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记忆·持守
——瑶族金锣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阮桂陆访谈录

2020-12-22唐元超蒋东升

体育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梅林艺术团瑶族

唐元超,蒋东升

(1.南宁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2.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阮桂陆,男,瑶族(布努瑶系),1948年生,广西田东县作登瑶乡梅林村人。阮老初中文化水平,是梅林村瑶族金锣舞第4代传承人,从小便有一副灵巧的身段,12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金锣舞技艺,见证了瑶族金锣舞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历经文化大革命运动、改革开放时期、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潮及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变迁过程,先后获得百色市首届民运会表演项目二等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优秀项目”先进传承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等奖次与称号,参与全国各地大小展演数百场,一生致力于瑶族金锣舞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特殊组成部分,是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在体育形态下的重要载体。瑶族金锣舞主要流传于广西田东县作登乡的瑶族民间,于20世纪80年代轰轰烈烈的“文化热”浪潮中被挖掘整理,始终在梅林瑶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1]。瑶族金锣舞于2014年正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费、政策支持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保障。尽管如此,当前瑶族金锣舞同其他体育非遗一样,仍然面临着文化断层、后继乏力等诸多现实困境。如何传承和保护好这一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能够做到在文化精髓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依然是当前学界不得不重视的议题。鉴于此,笔者对广西田东县作登瑶乡梅林村瑶族金锣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阮桂陆进行了访谈(1)访谈时间:2017 年11月10—11日;访谈地点: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作登瑶乡梅林村阮桂陆老人家中。, 旨在从文化主体层面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回应。

1 瑶族金锣舞的文化溯源与口述记忆

俗话说:瑶不离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瑶族始终与鼓舞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金锣舞是流行于广西田东县作登乡梅林村一带的瑶族中的一项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后在“国家在场”下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瑶族宝贵的文化财富。瑶族金锣舞是瑶族鼓舞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其渊源离不开瑶族的起源和历史发展[2]。瑶族金锣舞产生于何时,各界说法不一且暂无历史考证。瑶族金锣舞之所以能够传唱至今,并拥有如此高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与其特有的民族情感和精神信仰是密不可分的。在瑶民心中,金锣是一种神物,一种精神信仰,而金锣舞则成了人与神沟通的方式。

唐元超(以下简称为“唐”):阮老您好,我是广西民族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目前在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这次来想了解一下瑶族金锣舞传承与保护的一些情况。之前在网上查找了一下,发现借鉴文献资料对瑶族金逻舞进行研究的内容不少,但从文化主体出发,在传承人主体视角下的调查、访谈和研究却少之又少,所以有一些问题想要请教您。

阮桂陆(以下简称为“阮”):谢谢你们年轻人对金锣舞的关心。

唐:谢谢阮老,您是因何缘故开始接触金锣舞?

阮:阮氏家族金锣舞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祖祖辈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我从小就看到家里的大人跳金锣舞,感觉比较好玩,就一边看,一边模仿一些动作,时间一久,便也能跟着跳一小段。后来父亲看我身体协调性还不错,到了12岁的时候,才正式开始教我学习金锣舞(图1)。

图1 早年间的金锣及跳金锣舞的阮桂陆

唐:您跳了一辈子金锣舞,对金锣舞可以说得上是了如指掌,据您了解,金锣舞有没有什么样的传说或者是故事?

