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急诊急救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2020-12-22殷莹莹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急诊科病情护理人员

殷莹莹

严重创伤是广泛或多处软组织创伤伴或不伴重要脏器损伤或休克的创伤类型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其特点为病情高危凶险、致残与致死率较高等,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进一步并发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1-2]。因而受到院前急救、急诊科医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基于伤情严重、不定性强、高危风险等特点,临床对急救流程的规范性、高效性及安全性提出较高要求。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急诊急救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此应用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33例严重创伤患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66例与观察组67例,对照组中男45例,女21例;年龄23~72岁;致伤因素:车祸伤26例,火烧伤15例,高空坠落4例,重物砸伤6例,机械致伤12例,其他3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4~8分。观察组中男39例,女28例;年龄18~71岁;致伤因素:车祸伤22例,火烧伤12例,高空坠落6例,重物砸伤8例,机械致伤17例,其他2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为3~8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遵医嘱规范输血,清洁、包扎伤口。若患者心跳、呼吸频率明显加快,需遵医嘱及时且适当使用强心苷予以对症处理;若患者产生严重缺氧症状,需遵医嘱给予氧气支持;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建立静脉通道,清理口腔内分泌物。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保持呼吸通畅。首先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异物及分泌物,保证呼吸通畅。(2)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至少建立2条静脉输液通道,促进液体的快速且安全输入。(3)全过程心电监护,主要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必要时可监测中心静脉压。(4)控制。密切观察患者出血状况,加强控制活动性出血,一旦出血频发或呈喷发状,立即采用止血钳、止血带或者结扎等手段予以止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急诊急救护理,具体如下:

1.2.1 院前急诊急救护理 救护车内加装GPS导航系统,司机需对本地交通路段有充分的了解,有效节省出诊时间,为患者生命救治争取时间。救护车内常备急救箱、担架车、输液架等药物设施,以备不时之需。院前接收严重创伤患者时,现场急诊科护理人员需简短询问患者疾病史、过敏史及用药史,向患者家属咨询其致伤原因、大致受伤时间、事件过程及损伤部位等;检测患者呼吸状况,明确呼吸过程是否受阻、呼吸是否有节律性及自主呼吸是否正常等;观察脉搏、面色等表征,间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若伤者出现窒息、大出血立即抢救,严重创伤者启动绿色通道。对患者出血部位予以酒精消毒后,做止血处理,并用纱布包扎。预留患者亲属电话,平均间隔10 min联系1次,向其报告患者伤情变化的同时做好家属情绪安抚工作。院前护理人员需初步评估患者病情,及时通过电话反馈给住院部,提前做好入院交接手续安排;同步记录患者伤情,为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急救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参考依据,提高抢救成功率。

1.2.2 入院中急诊急救护理 急救均基于“接诊分类-抢救观察-分流救治”救护方案,于急诊部管理下分化组建应急救护组,弹性坐班,保证人力资源充足。预诊护士接收急救通知的同时立即启动群体性创伤事件救护预案,联系救护组及与相关科室、手术室等,完善绿色通道,备齐基础性相关药品、仪器以及床位,配备专项医护人员。与院前护理人员联系后,进行简单的入院手续登记及病历信息填写,通知患者家属前往医院补充后续资料,做好手术接待准备;护理人员全程陪护,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及脉搏等指标,如有异常应立即向主治医师报告;急救期间,护理人员需调节急救室内温度、湿度在合理范围内,及时调整患者至舒适护理体位,全程需在无菌环境下操作。

1.2.3 急救后病情观察 患者微循环痉挛期特征表现为皮肤苍白、发凉,此时患者体内血流量明显降低;患者微循环扩张期特征表现为出现皮肤及黏膜发绀、四肢厥冷,此时患者体内血流速度迟缓,且伴有严重缺氧症状;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期特征表现为胸腹壁存在出血点、瘀斑,此时患者体内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观察并记录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体色,以及尿量及颜色;密切监视患者伤口出血状况及胸腔闭式引流液颜色和引流量,确保导管通畅;密切监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一旦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对症处理,避免并发肾衰竭等高危症状,及时予以补液,及时收录各项报告单,完善床旁急救措施。

1.2.4 病情监测及改善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疼痛的主要部位、发生频段时间,以及评估患者的耐受程度,遵循医嘱适当给予镇痛剂,为后续制订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护理人员需嘱咐且监督患者,在疼痛发作急性期(高峰频段)采取正确休息体位,确保关节部位的功能位,如肩关节的外展位,伸展指关节,防止髋关节发生外旋而导致二次损伤。

1.2.5 心理疏导 创伤性患者均为意外损伤,可使之产生高度紧张、敏感、恐慌、焦虑、消极等负性情绪,加之生理性疼痛的应激反应,医护依从性较差且不稳定。因而需对患者采取注意力转移法,可通过询问患者职业、兴趣爱好等途径与患者建立沟通,全程保持耐心、亲和,结合患者个性特点,安抚其情绪;积极鼓励患者提问,如治疗方法、后遗症等,耐心为患者答疑解惑,同时强调保持平和、平稳的心态对提升治疗、康复效果的重要性,尽可能消除患者疑虑,提高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从而提高依从性,有效调节患者心理状态。

1.3 疗效标准

(1)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入院-入室时间(从进入医院后直到进入急诊室期间的用时)、检查时间以及急诊科耗时。(2)并发症。包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呼吸窘迫、多脏器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感染 。(3)抢救有效率。抢救过程顺利,经抢救后患者病情得到稳定,意识恢复清醒表示显效;抢救过程比较顺利,患者在抢救后病情后相对稳定,意识形态有所恢复表示有效;抢救过程不顺利,患者病情在抢救后仍不稳定,意识清醒度较低则视为无效。抢救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急救各项时长比较

观察组在抢救时间、入院-入室时间、检查时间和急诊科耗时各方面用时均低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急救各项时长比较[M(QR),min]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96%,低于对照组的24.24%(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抢救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为94.03%,高于对照组的74.24%(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抢救有效率比较(例)

3 讨 论

严重创伤后,机体可在1~2 h内引发难以控制且具高危风险的损伤[3],因而必须在受伤后“黄金1 h”内开展安全有效的急救措施,最大程度抑制死亡发生。

优质急诊急救护理是得益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护模式优化而来的急诊手段[4-5]。其实施理念是确保急救护理过程的统筹性、各环节的全面性及精细化,不断提升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以促进急诊科护理质量提升[6-8]。本研究实践工作中,尽可能结合患者家属所述信息快速且最大精确化评估伤情,有助于缩短抢救介入时间及术前准备时间。有研究指出[9-10],严重性创伤患者大脑功能损伤程度与急救施展时间呈正相关性,急救越快、越早,大脑功能损伤程度越小,预后越佳;积极完善静脉通路、氧气支持、止血、病情观察等,为后续实施手术及一系列治疗活动奠定绿色通道基础;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心理疏导,核心导向是消除患者恐惧、高度紧张、敏感等负面心理,促使其以积极向上、乐观自然的心态接受治疗与护理,有助于减轻创伤疼痛及提高急救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抢救时间、入院-入室时间、检查时间以及急诊科耗时上都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抢救有效率为94.03%,高于对照组的74.2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96%,低于对照组的24.24%,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质急诊急救护理内容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全面性、灵活性等特点,有利于提升患者急救成功率及减少危险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优质急诊急救护理应用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可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急诊科病情护理人员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