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氏束起搏研究新进展
2020-12-23文敏李若男寿锡凌
文敏,李若男,寿锡凌
(1.西安医学院,陕西 西安;2.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陕西 西安)
0 引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心律失常患者人数日益增多。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心脏起搏器植入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世界上第一例心脏起搏器成功植入人体内是在1958 年[1],自此拉开了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序幕。但是心脏最佳起搏点的选择仍旧存有争议,它经历了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间隔部位起搏、双心室起搏(biventricular pacing,BivP) 等。但是传统的起搏方式在临床观察中存在许多问题,会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增加了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风险。接近生理性起搏的HBP 成为目前起搏领域研究热点。本文综述近年来HBP 的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
1 HBP
1.1 希氏束的解剖
希氏束由特殊的心肌细胞组成,该心肌细胞从房室结延伸到膜状室间隔[2]。希氏束的近端(穿透部分)从右房间隔的下侧开始,而更远端的部分在右心室基底间隔上。HBP 有两种类型:1)选择性希氏束起搏(selective-his bundle pacing,S-HBP),其中起搏刺激仅夺获希氏束,以及2)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nonselective-his bundle paling,NS-HBP),融合夺获了希氏束和周围的右心室间隔心肌[3]。
1.2 HBP 的适应症
1.2.1 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心房颤动
房室结消融术联合HBP 是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的办法。Serkan 等[4]报道了一名持续性房颤且药物难治性高心室反应的62 岁女性患者,其有失败的导管消融尝试和胺碘酮中毒史,在希氏束起搏术后进行了房室结消融术,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1.2.2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 年)指出,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CRT 的适应症升为一类适应症,证据水平定位A 级[5]。然而其仍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HBP作为生理性起搏方式,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吕进等[6]对28 例缓慢型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HBP 术后1 年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显示,术后1 年患者临床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血清B 型脑钠肽浓度(BNP)结果较术后即刻明显改善(均 P<0.01)。
1.2.3 起搏器介导的心肌病
起搏器诱导性心肌病(pacing-induced cardiomyopathy,PICM)是起搏治疗的一种并发症,过去的治疗办法是CRT,在近些年临床研究中,PICM 有了新选择-HBP。Cho 等[7]通过对1418 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回顾性分析,发现618 例患者的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保持不变,而这618 例患者中有87 例发生了PICM(14.1%),在整个随访过程中(中位7.2 年),PICM 患者的全因死亡或心衰入院风险显著高于非PICM 患者(38.3%vs. 54.0%,P<0.001)。Shan 等[8]对18 例起搏依赖性心力衰竭且LVEF<50%的患者进行尝试HBP,在这18 例患者中,有16 例(88.9%)成功接受了HBP,其中有11 例(68.8%)患有PICM,而其余5 例(31.2%)是CRT 无反应者,术后1 年随访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尺寸从基线62.3±6.9 降低至55.5±7.7mm(P<0.01),LVEF 从基线35.7%±7.9%升高至52.8%±9.6%( P<0.01),二尖瓣关闭不全、BNP、心胸比率和NYHA 心功能分级(所有P 均<0.01)。结果显示HBP 可以替代PICM 和CRT 无反应的患者。
1.2.4 房室传导阻滞