阮:小时候听老一辈讲,瑶族祖先曾住在湖南、贵州一带,但长期遭受地方官府和汉族的压迫,一直进行苦重的农活,稍有不慎就要被杀害。后来,为了摆脱奴役和压迫,祖先们就离开家乡,历经千山万险迁移到这里定居下来。刚来这里的时候,到处都是大树、乱石、杂草,条件十分恶劣。为了生活,祖先们就开始在山中开荒扩地种植作物,由于深居大山,丛林茂密,常有飞禽走兽破坏种下的庄稼,一年到头的生活都难以维持下去。因此,祖先们就开始想方设法地跟野兽进行斗争:第一次,人们尝试用竹筒敲打来驱赶和捕捉野兽,但发现并没有作用;于是,第二次就更换成了铁片,但也没有成功;第三次他们找到了家里的破铜片进行敲击,野兽听到后迅速逃离,再也没有出现,人们就高兴地跳起舞来。从此,人们的生活平静了许多,粮食取得了丰收,村民的生活得到不小改善,铜锣也因此成了能带给村民们带来力量和幸福的神物。为纪念铜锣,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都要杀猪宰羊,祭奠铜锣,跳铜锣舞,缅怀祖先。时间一久,这一习俗也就延续了下来,周围的瑶寨也在潜移默化中流传开来。

唐:听您讲到铜锣,也看到锣主要材质是铜,为什么现在大家会称为金锣呢?

阮:在以前,大家的生活都是比较艰苦的,再加上锣其本身的材质就是铜,所以都把它叫做铜锣。后来人们的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后,个别稍微富裕一点的人家就在铜锣的中央部分镶入了金,一方面是展现本家族的富有,另一方面是表现铜锣的珍贵和神圣。因而,铜锣改为金锣,铜锣舞也就成了今天的金锣舞。

唐:阮老,金锣如此宝贵,过年的时候大家祭金锣、跳金锣舞,那平常的时候金锣我们是如何放置的?跳金锣舞之前有没有什么样的仪式或者是注意事项?

阮:金锣是我们当地瑶族的“神物”,在以前金锣是不能随随便便“请”出来的。我们当地瑶族有一个习俗,平常不用金锣的时候,就“养”在粮仓里,用玉米埋起来。只有大年三十,村民们才会从粮仓里取出金锣,将其放到堂房中间的神台上,摆上一只煮熟的鸡,用小汤杯盛上三杯酒,把金锣放在方桌的中间供奉。祈祷完后就将三杯酒洒到方桌前,然后把金锣放到神台上,撤下方桌,全家才可以开始享受金锣恩赐的美食(2)金锣恩赐的美食指的是敲打金锣赶走走兽,才取得粮食的丰收,寓意着有了金锣才有今日的美食。。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将金锣悬挂在堂房的中间。全家人围住金锣“敲起锣,跳起舞”,直至天亮。

等到了大年初一,全家老少就会穿上新装,各家各户相互串门,每到一户人家都要唱起瑶歌,跳起欢快的金锣舞。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一封锣为止。封锣也有严肃的仪式,接着就将金锣继续埋在粮缸中。封了锣以后,平时没事的时候就不会再轻易请出来了。

2 瑶族金锣舞的延存形态及历史变迁

集体记忆是特定圈层中的成员共享过往记忆的过程和结果,而集体记忆的发展过程必须是要保证交往过程的存在及对集体记忆提取的延续[3]。民族记忆是集体记忆的重要分支,主要由身体记忆和符号记忆组成,是民族缘起及文明历程的见证。“金锣舞”作为梅林村瑶族记忆的典型代表,是当地瑶民在历史文明进程中创造的精神产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形态和延存状态势必会受到历史进程中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唐:平时村里的金锣舞活动是怎样组织进行的?

阮:以前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举行金锣舞活动,后来村里的老人去世或者谁家老人过寿需要庆贺时,也会召集举行活动。活动主要由村里金锣舞跳得好的“高手”来组织,谁金锣舞跳得好,村民们就格外敬重和信任他。父亲以前是村里数一数二的高手,因为是祖传技艺,父亲跳得又非常好,平时的金锣舞活动就会由他组织。后来,父亲将金锣舞传给我,他过世后,村里的金锣舞活动就主要由我来组织了。

唐:您说到阮家的金锣舞是祖传的,其他姓氏是怎样的一种传承方式,主要也是祖传为主吗?

