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性技术扩散对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
——考虑吸收能力与政府补贴的调节作用

2020-12-23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共创共性

杨 敏

(贵州商学院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550014)

在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流动全球化等因素推动下,共性技术扩散及融合呈加速态势[1]。这种加速的共性技术扩散与融合趋势,推升了企业创新的能力与效果,丰富了供应链价值创造的内涵,同时也对开放条件下的企业技术柔性、利用式创新和吸收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此外,中美贸易战的现实表明:政府对于供应链技术扩散的竞争性意识和供应链技术规制严重影响企业的战略发展。共性技术扩散条件下的最优化供应链价值决策,应在价值创造、共性技术扩散、吸收能力以及政府外部调控的框架下进行。

一、技术扩散、吸收能力、政府补贴与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关系

在互联网经济思维的影响下,“共享”、“跨界”、“开放”等一系列新的企业发展战略思维强调技术扩散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乘数”作用。技术扩散作为技术创新过程的一个后续子过程[2,3],是供应链协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供应链各成员在价值创造机制中处理相互耦合关系极其重要。

技术的外部扩散对于供应链价值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一项先进的技术在供应链成员以及潜在使用者中的广泛传播和扩散应用,将提高成员的技术水平,进而有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技术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技术的产权属性看,可分为公共技术、共性技术与产权技术。公共技术作为经济领域的开源技术,供应链内外所有企业均可无成本使用,且因其广泛性、持久性,已内化于企业人才能力,企业在使用过程中并不需要额外支付成本。产权技术作为经济领域内特定产权主体的“私有技术”,供应链内企业需付费使用。共性技术作为一种竞争前开源技术介于公共技术与产权技术之间,既区别于公共技术的公共属性,也不同于产权技术的私有属性[4,5],其扩散并产生市场价值,需要建立在供应链企业吸收、整合能力的基础上。

相对于企业的专有技术,正的价值外部性是共性技术的显著特征[6],原因在于共性技术本质上是对企业私有技术惯性范式的异质性补充,并以客体身份强化企业内生创新要素的重组与适应性学习。反之,由于共性技术的基础性、潜在价值性、准公共品性等特性,企业的学习与模仿行为,客观上将促进共性技术共享和扩散[7],进而形成闭环创新路径。

从供应链视角看,企业共性技术的吸收甚至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具有强烈的内生依存性。供应链的相互依赖和技术强度是共性技术外部扩散的重要环境因素,共性技术单元结构的集中化和规范化以及高水平的技术知识管理是供应链技术吸收的重要驱动机制[8]。此外,供应链成员的创新观念、企业文化以及多样化的知识沟通机制等社会性、组织性因素将直接制约供应链共性技术扩散。共性技术扩散需要企业、科研机构、产业协会、政府部门等主体共同合作,强化技术协同[9]。从企业层面看,企业需要通过内生创新要素的重组强化对共性技术的识别。在此基础上,重塑供应链产品规划、供应链协同机制、价值分配机制,实现供应链价值共创的目标。从政府作用机制看,共性技术具有准公共品的特性,其投入、开发、扩散等功能性环节更多的是由政府主导,相对而言企业与市场等部门的参与较少[10]。因此,政府管控对于共性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11],如对合适的供应链体系提供政府补贴进而鼓励共性技术的市场供应,促进其扩散[12]。

从价值创造看,技术创新是供应链价值创造的有效路径。共性技术的大量使用将从两个方面导致供应链总体价值的提升:一是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基于共性技术扩散的成本节约,即成本共担机制[13];二是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基于共性技术扩散的新技术再造,即技术叠加机制[14]。共性技术扩散、政府技术补贴、耗散性知识流动等外源性创新资源,已成为企业创新的新途径,共性技术的扩散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共性技术扩散的价值体现在生产端降低成本、在销售端提升产品功能,即体现在降低风险、利益共享和对市场变动的精准把握上[15]。

二、考虑共性技术扩散、吸收能力与政府补贴的三阶段供应链价值共创模型

考察包含供应商、制造商、消费者的三级供应链,假设消费者群体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决策理性,即对消费者差异化偏好和决策进行一致化处理。在此基础上,该三级供应链各参与主体的决策原则是:首先,制造商在长期的市场博弈后,根据市场情况,依据个体利益最大化原则,围绕核心商品A 的市场价格于产量进行决策;其次,供应商根据制造商A 商品的产量水平所引致的中间品需求量进行中间品价格决策。三阶段供应链博弈过程中的变量及其含义见表1。

