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ESP 学习者内在因素研究*
2020-12-23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张 炜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从EGP 到ESP 的转型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ESP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性人才培养体系中越来越突出。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在尝试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定位:即从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向ESP 的转型。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指与某一学科或某一职业相关的英语,是为了满足学习对象的特定需求和特殊目的而设计的英语课程。[1]英语学习不再被看成仅仅是获得一种良好的教育,而是一种实用工具,逐渐与专业和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2]语言学研究从描述解释性向实用性转向[3]和学习者的中心地位的突显[4]也使得ESP 课程的地位在学术和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2017 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更指出学术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可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等,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以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5]目前ESP 教学研究尚在探讨和论证阶段,以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分析为主;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在构建的“专业+英语”的ESP 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内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二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福州地区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部分开设ESP 课程的10 名大四学生为对象,进行半结构访谈和焦点小组的讨论。从表1 中可以看出,本研究选取的访谈对象全部是工科学生,适用于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每位学生的访谈时间大约30 分钟左右;每个专业小组讨论时间从40分钟到100 分钟不等;采用自然聊天式,有问有答,也允许学生自己提问。
基于ESP 学习的态度,动机和兴趣[6],ESP 学习中自我认知[7],和ESP 学习中的预想[8],并结合一个学期的课堂观察,本研究的访谈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部分。
1.学生学习ESP 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是如何定位ESP 课程的?语言课还是专业课?
3.学生对ESP 课程的期待、印象和满意度。
表1 被采访者背景信息
围绕这三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本研究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扎根分析[9],对数据进行归类编码分析,让主题从数据显示中出来。
三 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10 位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都很满意,并且都计划将来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或者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不论是要就业还是要读研,他们都认为英语对他们的未来规划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8 位学生认为他们为了了解学科的最新信息,或多或少会去查询国外的英语文献,或是观看国外的教学视频。一些学生认为在这个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他们有不少机会要跟国外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和探讨,比如在校期间参加国外专家来校的讲座,去国外院校进行学习交流,以及他们将来工作期间和外籍人员的接触,专业英语的能力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筑专业的学生特别提到和国外建筑设计师交流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在校期间需要掌握一些关于本专业的基本的英语知识以满足以后工作或者学习的需要。有3 位学生很明确地表示自己的目标就是出国深造,ESP 学习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二)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他们最想从英语课上学到什么
对学生的态度和动机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笔者围绕着“你最想从大学英语课程中学到什么内容?”这一话题进行采访以及小组讨论。学生表达了两个主要的观点:其一,他们期待自己学习到的英语能够有实用性,即能够应用于未来的学习或是工作;其二,他们觉得大学一年级以后他们再去上单纯的语言课程只是例行公事而已。
采访的学生明确表示本科一年级以后,学习EGP 课程只是为了拿学分,显得有点多余;他们更愿意学一些于专业有关的英语课。建筑专业的学生更是明确地表示不管是在阅读、写作还有口语方面,他们都希望能够学到与建筑专业相关的英语表达。
访谈片段1
笔者:你们对大学英语课有什么期待?
学生2:因为老师和辅导员会经常点名,旷课会被扣分,所以我不得不去上英语课。
笔者:所以,你觉得大学英语课没有什么意义?
学生2:没意义?可能吧。到了大学二年级,大学英语课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大部分知识我们都已经学过了。
学生3:我想学一些与建筑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要用到的。
笔者:所以你们是希望老师通过英语课来教授专业知识?
学生3:是的。
笔者:你们都是希望英语课能让你们学会建筑专业的词汇和表达?不需要再提高你们通用外语能力了?
学生1:通用外语课要上也行吧。但是我觉得专业英语目前比较有用。
学生2:通用英语课上的知识,大部分同学早就会了;程度实在差的同学再怎么教也没啥意义了,而且他们也不想学。
有学生甚至认为ESP 的学习让英语课变得很有趣。有一个学生这么说的,“我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也不是非常感兴趣;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英语需要多优秀,现在四级过了就可以了。我觉得专业英语的学习非常有意思,我们正需要这个。”
(三)创造真实的ESP 课堂
在采访的最后部分,笔者让学生回忆ESP 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应用性强且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出乎意料的是,所有学生都先表达了ESP 课时比较少,在四年本科期间,只有一个学期开设了ESP 课程,一周一次课,一共32 个课时,甚至更少。
机械专业的学生回忆说唯一让他们有印象的只是有一次专业文献翻译的任务,而且他们当时做得也非常不开心。
访谈片段2
笔者:你们是否记得在学习ESP 课程的时候,有什么应用性强而且让你们觉的非常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吗?