阮:是的,之前大部分家族都是祖传,但也存在个别人家是师传的。到了后来,就慢慢都变成师传了。比如,阮氏金锣舞最早时期都是代代相传,但经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运动以后,家中的小孩就无人再学习。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才重新开始跳金锣舞,家中的小孩不愿学习这个,后来就逐渐变成了师传,其他姓氏的也都基本如此。

唐:您讲到,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期间金锣舞也受到了影响,您能详细给我们讲讲这个时期的经历吗?

阮:记得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对金锣舞依然非常热爱,后来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就被迫停止了。那时候,家家户户的金锣都被当作“四旧”没收,即使个别人家的金锣没有被发现,也都偷偷藏起来,不敢光明正大地拿出来,更别说跳舞了。稍有不慎,有人就会被拉去批斗、游街,大家害怕因此而遭受牵连,慢慢都放下了,村里也没有再集中组织进行金锣舞活动。过了一段时间后,查得不再那么严,村里才开始有人在家里偷偷跳金锣舞。但由于没有金锣,大家便就地取材,家里的脸盆、板凳、破锅头都被用上,成为人们手中的“金锣”。

唐:那后来是什么样的缘故又重新开始跳了呢?

阮:1981年,田东县组织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民间优秀文化,时任县文化局领导的是作登人,在作登乡政府工作期间,他了解到梅林村过去非常流行金锣舞。经多番打听,了解到我跳得不错,问我能不能再继续跳金锣舞,我那时候还比较年轻,就直接答应了。后来他便邀请我到县文化馆,给县文化馆的领导介绍和表演金锣舞,大家看后一致拍手叫好,当场拍板,要将金锣舞列入县民族文化发展的重点项目(图2)。第二年(1982年),金锣舞便代表田东县参加百色地区(现百色市)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的展演,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回到村里以后,村里人看到政府开始支持跳金锣舞,跳舞的人才慢慢多起来。自此以后,县里重大的文化体育或招商活动经常会邀请我们去进行金锣舞表演。

图2 1990年阮桂陆参加田东县比赛获奖证书

唐:先是遭受打压,然后再经过改革开放以后才重新得以恢复,经过这样一个波折的过程,人们对于金锣舞的认识或者在金锣舞的动作上有没有变化?

阮:经过了这近20年中断,即使金锣舞被“平反”,但金锣的神圣以及瑶民们对金锣舞的崇敬已然淡化了许多,能跳、会跳金锣舞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所以有一些动作也逐渐丢失了,现在所表演的动作和原来相比还是有一定区别。

唐:当前除了师传,金锣舞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其他方式吗?

阮:1981年县里开始重视我们金锣舞文化以后,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除了帮助村民参与一些日常活动,还积极组织社会团体给予扶持。在各界帮助下,2013年村里修建了金锣舞传习所,之后又成立了金锣舞艺术团(图3)。现在金锣舞艺术团是进行金锣舞练习和外出表演的主要组织。

唐:金锣舞艺术团现在大概有多少成员,组织运作方式是怎样的?

阮:艺术团成立于2013年,现有正式成员126人。但大多成员在外打工,常年能参与活动的仅有20多人,只有在春节前后,村民们返乡归来,艺术团的人员才会比较多。金锣舞艺术团主要是传承人在组织,传承人在村里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现在的团长是第五代传承人阮仕博(3)阮仕博,男,瑶族,1966年,大专学历,现任梅林村村长,金锣舞第五代传承人,瑶族金锣舞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村里的村长。村民参加的活动主要是由县里、乡里的文化部门介绍。平时有活动,他们就会联系团长,团长再通知我们组织排练,然后去参加。

金锣舞艺术团的经费主要都是外出演出获得的收入,外出演出的时候邀请单位会解决往返车船费、食宿费,然后每位表演成员按150~200元/天的标准,获得相应的演出劳务费,村民外出打小工(建屋、开荒种树)也是这一标准,只不过外出演出相对打小工来说较为轻松,不用出太多苦力。此外,自2015年开始,田东县文化与体育局资助传承人个人每年3 500元,也就是说传承人每年还可以获得3 500元的传承人资助,但每年要教够一定数量的人学习金锣舞。

唐:艺术团平时参加演出的服装、器材是怎样解决的?