表1 三阶段供应链博弈过程中的变量及其含义

根据上述设定,Q=a-bP 为初始状态下的市场需求函数。根据三阶段供应链决策博弈,供应链价值构成如下:

从企业角度看,对于共性技术扩散,虽然这部分资源不需要进行契约性支付,但是其存在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其对企业的真实有用性。其有用性或价值必须以企业吸收能力为前提。只有当企业的吸收能力足够强时,通过二次开发,这些技术才能够真正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产生质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共性技术扩散通过吸收能力进行操作性优化,进而提升产品使用价值,并进一步在消费倾向的作用下提升产品价格(假设产品产量维持稳定)。企业需要额外支付的成本在于为吸收、利用该部分共性技术耗散进行的吸收能力建设支出。

从政府角度看,共性技术扩散是社会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得以提升的直接产物,对其使用即为“搭便车”行为。因此,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角度出发,政府均有足够的动力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企业加快吸收、利用、二次开发共性扩散技术。

消费者是供应链价值得以形成的最终源泉。消费者之所以购买商品,原因在于商品对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并且该使用价值的高低是商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共性技术在企业动态能力的消化作用之后产生新的价值以提升产品使用价值,即V=θh,其中θ 为企业吸收能力系数,可视为共性技术的利用效率,h 为共性技术扩散进入企业的流量。企业因共性技术的识别、利用产生的吸收能力投入为Ci,占单位成本的比重为γ,即Ci=γc。政府对企业共性技术利用补贴为cg,占单位成本的比重为μ,即Cg=μc。因共性技术产生的产品使用价值增值在消费倾向的作用下转换为制造商收益,即ΔR=V·b=bθh。根据三阶段供应链决策原则有:

新的消费者剩余应是在保持消费倾向不变情况下的消费者剩余与增加的产品使用价值之和,即:

三、模型求解与分析

1.考虑技术扩散、吸收能力与政府补贴的供应链价值共创变化

将考虑技术扩散、吸收能力与政府补贴的供应链价值共创前后进行比较,有:

分析发现,考虑技术扩散、吸收能力与政府补贴前后的供应链价值共创增减符号均由b2θh-bγc+bμc 的符号决定。只有当技术识别与利用导致的吸收能力投入在产品价值增值与政府补贴过程中得到完全回馈时,即bθh-γc+μc>0 时,制造商才会有进行技术改进的动力。对于消费者剩余,由于Q*<Qt*,且0<V,有:由此可得命题1:

2.吸收能力对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

吸收能力是源于主体学习意图并内化形成的决定目标知识可接受程度的固有学习能力[16]。吸收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供应链主体对合作网络技术、信息、知识等的获取和转化程度,进而成为左右供应链协同绩效的关键途径[17]。供应链价值共创涉及的供应链主体较多,各参与主体在制造商加大吸收能力投入的条件下,其供应链价值是否得到增加,以及变化趋势如何,需要在考虑共性技术扩散、吸收能力与政府补贴的三阶段供应链博弈过程中进行考察。

式(6)表明随着制造商吸收能力系数的加大,将导致制造商价值的增加;随着制造商吸收能力投入强度的加大,将导致制造商价值的减少。由此得命题2:

考虑吸收能力投入强度与吸收能力系数叠加的影响可知:

由式(7)可知,制造商吸收能力系数的增加将导致吸收能力投入比重对的消极影响得以减弱。吸收能力投入强度与吸收能力系数对制造商、供应商价值的叠加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取决于bh 与c 的比值是否大于1。由此得命题3:

对于消费者剩余,有:

由此得命题4:

由式(6)、(7)可知:

由此得命题5:

3.共性技术扩散对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

开放条件下的企业可视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知识组织,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吸取技术和信息,从而使组织的技术有序度增加。共性技术在企业吸收能力的作用下对企业内部的要素配置以及生产与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供应链价值共创的重要构成要素。分析可知:

制造商价值、供应商价值、消费者剩余、供应链总价值与共性技术扩散成正向关系,原因在于共性技术的使用将降低制造商的成本,进而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同时带来产品使用价值与产量的增加。可得命题6:

