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0-12-23周灵灵
周灵灵
(福州市第二医院,福建 福州,350000)
统计数据表明,足月新生儿中有五成以上会表现出生理性黄疸,但是其中的绝大部分新生儿都无需干预而自信消退。然而部分新生儿会基于一定原因,会出现病理性黄疸,从而使新生儿的黄疸水平处于中高度程度,这会使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持续处于较高的水平,进而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坏,甚至会造成胆红素脑病[1]。相关研究表明,造成病理学黄疸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诸如甲肝、乙肝病毒)、败血症等等。出现病理性黄疸的患儿,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另外部分症状严重的患儿还会造成急性肾衰竭,甚至回引发永久性脑损伤。所以,对于对于新生儿黄疸,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尽快为患儿实施针对性治疗,以免造成后续隐患。当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普遍使用光照治疗。然而就实际效果来看,并非每个患儿都可以收到理想效果[2]。而较为常见的问题在于,患儿接受蓝光照射五六小时以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依然无法得到降低。如果光照疗法无法收到效果,则只能实施换血治疗,但这对患儿的未来成长有很大风险。我院我院今年来,在为患儿实施蓝光照射的同时,增加了白蛋白注射,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 例足月新生儿黄疸患儿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各60 例的参考组和研究组。参考组患儿中男女分别有28 例和32 例,平均日龄(16.3±3.1)d;分娩体重为(3.6±0.7)kg,黄疸出现平均时间为(12.3±1.8)h,从患儿的黄疸类型来看,其中有17 例感染性黄疸患儿,13 例母乳性黄疸患儿,18 例溶血性黄疸患儿以及12 例其他类型。研究组患儿中男女分别有26 例和34 例,平均日龄(17.1±3.6)d;分娩体重为(3.3±0.9)kg,黄疸出现平均时间为(12.6±1.9)h,从患儿的黄疸类型来看,其中有20 例感染性黄疸患儿,15 例母乳性黄疸患儿,12 例溶血性黄疸患儿以及13 例其他类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患儿均符合美国儿科学会制订的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3];(2)所有患儿均为足月新生儿;(3)所有患儿的肝肾功能均正常;(3)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不包括早产儿;(2)不包括有先天性器质性病变的患儿。
1.3 方法两组患儿均在入院后给予保暖、营养支持、补液、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参考组患儿单独使用蓝光照射,光箱消毒后应用新生儿黄疸治疗仪(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HXZ-90),设置蓝光箱温度内温度27℃、照射温度30℃,照射波长425-475nm,灯管与床面的距离维持在38-42cm,照射时间8-12h。并对患儿眼睛及会阴部位进行保护,每例患儿均戴上专用蓝光眼罩及蓝光尿片,并予以心电监护。
研究组在参考组的基础上增加白蛋白静脉注射治疗,白蛋白1.0g/(kg/次)加入10%葡萄糖溶液15-20mL 充分混合后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d,并积极预防患儿出现缺氧、感染、出血、低血糖、酸中毒等并发症。
1.4 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方法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疗效标准如下:痊愈:黄疸症状完全消失,TBil 小于90umol/L; 有效:患儿经治疗后黄疸症状明显减轻,且TBil较入院时下降超过100umol/L;无效:患儿经治疗临床症状并没有缓解或加重,且TBil 较入院时下降不足100umol/L。(2)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各项指标,主要包括儿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 )、接胆红素(dirrect bilirubin, DBil)、降解胆红素(indirrect bilirubin IBil)、高敏 C 反应蛋白( high-sensitib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3)对比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治疗后黄疸消失的时间。(4)对比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状况。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 对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展开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运用t 检验,计数数据运用χ2检验,以P<0.05 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如下表1 中数据所示,接受白蛋白联合蓝光治疗的研究组新生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1.7%显著高于仅接受蓝光治疗的参考组患儿的75.0%,P<0.05。
表1 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方法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对比
2.2 血清胆红素指标如下表2 中数据所示,两组患儿治疗前的各项血清胆红素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TBil 为(136.0±8.9)umol/L,Dbil 为(7.3±1.2)umol/L,Ibil 为(127.3±6.4)umol/L,hs-CRP 为(10.2±1.6)mg/L,均显著小于参考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方法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对比
2.3 黄疸症状消失时间如下表1 中数据所示,接受白蛋白联合蓝光治疗的研究组新生儿的黄疸症状消失时间(2.1±1.0)d,显著短于仅接受蓝光治疗的参考组患儿的(4.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接受白蛋白联合蓝光治疗的研究组新生儿的不良反应状况发生率10.0%与仅接受蓝光治疗的参考组患者的11.7%没有显著差异,P>0.05。
表3 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状况
3 讨论
对于新生儿来说,由于其体内的儿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活性相对较差,研究表明其仅相当于成年人的1%的水平;这种物质在体内能够与胆红素结合,进而使其进入胆汁、肠中从而排除,从而使体内保持正常的胆红素水平,正是因为如此,新生儿胆红素无法被充分结合。如果患儿再同时有败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症状,或者因为相关药物的使用,使得胆红素水平再进一步提升,则就会有很大概率使得患儿出现溶血性黄疸或胆红素脑病,这种情况下,对脑组织的损害是无法逆转的,所以对于新生儿黄疸必须给与高度重视,并展开及时治疗。统计数据表明,相比于足月新生儿,早产儿出现病理学黄疸的概率要高出许多[4]。但这绝不意味着足月新生儿可以无视黄疸问题。
临床上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主要是采用蓝光照射疗法,从而使Z型胆红素转化为E 型胆红素,前者脂溶性而后者则为水溶性,所以转化后就能够通过泌尿系统排出,进而达到降低胆红素水平的效果。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E 型胆红素稳定性相对不足,所以可能会再次转化为Z 型,这也是部分患儿经过照射治疗后胆红素水平反而升高的原因[5]。这就意味着在对患儿实施蓝光照射治疗的同时,如果能够避免E 型胆红素反转,则疗效会得到有效提升。研究表明,在为患儿实施蓝光照射的同时,增加白蛋白能够有助于改善疗效,加快症状缓解。蓝光照射治疗将脂溶性的Z 型胆红素向水溶性的E 型胆红素转化后由于E 型胆红素具有不稳定性又易反转为Z 型胆红素□所以造成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暂时下降而又复升的结果。而白蛋白作为一种胆红素载体,可与E 型胆红素结合,增加其稳定性,从而避免其转化为Z 型胆红素的可能,使E 型胆红素与白蛋白有效结合后排出体外。所以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足月新生儿黄 疸有积极作用。另外,白蛋白作为人体天然的产物□其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各种人工胶体安全性高。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白蛋白联合蓝光治疗的研究组新生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1.7%显著高于仅接受蓝光治疗的参考组患儿的75.0%,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的各项血清胆红素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TBil 为(136.0±8.9)umol/L,Dbil 为(7.3±1.2)umol/L,Ibil 为(127.3±6.4)umol/L,hs-CRP 为(10.2±1.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的黄疸症状消失时间(2.1±1.0)d 显著短于参考组患儿的(4.7±1.4),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状况发生率10.0%与11.7%没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在以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白蛋白实施联合治疗,能够非常有效的控制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加快患儿黄疸症状消失速度,在改善疗效的同时不会增加明显不良反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