阮:艺术团里没有闲置的经费,演出服、金锣主要是县文体局、乡政府领导帮助置办的。1986年,我们被邀请去参加瑶族盘王节,县文化馆出资购买了第一批金锣,支持我们参加。2011年的时候,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公司为金锣舞艺术团捐赠了70套表演服装。2015年,田东县民族事务局出资购买了50面金锣赠予金锣舞艺术团使用。我们非常感谢政府和这些单位,在他们的帮助下,金锣舞艺术团才能够发展到现在。

唐:我们看到小学(4)梅林村小学位于梅林村村委会旁,各屯子中心地带,现在学生约有500名。就在村内,艺术团或者传承人有没有到学校教授过金锣舞?

阮:有的,2013年应县教育局的要求,我们就开始到学校给学生们传授金锣舞,他们年轻并且记忆力好,学金锣舞有热情,是祖国的未来也是金锣舞传承的希望。

唐:经常过去教吗,还是偶尔教过几次?

阮:我和阮仕博前前后后不下几十次吧,现在大概有430多名学生参与过金锣舞的学习。农村学校条件相对恶劣,器材少、场地匮乏,体育教师便在体育课中组织学生进行金锣舞的练习,他们既得到了一定的运动锻炼,还了解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图4)。

图4 阮桂陆、阮仕博及艺术团成员外出展演照片

唐:在外出演出或者进入学校教学过程中,有没有为了增加观赏性,或者更适合学生学习而进行一些改编?

阮:也有的,但改变较小,主要还是以传统动作为主。在外出演出的时候,与其他文艺节目相比,金锣舞动作确实简单,也曾有人提议我们增加一些难度动作,县文工团在指导和帮助艺术团训练时,也要求规范金锣舞动作,但最后都因无法达到要求而终止。动作虽然没有改变,但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依然丢失了许多精髓的部分。

3 瑶族金锣舞的本体功能及现代价值

金锣舞是早期梅林村瑶族社会中瑶胞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是难能可贵的民族文化瑰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金锣舞作为少数民族瑶族鼓舞文化中水平较高的艺术形式,在梅林村瑶族同胞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道德礼仪、文化传习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养成了后代瑶人养成勤劳、朴实、勇敢、坚定不移的意志品格。现代社会中,瑶族金锣舞更是从一种地域性民族文化形态发展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山村走上了国际大舞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条支脉。

唐: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打压时期,大家克服一切困难,拿木板、板凳、甚至破铁锅来当道具,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重新捡起这门技艺。间隔这么长的时间,您觉得吸引大家如此热衷于金锣舞的动力有哪些?

阮: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村民们对这项活动的热爱,有了兴趣大家就愿意去跳。当然也有其他的因素,比如金锣在我们当地瑶族社会中特殊的地位,在我们看来它不光是神圣的,它也是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来的路上,你们也看到了村子周围的情况,村里现在仍然还保留着各种各样的水窖、小小块玉米田地。村里以前没有修筑水泥路时,到乡里一趟起码也要一天,可以想象之前大家的生活条件是多么艰苦。大家比较苦,比较累的时候,敲击一下金锣,跳一跳金锣舞,心情就会好一些,对未来的生活也会更加有希望。

唐:阮老,您提到了向往和精神寄托,这些也是金锣舞在我们当地人生活中发挥的特殊价值,在您看来,除此以外金锣舞还有哪些方面的功能或价值?

