后,能够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及时总结与把握革命、建设与改革规律,并通过思想、组织与作风等全方位的建设以修复与弥补自身不足。这种及时与有效的自我修复机制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韧性的重要生成机理之一,更是其不断发展与壮大的逻辑秘钥。

(二)理论层面:政治韧性是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关键构成要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为主轴引领新时代党的建设。长期执政能力的提出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所谓长期执政能力指的是某一政党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各种政治工具处理一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等事务,以最大程度优化配置社会资源进而推动政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能力。长期执政能力源于政党整体能力,通常政党能力越高,则其在复杂条件下实现长期执政的可能性就越大。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异常复杂,在这种条件下,需要强化党的建设以提升其长期执政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因素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从系统层面考察,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是由包括学习能力、制度建设与政治韧性等在内的多重能力构成的能力群,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执政合力,决定着党的执政成效。

这其中,政治韧性是新时代党长期执政能力的关键构成要素,直接决定着党长期执政能力的高低。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多数政党的行动目的在于获取执政权力,从而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实现长期执政则是政党的政治夙愿。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在党的长期执政能力中,政治韧性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长期执政的问题。因为政治韧性的重要内容是政治适应能力,政治韧性与政治适应能力成正相关,愈是韧性强的政党则其适应能力也强。同时,政治适应能力越强的政党,其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就越强,越能够调动各种政治资源改造各种复杂政治关系,进而推动自身政治发展,从而延长自身执政时间,进而实现长期执政。亨廷顿指出:“就政治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政党的数量而是政党制度的力量和适应性。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能够同化现代化过程所产生出来的新兴社会势力的政党制度。” 〔7 〕350世界各国政党发展史表明,多数能够长期执政的政党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韧性,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与有效的对策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反之,那些只能实现短期执政的政党则是因为自身缺乏对变化政治环境的有效适应性,政党韧性不足,不能够积极回应现实国家与社会的政治诉求,所以才会丧失执政权力。

(三)现实层面:政治韧性是新时代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诉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多重领域,但不容忽视的是要提升党的政治韧性,增强其政治适应能力。一方面,政治韧性是新时代党完成其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与实践动力。因此,新时代党要强化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有效提升自身政治韧性,不断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种矛盾,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综合基础。尽管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升,但是目前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民族复兴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遇到各种矛盾与障碍。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要增强政治韧性,积极培育斗争意识,提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政治本领。全党要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以斗争精神纾解各种矛盾,以政治韧性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另一方面,政治韧性是新时代党应对复杂执政风险的题中之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场域中党面临的执政风险异常复杂,它们不断冲击着党的执政实践。所谓“风险是社会系统因突发行为而产生的变动。它的形成、酝酿、爆发同时由社会的不确定性程度所决定。不确定性是风险社会的本质所在” 〔8 〕。新时代党面临的执政风险是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总和,与人类政治实践所追求的确定性、稳定性是相悖的,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党执政的有效性。为此,中国共产党需要强化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以政治韧性消除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进而实现政治善治。从主体层面看,新时代党面临的执政风险源于自身治理结构的脆弱性,而政治韧性的提升过程是党的治理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也是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政治韧性可以为党的治理结构注入确定性因素,增强其抗压力与适应力,从而提升其应对复杂执政风险的能动性,以消解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阻滞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顺利进行。

三、增强政治韧性: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取向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内外政治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等问题给党的长期执政带来许多挑战,在这样严峻的政治场域中,中国共产党唯有不断增强政治韧性,有效提高自身的适应力与修复力,不断强化自身的长期执政能力,方能完成其历史使命。政治韧性本身即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政治韧性的过程也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提升过程,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始终坚持使命自觉,明确党治国理政的共同目标

通过设定合理目标可以激发主体的实践积极性与能动性,进而优化与增强实践效果。现代管理学认为,组织往往是围绕着某一共同目标而产生的,目标是组织产生的源泉,更决定着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方式与发展方向。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增强政治韧性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治国理政的共同目标,以提升自身凝聚力,从而调动全党与各级领导干部的行动积极性。具体到现实政治实践中,则意味着全党要始终坚持使命自觉,以明晰党治国理政的共同目标,努力确保执政行为与目标相一致。使命彰显着责任,使命自觉是主体根据时代与政治实践的需要,不断深化对自身地位、作用与责任等问题的认识,并积极担当自己的政治责任以推动政治发展的活动范畴。使命自觉能够整合分散的政治要素使其成为统一的政治系统,进而最大程度发挥出其政治势能。使命自覺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其政治韧性生成的逻辑秘钥。