共性技术扩散对于制造商价值、供应商价值、消费者剩余、供应链总价值均有正向影响。

4.政府技术补贴对供应链价值共创的影响

政府技术性补贴对其辖区内的企业而言可通过补贴对企业成本压力的释放,起到技术引进、二次开发的激励作用。政府通过非市场化的政府技术性补贴行为使企业的共性技术决策行为扭曲,加大企业共性技术决策的宽度和深度,对于供应链价值共创有无法忽视的外部性。

分析可知,制造商价值与政府技术性补贴成正向关系,即随着共性技术补贴的增加,在制造商吸收能力的作用下,将带来制造商价值的增加;供应商价值与政府技术性补贴成正向关系,即随着共性技术性补贴增加,在制造商吸收能力的作用下,通过供应链的中介作用,将带来供应商价值的增加;消费者剩余与政府技术性补贴成正向关系,即随着共性技术性补贴增加,在制造商吸收能力与消费倾向作用下,将带来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原因在于共性技术补贴将降低制造商的成本,进而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同时带来产品使用价值与产量的增加。

综上可得命题7:

共性技术补贴对于制造商价值、供应商价值、消费者剩余、供应链总价值均有正向影响。

四、数值算例

为了进一步验证所得结论的有效性,运用matlab 进行数值模拟。根据调查数据,初步拟合得到当前市场上某款热销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即:Q=1945-15.3P。相关数值见表2。

通过比较技术扩散与吸收能力前后供应链价值发现,在bθh-γc+μc>0 条件下,供应商、制造商、消费者剩余以及供应链价值均将得到较大改善,由此可证命题1 成立。

对h、μ 分别赋值0.5,θ、γ 分别取[0.1,0.8]与[0.1,0.45]。此时满足bθh-γc+μc>0,且bh<c。若h 赋值2,μ 赋值0.5,θ、γ 分别取[0.1,0.8]与[0.1,0.45]。此时满 足bθh-γc+μc>0,且bh>c。将相关赋值分别代入前文相关公式计算得SMV、SSV、SCV、SV 在不同条件下的取值,借助Matlab 绘制动态曲面。

图1 是不同吸收能力系数与投入强度对该商品制造商、供应商价值的影响。从图中可发现,吸收能力投入强度的增加将导致制造商与供应商价值的减少;吸收能力系数的增加将导致制造商、供应商价值的增加。此外,在bh<c 的条件下,当吸收能力投入强度与吸收能力系数同时增加时,制造商、供应商价值降低。相反,在bh>c 的条件下,当吸收能力投入强度与吸收能力系数同时增加时,制造商、供应商价值增加。由此,命题2、3 得证。

图2 是不同吸收能力系数与投入强度对该商品消费者剩余、供应链总价值的影响。从图中可发现,随着吸收能力投入强度的增加,消费者剩余、供应链总价值减少;随着动态能力系数的增加,消费者剩余、供应链总价值增加。命题4、5 得证。

图3 是共性技术扩散与政府补贴变化对该商品供应链价值的影响。从图中可发现,随着共性技术扩散的加剧,制造商、供应商、消费者,以及供应链总价值呈递增趋势;随着政府补贴的增加,制造商、供应商、消费者,以及供应链总价值同样呈递增趋势。命题6、7 得证。

五、结论

在供应链全球竞争背景下,企业不仅需要关注基于人才、技术、模式的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优化配置,而且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维度对价值创造的管理方式、实现路径进行重塑,从价值共创视角重新审视共性技术扩散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乘数”作用。

文章在共性技术扩散、吸收能力、政府补贴与供应链价值共创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审视共性技术扩散对供应链价值创造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考虑共性技术扩散与吸收能力的三阶段供应链价值共创数理模型,对共性技术扩散条件下考虑吸收能力系数、投入强度与政府补贴的供应链价值共创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

表2 相关参数与数值模拟

图1 吸收能力对制造商、供应商价值的影响

图2 吸收能力对消费者剩余、供应链总价值的影响

图3 技术扩散与政府补贴对供应链价值的影响

制造商价值、供应商价值、消费者剩余、供应链总价值与共性技术扩散成正向关系;消费者剩余、供应链价值与制造商吸收能力投入强度成反向变化,与制造商吸收能力系数成正向变化;吸收能力投入强度与吸收能力系数对制造商、供应商价值存在复合影响,这种影响的正负方向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与共性技术扩散程度的乘积与产品单位成本的比较;共性技术补贴对于制造商价值、供应商价值、消费者剩余、供应链总价值均有正向影响。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共创共性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共创美好生活
共性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吸收能力分析
吸收能力的研究评述——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