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建设模式探索

2020-12-23董淑婧

湖北农机化 2020年20期
关键词:校企课程体系岗位

董淑婧

(大连科技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0 前言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培养一批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一批既擅长制造企业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一批能够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开发、技术改进、业务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批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专业的建设[1]。

1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全面了解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市场需求的趋势、企业现场技能要求和岗位指向、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针对性等方面的问题,为专业建设指明方向,为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智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岗位,从事智能设备的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工艺工程师岗位,从事智能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智能制造加工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等工作;工业机器人软件开发工程师和工业机器人设计工程师岗位,从事工业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开发;质量管理岗位,从事智能制造产品的质量检验监督等工作;工业机器人销售服务岗位,从事机器人产品营销、售后技术服务、行政管理等工作;智能制造产品设计岗位,从事智能制造设备改造,产品研发等工作。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具有预见性与前瞻性,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加强版,而不是删减修改版,应该是立足于原有的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交叉、扩展,并增加机器人与软件相关技能培养。高校原有的课程体系需要基于智能制造应用需求进行深化与专业融合。同时高校的教学需要以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全生命周期为载体,以企业实际生产规范、技术要求等真实标准作为培养目标。企业实际应用的课程教学化及科研知识教学化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课程的主要来源。

2 专业建设定位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开办于2019年,是教育部特设的新工科专业。本专业对接十强产业,满足“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发展战略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可采用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在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从事智能产品的分析、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3 专业建设模式的构建

3.1 课程体系设置和核心课程建设

在构建智能制造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时,以地方需求为导向,细化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完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三平台”课程体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

在具体课程设置时通过与相近专业对比(图1)和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详细分析,确立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智能制造工艺、计算机网络与工业物联网、数控机床与编程、电气控制与PLC应用为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利用智能制造技术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

图1

3.2 校企合作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为了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高校应当与企业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方式。

“走出去”是将教师和学生送入智能制造相关的企业,鼓励和支持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和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以此来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请进来”是把一些具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智能制造研究院所或者是企业的技术骨干请到学校来,开展智能制造的专题讲座,和学校的专业教师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教师更快地把握智能制造前沿的信息;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指导实践教学课程和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4]。

3.3 1+X职业证书制度推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建设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校企、校校、个人成长之间的融合,创新机制,不断提升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需求针对性。目前看,高校与企业双方合作还未深入,合作供需不对称,语言不同,职责不一。需要第三方将企业的共性要求、上岗(顶岗)前共性核心技能要求,融入到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教育中。“X”证书制度是更好的体现,必然产物[5]。

1+X证书制度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助于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发展。1+X证书制度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1+X证书制度具有职业导向作用,有助于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无缝衔接。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双元育人,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4 结语

为满足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高校需要根据企业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人才岗位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所要达到的要求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增加校企合作与交流,推进1+X证书制度,培养出符合智能制造技术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课程体系岗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