阮:一方面在生活比较艰苦的年代里,金锣就是瑶族社会的宝物,是能够护佑我们丰衣足食的精神寄托。同时,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村的瑶民一起跳金锣,也增加了相互之间的联系,时间一久,大家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紧密。

此外,以前各村之间的交通不便,信息交流十分困难,但又会碰到土匪强盗到村里捣乱。当哪个屯里发生抢劫或偷盗时,大家就敲响金锣,屯里或其他屯的人就会闻声前来,一起抗匪和打强盗,打跑土匪和强盗后,大家就一起吃饭,唱瑶歌,跳金锣舞。后来交通便利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外出务工,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村民空闲之余也会到村委前打金锣,跳金锣舞,这也算是娱乐吧。政府帮我们把金锣舞重新发展起来,有什么大型活动、商演也会喊着我们去,跳跳金锣舞,还能得到一些生活上的收入补贴。

唐:您讲到了金锣舞在当地社会中发挥的一些功能和特殊价值,如您所讲,金锣舞是当地瑶民的神物,发挥了一种精神寄托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各个家族凝聚的重要纽带,它在瑶族文化传习和道德教化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瑶族早期社会族群或者村落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此外,金锣舞也成为现代社会中增加当地村民经济收入的一种方式。这些主要都是从当地社会或者当地瑶胞层面来看待金锣舞的功能和价值。

2003年,国家开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金锣舞也于2010年、2014年先后入选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地方民俗体育形态转变成为国家文化瑰宝中重要的一部分(图5)。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您觉得这样的一个转变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

阮:我们国家有很多民族,各民族中都存在着很多像金锣舞这样的传统民间项目,尤其是少数民族。其实,每个项目也都有自己的一些特殊作用,无论是带来希望,还是带来欢乐,多多少少都有着自己的价值。瑶族跳金锣舞,在活动中彼此之间交流增多,村落之间更加融洽,民族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

金锣舞是瑶族先祖留下的宝贵财富,优秀的文化就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列入非遗以后,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媒体都进行了采访报道,金锣舞得到宣传。社会上的企业、单位也赞助艺术团金锣、衣服等物资。此外,国外邀请我们外出表演,金锣舞也走出了国门,得到了许多人的广泛关注,村民们也越跳越有动力。

4 瑶族金锣舞的现存困境及发生外因

进入新时代,如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经济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产生于农耕时代的金锣舞这一传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因此,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阶层做了大量的努力,使金锣舞在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文化断裂、传承人断层等诸多问题[4]。而金锣舞的演变轨迹、生存现状、传承困境,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以文化自信为宗旨的国家民族文化建设中其重要性不容忽视[5]。

唐:现在春节的时候,大家还会自己主动去组织跳金锣舞吗?

阮:有的,到了春节之时,村民返乡回来,各家都会走上街头跳金锣舞,欢度新年;同时,每年“布努节”还会联系其他村落和地区的瑶族同胞相聚,进行金锣舞交流和表演,但是和以前相比,还是少了很多。

唐:据您了解,除了梅林村还有其他村子跳金锣舞吗?现在大家家里收藏的“旧金锣”有多少?

阮:平略村也有跳金锣舞的,但会跳的人较少,金锣舞主要存在于梅林村。“旧金锣”几乎没有了,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基本被没收。现在的金锣主要是后来购买的。

唐:在您看来,当前金锣舞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主要困难有哪些?

阮: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等运动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打击,金锣舞文化的优秀部分丢失了很多。近二十年出生的小孩,对金锣舞没有概念,更不了解它的历史和来源了。即便后来党和国家逐渐重视民族文化发展,社会各界对于金锣舞的保护热情日益高涨,但在“无人可教”和“无人能传”的现实面前也依然无力。

同时,即便是在外出演出中能够得到一定收入,但对于大多数人的生活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别说日常的活动资金。外出演出也是在政府的帮助下得以实现,活动间断时间长、政府依赖性大,一方面是文化传承的责任,另一方面是经济生活的利益,实难抉择。