第一,全党要主动厘清自身历史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9 〕1全党同志要在明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基础上,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引领治国理政实践。特别是要以公共理性超越政党有限理性,将民族、国家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执政价值取向,真正实现“一心为公”。第二,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使命自觉发生的认识论基础,新时代艰巨的历史使命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要求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反思党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境况,主动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探索未来的发展之道,做到忧党、忧国与忧民的统一。同时,要树立底线思维,积极化解各种不利风险,尽可能激发政治活力,力图将诸种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最大程度汇聚各种政治要素。第三,要积极强化责任担当。使命意味着责任,使命自觉的关键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历史责任,使其从理论变为现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岗位意识,主动担当起自己的各项职责,特别是要以钉钉子精神扎扎实实地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此外,还要注重涵养自身的政治担当能力,要在科学理论指引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为载体磨砺自身的政治能力,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着力提升履职能力。

(二)努力保持政治定力,锤炼党治国理政的政治意志

政治定力是政治主体在一定理想价值引领下,自觉拒斥各种负面因素干扰,并能始终坚持正确原则与方向的自律能力。政治定力彰显着政治主体对于一定原则、立场与价值的笃定,并以此规范与校正自身行为的自觉实践。政治定力是政治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它与政治韧性呈正相关,拥有较强政治定力的政治主体往往也具有较强的政治韧性。从历史维度考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实际上是其保持政治定力,不断锤炼自身政治意志,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努力解决民族、国家与自身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过程。可以说,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引领,党就不能取得如今的“中国之治”。因此,新时代面对愈加复杂、不确定的执政环境,党更应努力保持政治定力,不断增强政治韧性,始终确保党执政的正确方向,努力彰显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提升党的执政合法性。

一方面,全体党员要强化对党的高度认同。认同是政治定力生成的基础要件,没有对党的高度认同,就不能保持政治定力。全体党员要从内心出发,自觉从党的性质、路线、宗旨与历史使命等维度把握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以加深对党的自我体认。同时,要主动将个体追求融入到党的事业中去,进而对党产生理性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要笃定政治信仰。一定的政治信仰是政治定力的重要支撑,彰显着政治定力的精神品格。新时代保持政治定力的重中之重是笃定政治信仰,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引领党的长期执政实践,从而增强党的政治韧性。全体党员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坚决反对各种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 〔10 〕5。再者,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与规矩。严明的纪律与规矩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的内在秘钥,是其战斗力和竞争力生成的基石。新时代保持政治定力要求全体党员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与规矩,努力做到纪律自觉。全体党员要增强自身的纪律意识,要敬畏纪律,自觉用党的各项纪律规矩去约束、引导自身的行为。同时,还要始终维护党中央权威,致力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清除各种“山头主义”思想,提升党的凝聚力。

(三)有效完善政治激励机制,提升党治国理政的内在势能

多数能够长期执政的政党通常具有较强的政治韧性,其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有较高的政治适应能力。但是,这些政党的政治韧性却不是天生的,而是其在政治实践中通过多重方式主动涵养的结果,具有实践生成性。政治韧性是政治激励的结果,是一定政治组织在顶层设计中通过營造合理的奖惩机制和良好的政治环境,引导与规范组织成员的政治行为,以更好地实现组织与个人目标进而推动政治发展的过程。政治韧性与政治激励相辅相成,政治激励是政治韧性生成的内在动力,而政治韧性则是政治激励的实践结果。新时代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愈加复杂,需要完成的任务也愈加艰巨。但是,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庸政懒政怠政等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严重背离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新要求,不利于增强党的政治韧性,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有效完善党的政治激励机制。

第一,要建立持续的正向激励机制。正向激励旨在通过薪酬、晋升等手段对组织成员进行正面鼓励,从而增强其行动积极性。持续的正向激励机制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韧性生成的动力之源,也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建立持续的正向激励机制的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干部选用导向,要让注重实干且有政绩的优秀干部受到重用。要把敢于主动担当与作为设定为干部选拔与任用的重要标尺,把施政绩效与群众满意度、认可度作为干部选拔的根本标准,提升各级干部的能动性。第二,要构建容错纠错机制,为各级干部提供适宜施政空间。一方面,要科学界定容错边界,合理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这就要求我们要科学分辨干部的失误错误,将探索性、非主观意愿与非违纪违法的失误错误同其他确定性失误错误区分开来。另一方面,要搭建纠错机制。要“坚持有错必纠、有过必改,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对失误错误及时进行补救措施,帮助干部汲取教训、改进提高,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11 〕8。第三,要提高政治激励的精准度,实现精准激励。在激励对象上,要运用好干部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合理制定评价指标,将真正敢担当有实际政绩的干部选出来作为激励对象。在激励方式上,要根据各地区、各行业的差别制定多样化的激励形式,实现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晋升激励与荣誉激励等多重激励形态的融合,以最大程度发挥出政治激励的效果。在激励标准上,则要依规依纪,合理激励,将激励内容、程度等严格限定在党的纪律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之内,以形成精准与规范的激励机制。

