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游憩型绿道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2020-12-23马潇潇
马潇潇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绿道的相继建设,绿道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绿道的生态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主要探讨城市绿道生态景观的设计方法,对交通组织、植被水体、绿色设施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绿道的调研,以黄石环磁湖绿道为切入点,针对绿道的生态景观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市绿道;生态设计;生态景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武汉东湖学院人文社科类青年基金项目“黄石环磁湖绿道景观生态化策略研究(2018dhsk001)研究成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绿道的建设,构建“城市绿廊”“城市绿心”。城市绿道作为一种带状空间,沿湖泊、水系而修建,是集休憩、健身、游览、观光为一体的线性景观空间,涵盖道路系统、景观节点、建筑驿站、植物绿化等。绿道为自行车、步行设立专属通道,连接文化景点、城市公园道路,属于游憩型生态绿道,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发挥重要作用。城市绿道生态性体现在生态群落设计、生态驳岸设计以及生态绿色设施上,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小环境、净化水体、维持生物多样性,所以又被称为生态廊道。
一、国内外绿道相关生态性举措
国内外对于绿道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基于低碳、生态理念,从绿道选线、规划策略、景观营造等方面突出绿道的生态性。美国波士顿绿道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从波士顿公园开始延伸16千米至富兰克林公园。将波士顿已有的公园绿地串连起来,沿河设置了骑行、散步和多种水上活动的空间,整治河道,广植树木,强化河堤,使公园的建设与水系保护相结合,以保护自然水体为核心,将公园、植物园等绿地通过绿道连接起来,构成生态网络系统。新加坡公园连接道系统是将开放的自然森林保护区及红树林湿地保护区用绿网连接起来,贯穿公园、休闲用地及体育用地,在城区营造生态廊道,为鸟类提供觅食及繁殖的空间。原有的公园与绿色开放空间通过生态廊道构成绿色网格体系,优化原有绿地资源,绿道中还设置野生动物穿行的通道,设置慢行道路,提升绿道的可达性。
绿道在我国历经20多年的发展,初期广泛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的绿道网络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突出科普、旅游、教育、健身功能,同时将城市滨水公园、古驿道、体育公园建设纳入绿道建设,以水岸公园为节点,以“点”带“线”,强化绿道的生态和文化功能,将生态公园、公共绿地、生态林地串联起来,构建绿道网络。北京绿道从生态格局、土地规划入手,将历史保护纳入生态设施范畴。
二、项目背景分析
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磁湖是湖北省黄石市的一座美丽的城中湖,磁湖风景区湖山相映,水岸曲折,自然环境优美,磁湖片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植被良好,具有山水相依的空间格局和自然风貌。整个规划区域属于城市中心地带,市政配套设施齐全,景观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山体与平地结合,加上水资源丰富,形成了景观空间中的山水格局,大片湿地和丰富的植被森林覆盖该区域,生态环境优越。磁湖绿道分布于磁湖北岸、磁湖东北岸和磁湖南岸,三段绿道沿线包含众多景区,主要问题在于三段景区未形成系统的“绿链”,部分路段缺少景观节点,植物景观不够丰富。
三、绿道选线
绿道选线应遵循低碳原则,建立景观通廊,选择有一定基础的路段,串连城市功能节点,路线呈环状连接,确保路线的连续性,应具备更高的城市功能承载能力,展现城市生态格局。首先在选线上选取城市典型风貌区域,如历史文化遗迹、山水自然景观集中的区域,城市自然生态走廊等区域,在已有的绿道基础上补充若干绿道,形成一个完整的绿道网。环磁湖绿道现有三条主道路,依次为北岸的磁湖北道、南岸的磁湖南道、西岸的城山道。路线的规划上尽量呈环线,对现有绿道进行局部拓宽,将自行车道与步行道路分开。
四、生态景观设计
(一)功能及交通组织