此外,交通方便以后,内外交流增多,手机、电视等高科技引入村内,相对金锣舞来说,电视上的其他节目更加有吸引力,以前只能看金锣舞,现在的年轻人每天都是被电视、手机所包围。

唐:根据您老说的这些困惑,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您觉得对吗?第一,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等运动导致金锣舞文化断裂,诸多文化精髓内容在这一时期逐渐被遗忘;第二,传承人“势单力薄”,传承队伍后继乏力;第三,传承和发展的经费较为匮乏;第四,传承中利益诉求与文化责任的矛盾;第五,现代科技与文化冲击所带来的挑战。

阮:是的,也确实如此。金锣舞是梅林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瑶族精神的精髓,传承发展了这些年,到了我们这一代可不能丢。

5 瑶族金锣舞的现代保护与发展思考

20世纪80年代,瑶族金锣舞借改革开放东风重获新生,登上了文化舞台,向世人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魅力;90年代,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渐步向正轨;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大力扶持文化项目,加快推进各级非遗名录建设、非遗抢救工作等,金锣舞也在此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回溯金锣舞几十年发展保护历程,从文化扶持到非遗申报,从乡村街道到国家舞台,金锣舞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好瑶族金锣舞文化,依然是当前需要思考的议题。

唐:阮老,从您老的视角来看,您觉得金锣舞传承和保护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给予继续加强,或者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阮:金锣舞对于老一辈瑶族人来说,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对于我来说,金锣舞就成了这辈子中的主要部分。所以,我们都希望金锣舞能够得到好的发展。

如同之前所说,首先金锣舞是一种瑶族文化的象征,文化的发展是需要人来推动的。因此,政府各级部门首先应更加关注传承主体在金锣舞文化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保证现有政策的落实,还要继续关注到传承主体的文化学识、理论水平、经济收入等方面,提升大家自主保护的能力,排除保护中的疑难困惑,让传承人能够安心地进行传承和保护工作[6]。当然,也要帮助传承人明确传承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逐渐形成长久有效的保护体系。

其次,当前现有的保护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艺术团下的外出展演为主,很难真正意义上将瑶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展现出来。希望政府能够多组织专家学者到村里来,为项目的发展把脉、献策。尤其是金锣舞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议从申报开始就引入专家学者团队,为项目的长远发展指引方向。帮助项目以更加多样的形式展现在更多人的眼前,能够以更加明确的目标导向前发展。

同时,建议引入电视台、网络媒体等科技手段助力金锣舞的传承与发展。2012中央电视台拍摄金锣舞播出以后,就有很多人前来村里参观学习金锣舞,我觉得这样的方式也有助于金锣舞的发展。尤其是现在年轻人都有手机,可以通过这些科技手段将金锣舞这些民族文化内容以更加丰富的形式传播给年轻人,让他们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最后,希望相关人员能够继续走入到乡里、县里甚至其他更多的学校中宣传和教授金锣舞。学校里的学生年轻、有活力,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金锣舞、学习金锣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更好地促进金锣舞发展。

6 结语

在访谈过程中,回忆起在金锣舞传承发展过程中的点滴往事,阮老表现得心潮澎湃,热情高涨。每每讲到何年何月受邀到何地演出,何种媒体对金锣舞给予了关注,更是津津乐道,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讲到传承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时候,阮老却又低头深思,始终摇头,我们感觉到作为项目传承人,阮老在面对发展困惑时的心酸和无奈。

回溯金锣舞发展与保护历程,从文化扶持到非遗申报,从乡村街道到国家舞台,金锣舞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金锣舞的演变轨迹、生存现状、传承困境,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以文化自信为宗旨的国家民族在文化建设中,其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我们有义务继续承担起传承和发扬的重任,不断激发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

猜你喜欢

梅林艺术团瑶族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无愧于时代的少儿文艺创作——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创作实践为例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吃梅子
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改革与探讨
望“梅”止渴
林和靖与梅云——孤山梅林里的爱情往事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非凡母亲”肖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