学生1:我唯一记得的是一次专业文献的翻译,非常长,有10 页左右。
笔者:这个学习任务难在什么地方?
学生1:就是专业文献翻译的量非常大。花了大量的时间,熬夜,线上查资料,查字典。
建筑专业的学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访谈片段3
笔者:现在大四了,你们还记得你们以前ESP 的学习内容吗?
学生1:只记得那些专业词汇。
笔者:你们觉得这些专业词汇有用吗?
学生1:有用是有用。但是其实我们也不太知道怎么应用。
笔者:能具体说说你们在应用上的困难吗?
学生2:我们本身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就是没日没夜的,学习ESP 的时间是硬着头皮挤出来的。在课堂上单纯的让我们死记硬背这些专业词汇实在很难,但是又不得不记忆。
学生1:如果不能把ESP 学习任务与建筑专业的实践联系起来,那还不如不要给我们布置什么任务。我们实在太累了。
学生2:ESP 的老师有时候涉及建筑史的内容,我们就很感兴趣。纯课堂的教学明显不够给力。老师如果能带我们到实地场景去上课,那才叫具有应用性和挑战性。
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在学习ESP 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无非就是那些枯燥无味的重复性学习任务,比如背诵专业词汇,做文献翻译,虽然专业词汇确实很有用。他们希望能在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应用专业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ESP 老师自己没有我们专业的知识,就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我觉得这样的课有点奇怪。我们问她一些专业相关的知识,她也说不清楚。”从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更多地把ESP 课程定位为专业课,期待以外语的形式习得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单纯地在上语言课。从认知层面来看,语言教师习惯强调语言以及文学作品本身的教化和熏陶作用,却并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授;这种的教学定位和教学习惯与学生的学习期待相去甚远。
四 结论
从ESP 课程实施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学生对ESP 课程本身是持有积极正面的态度。他们非常乐意看到大学英语从EGP 向ESP 的转型,单纯的语言学习在某些阶段甚至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构成了困扰。他们都希望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补足专业知识中的外语短板,提高未来工作或是学习中的竞争力。但是ESP 课程在实施过程却不能满足学生的期待和专业需求。蔡基刚[10]在2009 年对21 省市36 所大学6625 名大学新生调查中发现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学生想学的英语能力根本不对应,并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英语教育界众多专家的认可。鉴于应用性本科院校的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开设“专业+英语”高度结合的专业ESP 课程,例如,建筑英语,机械英语,土木工程英语,交通工程英语工业设计英语等,符合专业发展,职业需求和社会需要。而目前开设的一般学术英语(EGAP)如学术写作,学术阅读之类的课程,可以作为过渡性课程,却不能满足学生的最终需求,甚至有学生表示EGAP 课程并不能增加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为学生创造真实的ESP 学习环境”是学生对ESP课程的最大期待;学生把大部分的问题归咎于授课教师专业水平的不足。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式是ESP 课程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力不够的教师的ESP 课程反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负面的影响。同时,ESP 课程中单一枯燥的重复性学习任务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已经“占用了专业课的学习时间”。与EGP 课程相比,ESP 课程可选教材较少,课后作业相对单一,很难安排必要的自主学习和线上学习;更没有足够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用以支撑不同的ESP 课程,让学生进行混合式学习。根据秦秀白[11]提出的ESP 教学原则,即“真实性”的原则,“需要分析”的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设置更具应用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利用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围绕专业知识和学生需求为中心的ESP 实践课程,是ESP 教师应该思考和规划的现实问题。现阶段,不少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完善ESP 师资的方法:如鼓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第二专业学习,英语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进行合作教学等。[12]但是语言教师和工科专业教师之间的文化认知差异是合作教学中难以规避的障碍,也使语言教师在学习工科第二专业知识和营造真实的ESP 学习环境时面临不小的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以后需从教育政策,教学辅助,课程认定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从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来看,立足学生的内在因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13]的ESP 课堂,利用学生本身的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反哺ESP 课堂,教学互长,是目前摆脱ESP 教学困境最为现实且容易实施的方法。而根据应用性本科院校学生的需求,重新定位ESP 课程的学科的属性,即工科类ESP 课程应归属工科学科而非人文学科,强调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系统的发展ESP 实训课程,甚至可以把ESP 课堂搬入学校的实训中心,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期待,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ESP 教学局限于教材本身,脱离真实学习环境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