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与思考
2020-12-23杨茂君
杨茂君
遂宁市农业农村局,四川遂宁
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没有产业的兴旺,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笔者通过对遂宁市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遂宁路径。
近年来,遂宁市坚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大力推进“一环两区七带”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以“产业精深、产出精品、经营精细、服务精准、装备精良、景观精美”为主要特征的丘区“精致农业”先行区、乡村产业兴旺“样板区”,主导产业实力明显增强,产业链增值增效取得突破。
1 遂宁市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1 产业体系更加优化
一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以173 km农业园区环线为链,串起全市4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村村入园、户户入社”,启动10个村产业振兴试点。已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国家科技农业示范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市级星级园区7个,初步形成农业优势产业集群。二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围绕精品粮油、优质柑橘、绿色菌菜、道地药材、现代养殖等七大特色产业带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特色高效农业,建成优质粮油基地8.00万hm2,柑橘基地3.33万hm2,蔬菜基地5.67万hm2,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水平居全省前列,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全国冬春蔬菜基地、全国首个白芷GAP认证基地,鲜菜销售占重庆、成都市场的15.00%左右。三是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重点发展名特优水产,渔业养殖0.80万hm2,创建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6个,认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21个。大力推进“楼房式”智慧猪场建设,打造特色畜禽产业带,常年出栏生猪360万头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生猪生产基地、四川省畜牧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市,肉食品深加工占全省33.33%、全国2.60%,肉类产品出口占全省33.33%。四是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以遂宁高新区、五大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推进农产品加工区和仓储物流聚集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5个,农产品加工率达56.00%。依托农旅文融合产业大环线,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培育各类休闲农业主体700多家,打造十里荷画、万象农业博览园等乡村旅游典型30余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
1.2 生产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划定农业“两区”12.80万hm2,建设高标准农田10.13万hm2、农机化生产道路1.10万km,建成一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和冷链物流设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2.70%。二是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实行以种定养、以养促种,推广“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发展模式,建成国家、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75家,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套率达92.30%。建成沼气工程831处,户用沼气达34.5万户,是全省首个“沼气化市”。三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工程,建成益农信息社1 663个。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政府购买植保服务,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绿色防控等清洁生产技术,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0.87%。
1.3 经营体系不断创新
一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全省率先探索撂荒地“委托代耕制”“股份合作制”,创建全国首家“土地流转合作社”,探索“资本联投、生产联营、经营联动、效益联赢、风险联控”的“产联式”运行模式和“土地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的“共营制”模式,让农户分享土地经营增值收益。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探索建立“农事服务超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 800余个,其中,部省级示范合作社148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0个,5家农民合作社入选全国300强。三是打通渠道激活要素。确实权、颁铁证,农村“六权”同确基本完成,土地流转率达48.00%。探索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机制,推广“保险+银行+政府”分担机制,激活银行资本40亿元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国整市试点,1 015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集体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股权、村民变股东,保障了农民财产权利。
1.4 农业品牌持续做响
一是做优公用品牌。“遂宁鲜”成为全国首例“地域+产品特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24红苕、弯哥鱼米等产品获四川省优质农产品称号。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555个,“遂宁红薯”获2019年四川“一城一品”金榜品牌,“安居红苕”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二是强化全程监管。建立健全集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为一体的全程标准体系,制定农产品生产规范210余项、“遂宁鲜”出口产品标准6项,保障有标可循、按标生产。抓实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建设,严格农业生产过程管控,全市有330家企业的1 782个农产品纳入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9.50%。三是加强品牌营销。建成“遂宁鲜”北京体验中心和名优特农产品旗舰店、成都机场直销店、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大型超市专销专柜30余处,借助展会展销和电商服务平台,实现“遂宁鲜”1 000余个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有机融合,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价值链显著提升。
2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发展总投入中生产性投入比重较大,基础设施投入比重偏小,各级财政的农业投入与农业产出的比较小,许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尽完备,机电提灌设施严重老化,基本农田改造比例不高,即使已经改造过的农田,由于改造标准低,也很难满足大型农机具的耕作要求。
2.2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当前家庭承包经营户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零星分散经营,极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加之,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技推广“断层”、网络分布“断面”、专业指导“断线”问题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变化。
2.3 经营主体带动不强
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但整体规模不大,特别是规模大、档次高、抗风险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较少,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优势不突出。农产品深加工滞后,农业产业链条短,同质化现象严重,开发创新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不强。
2.4 金融保险供给不足
当前融资难、融资贵仍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相当部分经营主体无法进行规范的信用评估和评级授信,难以获得金融支持。农业保险存在财政补贴少、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特别是经济作物还没有纳入中央和省级财政政策支持体系,一定程度影响了适度规模经营结构调整。
2.5 要素保障有待健全
中央关于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优先的要求落实不到位,资金投入和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尚未形成。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不足,尤其是没有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主导产业的形成缺乏财政资金的引导。
3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3.1 产业兴旺是重点