对于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传统的右心室起搏(right ventricular pacing,RVP)的不足越来越明显。国外一项报道[9]纳入了具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和CRT 指征的48 例患者,HBP后LVEF 和心室内机械同步均得到改善。《2018ACC/AHA/HRS 心动过缓和心脏传导延迟患者评估和管理指南》指出,对于LVEF 在36%~50%之间的房室阻滞患者,如有永久性起搏的适应证,预计超过40%的时间需要心室起搏,能够提供更多生理性心室激动的技术如BiVP 或HBP 在防止心衰方面优于RVP(Ⅱa)[10]。
2 RVP 与HBP
HBP 通过利用固有的心脏传导系统,从而避免了心脏不同步和左心室功能障碍,从而比RVP 具有实质优势[2]。Sun等[11]的一项荟萃分析,共纳入13 项研究,包括2348 例患者。结果显示,与RVP 组相比,接受HBP 的患者LVEF 改善、QRS 持续时间更短、较高的起搏阈值和较低的心衰住院风险。王星等[12]的Meta 分析包含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其中HBP 组464 例,RVP 组 616 例,结果显示HBP 组在 QRS 时限(P<0.00001)、LVEF(P<0.00001)、NYHA 分级(P<0.00001)等方面均优于RVP 组。
3 BivP 与HBP
通常采用BiVP 进行CRT 的患者中,约三分之一没有反应,HBP 已被评估为CRT 的替代方法,因为它产生了真正的生理性心室激活。Lustgarten 等[13]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以单盲法将患者随机分配至HBP 或BiVP 组,6 个月后,将患者转到另一种起搏方式,再随访6 个月,29 例患者入选,21(72%)位患者在植入时出现了电机械同步(QRS 变窄),12名患者在1 年时完成了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测量相比,两种起搏模式的临床结局(生活质量,NYHA 分级,6 分钟步行测试,LVEF)均得到显着改善,HBP 会产生等效的CRT反应。Vijayaraman 等[14]对106 例左心室导联失败或对BiVP无反应的患者进行HBP,有95 例(90%)成功,随访14 个月后QRS 宽度从157±33ms 缩小至117±18ms(P=0.0001),LVEF从30%±10% 增加至43%±13%(P=0.0001),NYHA 分级从2.8±0.5 提高到1.8±0.6(P=0.0001)。结果表明HBP 是CRT的有前途的替代方法,HBP 可以被认为是失败的BiVP 的抢救策略,并且可以替代BiVP。
4 HBP 的安全性
HBP 通过起搏传导束无需与自身下传的心室激动融合,即可恢复或保持左心室最佳同步性。常青等[15]荟萃分析 了2000 年 至2019 年PubMed,Cochrane 图 书 馆,Web of Science 中关于HBP 的临床研究,其中包含HBP 组582 例,RVP 组622 例,结果显示,与RVP 相比,HBP 能缩短起搏QRS,提高LVEF,减少PICM 发生率,减少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曾召平等[16]对15 例有起搏器植入适应症患者进行HBP,其中有13 例患者获得成功,观察发现患者LVEF 数值为(41.3±14.2) 与术前LVEF 数值为(31.5±11.7) 比较,6 分钟步行试验数值为(421±47)米与术前6 分钟步行试验数值为(234±61)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明显差异。Beer 等[17]探讨了HBP 作为治疗方法在心动过缓患者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显示,有332 例患者尝试了HBP,有304 例HBP 成功(92%),而433 例患者尝试了RVP,HBP 较传统的RVP 相比,全因死亡率、心力衰竭住院或升级为BiVP 的主要终点显著降低。龙燕等[18]提取有关HBP 与RVP(心尖部或间隔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有研究对象1 255 例,其中HBP 534 例,RVP 721 例,结果显示:HBP 组QRS 时限短于RVP 组(P=0.000 8),HBP 组可升高患者LVEF水平高于RVP 组(P<0.000 01),HBP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RVP 组。结果显示,与RVP 相比,HBP 同样具有可行性,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5 结论
HBP 能够使房室、室间与室内实现同步收缩,使心室协调收缩和舒张,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明显改善,心排出量显著增加,是最为生理的一种起搏模式。HBP 能够减少RVP 造成的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可以纠正近端室内传导阻滞,恢复心脏同步性,还可以减少三尖瓣反流发生率。HBP 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其仍存在许多局限,主要有手术成功率偏低、起搏电极阈值偏高且不稳定、电极的脱位风险偏高等不足,但相信随着植入器械和技术的发展,HBP 的成功率会不断提升。目前HBP 的研究多来自小样本研究,HBP 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更多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