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2020-12-22朱频
朱 频
(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上海 2016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疾病,患者的肺容积和充气量明显增加的时候,就会出现终末细支气管远端过度膨胀,导致气管的弹性降低,引发气道壁的受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患者吸烟、感染等内部因素有一定联系从而引发的发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例进行研究分析,将96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有48例。实验组中有男性28例,女性2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1.6±5.3)岁,平均病程为(8.4±2.4)年;对照组中有男性30例,女性1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3±4.8)岁,平均病程为(8.5±2.1)年。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手段。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的干净和整洁,进行疾病的健康宣教,采取药物指导护理。
1.2.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呼吸训练。首先,患者取坐位,将双手放置在膝盖上,舌尖朝上抵住下颌牙的牙根有利于加大气流的阻力,嘱咐患者将口唇收缩呈口哨状,鼻子吸气,通过口部慢慢吐出气体,呼吸的时间要尽可能的延长,还要采取屏气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25分钟。同时,实施腹式呼吸训练,患者同样取坐位,双手放置在上腹部,通过鼻子吸气直到腹部隆起,缓缓将气体呼出,呼气的时间要比吸气的时间长一倍[1]。其次,为患者实施有效护理。第一,心理护理干预。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程较长,容易复发,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为患者展开针对性心理护理,通过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通过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第二,健康宣教。为患者实施一对一健康教育,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嘱咐患者要避开刺激的环境,一定要戒烟戒酒。第三,呼吸道护理。患者要多休息,减少活动量,采取低流量吸氧护理,若患者呼吸困难则可帮助患者摆放半卧位增加肺容量。患者要正确咳嗽,排痰困难的患者要进行吸痰护理。第四,为患者采取生活护理。嘱咐患者多补充维生素、蛋白质等食物,嘱咐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锻炼,从而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
1.3 评价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进行痰液细菌培养结果呈阴性,表示治疗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极大程度的改善,采取痰液细菌培养的结果显示存在少量菌落,表示治疗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痰液细菌培养结果显示菌落增加,表示治疗无效[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表示;患者肺通气功能采用t检验,用(±s)表示;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肺通气功能对比具有差异,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95.83%)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70.83%),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具有极大差异,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2 两组患者肺通气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采取呼吸训练后,动脉氧分压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具有极强的复发率,若不能及时治疗就会引发患者的病情加重,影响患者的肺部功能,从而不利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但一直无法满足患者的治疗要求,在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3]。
综上所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呼吸训练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肺通气的功能,有利于促进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