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社会”真的来了吗
2020-12-22猫儿
猫儿
“低欲望社会”是继“葛优躺”“旅行青蛙”“佛系青年”等网络流行语之后,近来在90后至00后具有独立消费能力的年轻人身上多出来的又一个新标签,主要指一些人不愿意消费、不愿意社交、不愿意婚恋,甚至不愿意工作,宁可宅家、玩游戏、入饭圈、养狗养猫,只想停留在舒适区,而不肯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的行为表现。我们不禁要问,“低欲望社会”真的来了吗?是谁给年轻人贴上了这样的标签?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穷充时代”一定是活力丧失的社会
辑/候人猗兮
“低欲望社会”是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一书中针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低欲望化最明显的人群是年轻人,主要的特征是社交匮乏、消费欲望低、奋斗欲望低。据说,如今日本年轻人的流行语就是“穷充”(类似中文“穷开心”)。在大前研一看来,“穷充也不错”的社会,一定是活力丧失的社会。由于中日两国在地缘上具有诸多相似性,《低欲望社会》刚一出版,就引起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低欲望是利己的,不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种状态不利于激发公共精神,是缺少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因此孕育着某种社会危机。”
从有类似倾向的其他国家来看,这个“穷充”的社会现象,确实会形成社会问题。
例如,1980年代的瑞典,虽然成就了高福利社会,但换来的则是经济破纪录地连续三年负增长。人们只能看淡人生,说“小国寡民,再拼命也白搭”。其结果是,国民迷醉于日常的颓废之中,不再追求积极进取,社会进步因此陷入停滞。英国在1970年代也陷入同病相怜的状况,国际竞争力丧失,从“日不落帝国”变成“夕阳西沉大国”。胸有大志的英国年轻人,只能远赴美國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英国病”。
如果整个国家都蔓延着“穷开心也不错”的气氛,那么这个国家最终会沉没。为此,从1990年代开始,瑞典大幅度下调法人税和所得税税率,制定全球化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领袖人才的精英教育。英国也制定相应政策,改变原先失去活力的状况。
为什么“低欲望社会”可怕?大前研一在书中指出:这是因为“穷充”的人数越增加,能够创造出附加价值的人数就变得越少。而且,由于“穷充一族”大都不需缴纳税金,因此只会增加社会负担。一旦国库储蓄见底,也就是国家破产之日。
(小黑孩图)
所谓的低欲望社会,不该由年轻人来背锅
文/马中红
“低欲望”不仅指物质欲望,在那些给年轻人贴标签的人看来,或许更令人担忧的是年青一代不像他们上一代那样充满理想、激情和奋斗精神,而表现得没有追求、没有梦想、得过且过。
事实上,社会经济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交际方式、工作方式以及传统社会的规则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年青一代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生和成长的,他们的所思所想、价值选择和生活方式与上一代人已经相去甚远。
在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出生者,是在个人应该对国家或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这类宏大叙事中建构起自身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在这样的框架下,为了追求个人成功和出人头地可以不惜牺牲家庭、爱情和健康。
但是,现在的年青一代或许已经或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比如,他们不再把上班和工作视为同一件事,上班是一种选择,而工作也是一种选择;且他们也不把工作看作唯一重要的事,而更愿意将生活看得和工作同等重要。珍惜属于自己的时间,尊重自身的生活方式,不愿意仅仅为了挣钱牺牲个人爱好和兴趣,不满足只做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如果尊严受到践踏,他们宁可辞职、跳槽、宅家,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一定要牺牲个人尊严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
再比如,年青一代学习和工作的目标并不那么功利,上一代曾经孜孜以求的“成功人生”不再成为驱使他们努力的唯一动力,因而表现得比较“淡定”。“淡定”,不是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追求、放弃竞争,而是更愿意按自己的意愿,减少内耗去学习、工作和生活。事实上,兴趣和意义替代了上一代的“成功”“成名”,正逐渐成为年青一代努力的新动能。与无趣的工作相比,他们更愿意付出成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譬如,熬夜为偶像打榜、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如果意识不到两代人之间的这种错位,既容易造成误解,还很不利于发挥年青一代应有的作用。
如果我们持传统的“成功”价值观去评判年青一代的行为方式,或许会被所谓的“低欲望”迷惑,但以一种更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态度再去探究的话,所谓的“低欲望”并不存在。说到底,社会应该为年轻人已经改变了的欲望提供更多的释放机会!
(摘自2019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小黑孩图)
“低欲望社会”在中国是个伪命题
文/宋晖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土壤、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和社会福利结构等都存在显著差异,简单拿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比附恐怕意义不大。中国是否进入“低欲望社会”,还需要立足我们自身的环境来综合考量。
即使日本所谓的“低欲望社会”已成定论,这里仍有一个前提不容忽视,日本经济在过去25年持续低迷。反观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的GDP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直以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发展政策,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所以,“逻辑起点”不同,所得的结论必然不同。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单纯从消费层面上看,中国“双11”“双12”的数据就可以秒杀“低欲望”这个不太成熟的概念。中国年轻人的购买欲通过“双11”当天产生的近13亿件快递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日本年轻人不消费是为了存钱,存钱的目的是为了防老。老龄化社会是不争的事实。中日两国的国情不同,今天的日本为我们提供了镜鉴,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应该“谨小慎微”,但绝不意味着这就是中国的明天。
“低欲望社会”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由于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传统文化,很多概念还没有弄清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人在社群中一定存在,“宅男”“宅女”也一定会有,抱着财富守成的人也一定存在,但真正有意义的是“低欲望人群”在人口结构中的比重有多大,这个数值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怎样的,恐怕都是需要加强研究的。
同时,我们必须坚定地走“中国道路”,接地气的中国方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才是更有意义的。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只要我们的养老院没有围墙,真正实现“老有所养”,那么,“低欲望社会”这个伪命题,在中国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摘自2019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