(四)积极创新政治艺术,激发党治国理政的能动性

增强党的政治韧性,除了要坚持使命自觉,保持政治定力与完善政治激励机制之外,还需要创新政治艺术。现实政治实践中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为完成既定的政治目标,人们需要运用创新性方法随机应变地解决复杂问题,政治艺术便因此而生。所谓政治艺术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新颖性且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感的政治制度、策略与行为的总和。政治艺术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集中展现着人的政治主体性,也是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态。政治艺术与政治韧性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它是政治韧性生成的基础要素。有韧性的政治组织通常拥有高超的政治艺术,其善于在变化的政治场域中找到突破口进而顺利达成预期的政治目的。新时代长期执政条件下党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十分复杂,各种影响党长期执政的变量此消彼长,因此党必须要积极创新政治艺术,不断激发自身的能动性以强化政治韧性,最终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第一,要全力提升以斗争精神为内核的政治勇气。政治勇气是支撑政治主体行动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它也是政治艺术的内在要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新政治艺术的首要环节是提升政治勇气,特别是要以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应对国内外各种执政风险挑战。“新时代的斗争精神就是党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临危不惧、敢于碰硬的精神。” 〔12 〕各级领导干部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定政治自信,以攻坚克难的实践理性超越诸种矛盾的束缚,从而完成既定政治目标。第二,要借鉴以数字治理为代表的政治技术。政治技术是政治主体在改造政治关系中使用的各种政治工具的综合,它是政治艺术的结构支撑。新时代我们党创新政治艺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以更精准的数字治理化解各种复杂难题。数字治理“体现着数字要素和治理要素的结合,是对现实治理实践活动的真实反映,是信息通信技术(ICT)渗透政府内外行政过程的产物,是将信息技术的效用从政府组织内部延伸到组织外部的过程” 〔13 〕。数字治理有助于公民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从而提升治理的协同性与针对性,进而增强党和政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三,要主动建构以“韧性优先”为导向的高超政治策略。政治艺术通常是以高超的政治策略表现出来的,新时代需要以“韧性优先”为导向制定政治策略,以适应复杂且变化的政治环境。尤其要以“韧性优先”超越“效率优先”,以能动性扬弃机械性。这意味着我们在政治策略制定中要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有充足的预判;同时,在不确定性因素产生之后,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处理该问题。特别是要给相关策略留足一定的弹性空间和资源储备,以防止“黑天鹅”事件的出现,避免突发危机情况下的执政失效。

总之,政治韧性的提出表征着人们政治认识范式的变化,即从确定性的“效率”转向不确定性的“韧性”。“效率”归属确定性价值范畴,推崇政治活动的程序化与标准化,追求行为和结果的最大比值;而“韧性”属于不确定性价值范畴,主张灵活、机动地处理政治问题,要为政治行为和制度提供足够的弹性空间,以有效应对不确定的风险因素。政治韧性是人们对风险社会政治实践的自觉反思,它是人的政治主体性的表现样态,更是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中国共产党唯有不断增强政治韧性,提升自身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方能实现长期执政。可以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提升政治韧性的过程,政治韧性是影响党长期执政能力的重要尺度。未来中国共产党政治韧性的提升不仅需要坚持使命自觉、保持政治定力与完善政治激励机制等,更需要持续推进政党治理现代化,特别是要实现政党治理理念的时代化、政党治理体系的科学化以及政党治理技术的智能化等,唯此方能真正提升自身政治韧性,当然这也是强化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M〕.吕增奎,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刘少奇选集: 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康晓强.中国共产党保持恒久韧性的奥秘〔N〕.学习时报,2018-10-10(02).

〔6〕吴 永.困境与危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危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刘尚希,李成威,杨德威.财政与国家治理:基于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的逻辑〔J〕.财政研究,2018(01):10-19+52.

〔9〕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1〕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胡洪彬.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蕴与践行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02):45-50.

〔13〕颜佳华,王张华.数字治理、数据治理、智能治理与智慧治理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25-30+88.

责任编辑 陈 鹃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