作为丘区农业大市,遂宁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创新驱动、集群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大力发展“10+3”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一环两区七带”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丘区“精致农业”先行区、乡村产业兴旺“样板区”,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3.2 以三产融合为路径,调顺产业体系
按照“适宜性、独特性、市场性”原则,优化产业空间结构,促进产业深度融合、绿色发展,全产业链提升打造产业集群。一是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以遂宁市高新区会龙聚贤、安居区大安三家、船山区老池、蓬溪县任隆三凤、射洪市沱牌瞿河金鹤青岗、大英县蓬莱玉峰象山河边为核心,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粮油绿色高产高效万亩示范片”建设,打造精品粮油产业带;以射洪市万林瞿河沱牌、大英县蓬莱卓筒井河边、船山区唐家桂花、安居区白马分水、蓬溪县任隆三凤为核心,推进优质高效果品基地建设和低产低效果园改造,打造优质柑橘产业带;以射洪市洋溪沱牌、蓬溪县红江天福、大英县回马隆盛、船山区唐家永兴老池、安居区安居三家为核心,推进特色蔬菜、食用菌基地建设,打造绿色菌菜产业带;以船山区唐家老池、蓬溪县任隆三凤、大英县隆盛象山金元为核心,推进白芷、瓜蒌、黄精等中药材基地建设,打造道地药材产业带;以安居区三家大安、船山区老池桂花、蓬溪县大石三凤蓬南、射洪市瞿河金华金鹤、大英县蓬莱河边为核心,发展无抗生猪、草食畜牧业,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打造特色畜禽产业带;以船山区永兴河沙、安居区玉丰三家、蓬溪县吉祥红江常乐、大英县河边天保卓筒井、射洪市沱牌天仙为核心,集聚发展池塘健康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和水库生态养殖,打造现代水产产业带;以广兴天仙、吉星明月、隆盛通仙、永兴保升、老池大安为核心,推进香桂、香椿、核桃、竹笋、花卉基地建设,打造高效林特色产业带。二是打造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以农业环线为链,结合国家“三区三园一体”创建和“10+3”产业体系、七大特色产业带建设,加快构建以国家级产业园为龙头、省级产业园为骨干、市县级产业园为基础的梯次推进体系,集中打造一批基地生产水平高、种养结合紧密、景区化设施完善、产地初加工能力强、社会化服务水平高、“互联网+”应用广、产品销售有品牌、体制机制完善、利益联结紧密的星级精品现代农业园区,将园区打造成为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农业技术的“推广站”和精致农业的“样板区”。三是打造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聚,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优先支持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做大粮油加工,提升中药材加工,壮大果蔬饮料加工,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打造遂宁经开区肉类罐头加工集散地、蓬溪县食用菌加工产业园、舍得生态酿酒产业园;在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分级、包装、储藏、保鲜、烘干、配送等设备设施;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扶持一批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项目。四是建设冷链物流体系。以遂宁市高新区为中心,在优势农产品产地、农业园区建设一批集农产品烘干冷藏、仓储运输、集散批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批发市场、物流中心,打造川渝物流集散地;培育和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冷链物流企业,着力形成覆盖城乡的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农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五是推进产村相融。把产业布局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建设以产兴村、以村促产、产村相融、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加快农旅文融合大环线建设,推进“农业+”文化、科技、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有机融合,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美丽休闲乡村;统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村和农业产业强镇,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产业设施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3.3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调好生产方式
依托遂宁绿色资源禀赋,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一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支持专业化统防统治和高效施药器械、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绿控产品推广,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扩大节水农业规模;推行水产畜牧健康养殖方式,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渔用抗菌药物。二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种植业集中生产区、有机肥需求量大的蔬菜、水果基地配套建设养殖场,实行以种定养、以养促种;在规模养殖区域,配套建设沼气工程、沼液运输设施,打通畜禽粪污就近还田通道;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等循环发展模式,推动农牧对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三是探索高效节水农业。加快武引蓬船灌区、三仙湖水库等“6+2”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恢复和提升机电提灌设施保障能力;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优化玉米、红薯等旱地作物生产布局,推广节水抗旱品种;以瓜果、蔬菜、水果、花卉为重点,推广喷灌、滴灌、雾灌等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技术,集中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示范基地,加快农艺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四是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落实好雨污分离、粪污资源化利用措施,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加快畜禽粪污集中处理,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节水、清粪、有机肥生产加工等设施设备和粪污消纳用地,着力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大力开展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等新技术示范,加快秸秆“五化”利用。
3.4 以质量安全为目标,调优产品品质
坚持把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有效对接消费需求的突破口,健全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监管服务,加快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保障体系。一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一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生产规范和地方标准,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健全集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为一体的全程标准体系;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和国际通行的农业操作规范,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养殖)示范基地(场),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二是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夯实现代农业种业,加强适宜遂宁发展的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繁殖、示范与推广,加快射洪市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船山区省级柑橘良繁育苗基地建设,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新建一批集约化工厂化种苗中心、种畜禽繁育场、水产苗种场,开展“看禾选种”“看菜选种”等活动,促进农作物品种和畜禽水产品种升级换代;突出农业装备支撑,支持研发推广适宜丘陵地貌特点的农机具,建设高新区现代农机产业园,打造先进新型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机器换人”“设施换地”,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促进新型机械、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在农业设施中的集成应用,大幅度提高收获、植保和灌排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创建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展示推广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农业科技服务团队,开展现代农业高效生态技术、经营模式等研发和新品种试点示范,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5项制度,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整合市县两级农业农村系统检验检测资源,配备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提升农产品综合检测能力,让群众对产品更放心。