在景观规划上营造“曲岸起伏、杉林浮现”的景观效果,在改造设计上保留原有湖岸的曲线形态,保留临水岸的水杉林,新增水上慢行栈道、亲水自行车道路及滨水慢跑道,在原有路段的基础上增加功能性场地,如沿水栈道、游船码头、弧形亲水台阶、亲水广场,通过绿道将以上功能性场地连接起来。湖岸区域适当透出湖景,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山水景观格局。去除临湖杂树,与湖岸绿地对接,形成视觉景观通廊,湖岸绿道新增骑行道路和临水栈道,与主道路连接,形成环形自行车道、滨水慢跑道和临水漫步道“三带”格局。“一轴”景观带从团城山公园生态广场开始,与临水绿道南面的亲水广场相接,通过缓坡阶梯延伸至临湖亲水平台,在地性上具有竖向高差。“三带”的三条道路主要供慢跑、骑行及步行使用,同时也是三条特色道路。第一条自行车道也是该区域的主道路,两侧栽植樱花及特色草花;第二条慢跑道两侧种植特色乔木和花草;第三条道路为特色临水步行道,可以将磁湖北岸尽收眼底,感受绿道四周山水格局,主要以水生植被为主。团城山公园为磁湖北岸的重要节点,所以本设计改造的重点是完善该景观节点的交通体系、功能布局及景观细节,增加部分区域的植被,对水杉林进行保留,骑行及步行道路两侧增加特色花卉,水中增加生态浮岛,为鸟类提供棲息空间。
在绿道交通的改造上,实现绿色交通和绿道的交融设计,从慢行交通和综合交通两个方面考虑,注重绿道的生态体验功能。绿道建设应尊重城市原有河流水系、山地资源等自然格局,为大众提供接近自然的通道,满足大众主观需求。在绿道交通组织上优化线路布局,拓宽沿湖道路、人行步道及绿化坡岸,改善游憩空间。在原有路段的改造中,增加临湖游憩型自行车道、慢跑道,打通湖滨岸线,使游客拥有亲近湖景的场所,在湖边设置步行道路,丰富游客的游憩体验,构建分级道路,实现自行车道与步行道路的分流。新增从湖面延伸至水面的防腐木材质的栈桥,栈桥主要供步行使用,将栈桥设置为折线形,突出景观视觉上的“移步换景”,栈桥两端与湖岸栈道连接,栈桥中间新增亲水平台,在景观体验上增加游客亲水性体验,视线开阔,湖景尽收眼底,便于眺望远山及四周湖景,在湖岸的东北面新增码头景观。
(二)植被
景观采取分段设计,对绿道沿线的植被采取分段配置,去除杂乱生长的植物,透出水景,增加观花地被,保留并增加已有路段的植被景观。滨水绿道片植花海,增加挺水观赏花卉及挺水观赏草类。绿道每个路段分区域有针对性地种植特色植物:骑行及步行道路两侧种植遮阴及观赏乔木,如栾树、合欢、樟树等;硬质护坡铺设爬藤植物;水中设置生态浮岛,浅水区配置千屈菜、马蔺、香蒲、荷花等水生植物,形成从绿道基面到护坡驳岸一直延伸到水中的复合型生态驳岸,形成立体化的植被栽植。利用漫滩区营造湿地景观,以芦苇为主,种植水杉、池杉等耐水植物,形成一定的水上乔木群,这对水体防风、候鸟迁徙,土壤稳固具有一定的作用。增加特色植被景观,营造林缘花境,以宿根花卉为主,四季花开不断。黄石市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利于植物的生长。在植被的改造中,遵循多样性的原则,绿道以保留本土植物为主,本土植物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将绿道原有植物进行梳理和提升,保留石榴、紫薇、水杉等本土植物,改变单一的植物配置。在主道路行道树的选择上,将樟树作为遮阴的行道树,樟树是常绿树种,可作为基调树。丰富中下层植物,特别是花卉及水生植物,将地形设置为缓坡,缓坡下层增加二月兰、酢浆草等花卉,在植物设计上体现了色彩的多样性。在临湖区域建立架起的栈桥,利于人们亲近湖景,栈道周围栽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花菖蒲、荷花、水葱等,在湖中增加生态浮岛,种植鸢尾加水杉,供生物栖息。生态浮岛是湿地水生动物的聚集地,可成为鱼类及两栖动物繁衍生息的场所,建立生态浮岛有利于形成丰富的生态景观层次,有利于维系湿地的生态平衡,岛屿的地形营造要因地适宜,与岸线周围地形保持协调一致。
(三)特色景观构筑物设计
游憩型绿道景观构筑物设计以保护生态为原则,以动物保护为基准,通过合理的景观构筑物的改造,减少人工干预对绿道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满足游憩型绿道的功能要求,满足游客休闲、娱乐、观景的需求。游憩型绿道景观构筑物包括亭、廊、观景台等设施,本项目设计中有一处观鸟构筑物,为游客提供观赏鸟群的场所,观鸟设施的设计要避免对鸟类活动的干扰,人可以隐匿在观鸟设施中观察,观鸟建筑的体量不宜过大或者过高,以免影响鸟类的正常活动。可以采用观鸟屋的形式,采取环保的木材与钢材构建,外部为木质坡顶建筑,内部为钢结构桁架,采取封闭的观鸟形式,观鸟屋建造在草地上,面向湖景。外立面采取局部镂空形式,便于在屋内观鸟,让游客在建筑内部感受大自然,对鸟类活动不产生干扰,由一大一小两个观鸟屋构成,屋顶为坡顶构架,大的观鸟屋由台阶上去,高度为4.8米,长度为10米,小的观鸟屋高度为3.2米,宽度为2.9米。在观鸟屋的前面设置一排座椅,两个观鸟屋之间设置挡墙,用来阻挡冬季风的侵袭,由于观鸟屋的木质形态,其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在绿道中新增木质栖台,布置于浅水区域,由人工搭建的木质平台构成,在木质栖台外围种植芦苇、菖蒲等植物,吸引鸟类停留。在绿道的沿线增设亭子,亭子使用木材,采取防腐处理,底层进行架空处理,不对动物的栖息廊道造成干扰。木质凉亭材质朴实,与周围的環境能较好地融合。
参考文献:
[1]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孙帅.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3]闫水玉,赵柯,邢忠.美国、欧洲、中国都市区生态廊道规划方法比较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0(2).
作者单位:
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