3.5 以深化改革为契机,激发要素活力
加强顶层设计和改革落地,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主体、要素、市场。一是深化农村产权改革。以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为重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通过土地平整和互换并地等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把零星分散的建设用地整合盘活;实施“点状用地”政策,支持县区政府通过盘活使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简化现代农业发展所需配套设施用地审批程序等方式,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探索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闲置农房、宅基地,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二是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明确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具体比例,市、县(区)分别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持乡村主导产业培育;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制定涉农财政资金可整合目录,推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统筹整合、集中投入;整合现有国有企业用于农业方面的资源和农口经营性资产,做大做强遂宁市农业投资公司;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和多种投融资模式,推进农村信用、金融、担保和保险等四大体系建设;建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健康发展机制,鼓励农户规范发展资金互助和信用合作,着力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体系;制定全市统一的农业用水、用电、用气优惠价格目录,确保惠农政策宣传落实到位。三是强化人才科技支撑。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围绕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烘干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联合开展技术研究应用和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遴选培养一批高水平农业首席专家、乡土技能人才。组建市“三农”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与“10+3”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接服务机制,做到“市县有农业首席专家、镇有科技特派员、村有农技员、户有技术明白人”;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百村千户示范工程,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重点围绕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分类开展订单式线上线下培训,壮大农村“土专家”“田秀才”队伍;落实“岗编适度分离”新机制,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带薪领办企业、允许兼职兼薪,吸引更多创业者返乡下乡创业,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有作为。四是妥善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以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为载体,以提升小农户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为目标,明确将带动小农户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工商企业进入乡村的优先条件,将建立与农民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作为新型经营主体享受优惠扶持政策的前提,通过保底收入、股份分红、利润返还、品牌溢价收益等方式,推动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3.6 以利益联结为核心,激发主体活力
突出龙头带动,围绕“10+3”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带动农民奔康致富。一是壮大龙头企业。坚持“育龙头”和“扶产业”相结合,每个产业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高效发展;建立龙头企业梯次发展培育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行全产业链经营,支持通过债务融资、增资扩股、收购兼并、战略重组等方式,打造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二是做优农民合作社。按照“规范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思路,加快改造提升一批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引导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实现全市超过33.33%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健全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成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做实家庭农场。鼓励适度规模的种养大户通过注册登记,取得相应的市场主体资格;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兴办家庭农场,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家庭农场主和新型职业农民;按照“六有六化”要求,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庄园,评选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带动全市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四是健全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构建以合作社联合社和产业协会为载体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将小农户通过联合与合作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组建市、县(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乡镇设立农合联农事服务中心,鼓励邮政、农商行、保险服务站等入驻,综合提供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性服务和农产品营销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加快构建集农资供应、庄稼医生、技术指导等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资服务体系,健全集消费品零售、公共服务代理、相关服务代办于一体的生活服务体系,建设农药化肥包装物回收、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有机肥和环保装备制造相结合的乡村环境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推广生产托管、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合作方式,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
3.7 以品牌培育为抓手,激发竞争活力
坚持以品牌促质量、树形象、扩优势,用品牌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遂宁鲜”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支撑、农业企业品牌为主体的品牌体系。一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基地认证、质量追溯、使用授权、动态进退”的思路,强化“遂宁鲜”标识的使用管理,提升“遂宁鲜”区域公用品牌的“含金量”。二是打造农产品品牌。按照“一县一特一品牌”“一片一品牌”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小众类、多样性乡土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地方农业名片,推进品牌共建共享;选择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影响较大、价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行重点扶持,以县(区)打造或跨县(区)联合打造一批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每个优势产业集中打造1~2个主打品牌。三是打造农业企业品牌。引进一批有品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支持同行业、同产品的企业兼并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农业企业品牌;加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老字号”品牌、知名农业商标品牌的重点保护。四是推进农业“走出去”。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成渝经济圈、粤港澳、台湾等地农业合作,联手建设遂潼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川渝乡村振兴遂潼合作示范区,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打造全链条外向型农业产业体系;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行动,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企业,打造一批出口农产品标准化基地,提升菌菜、甘薯、柑橘、肉类罐头等出口农产品生产能力;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参加四川农博会及境内外各类知名农业展会,强化农业会展经济,做响做亮“遂宁鲜”公用品牌,推进产销衔接,拓展流通渠道,让更多“遂”字号绿色农产品“走出去”,促进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