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思路探究
2020-12-22赵秀金
赵秀金
(衡水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
在教育深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革新已经不可避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课程体系、理念、内容、方法、实践等方面的创新实现教学质量保证和教学效率提升,同时也要注重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教会他们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茶文化思想经过千年的发展与创新,在育人方面具有一定先进性,将其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素材,同时也能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发展,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思路,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1]。
1 茶文化内涵与价值分析
1.1 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以及品茶等习惯和中华文化内涵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出中国人对礼仪、人际、自我、自然、世界的理解与思考。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只要教师能够充分挖掘茶文化中的优秀素材,定能够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创造出一番新的教学面貌,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改观,再也不是以往那样的枯燥无味,而是充满新意的教学。
1.2 价值分析
茶文化是一项综合化元素,在整个文化体系中融入和吸纳了多样化元素,所以这些都将成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可取之处,对于教师而言,利用好茶文化思想中的任何一点,都能够让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大放异彩[2]。
2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2.1 教学现状分析
汉语言不仅是指汉字或普通话,还包括自古至今语言的发展历程和演变,汉语言承载的是一种文字、一种语言、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和精神,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既要承担传播现代汉字和普通话的义务,还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通过汉语学文学的学习,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主动承担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但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教学质量和效率都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失去学习兴趣,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身心俱疲,在此背景下是无法促进汉语言文学健康发展的。
2.2 教学特点分析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将汉语言的人文关怀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挖掘人文内涵并将其内化,才能体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价值。学生在体会文字魅力、语言感染力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到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之美,同时也能够在此过程中修身养性,促使自身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另外,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另一特点就是要求教学要对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感知性,要能够将其与现实社会情况形成对接,使其在新时代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改变[3]。
3 茶文化视角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
3.1 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实现高效教学活动的基础,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要在深度剖析和解读茶文化的内涵、理念、价值等前提下,深刻认知素质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新要求,明确传统教学理念存在的不足,站在茶文化以及素质教育发展的角度,从专业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导向,重新定位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是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入手,深层此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与茶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茶文化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将生本教育、以人为本等现代教育理念与茶文化思想完美结合起来,在其相互融合过程中不断促进汉语言文学课堂理念发展的丰富化、多样化、现代化。
3.2 优化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
高校以及专业教师要在新的教学理念体系中,逐渐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活动了,它是可以在融合新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学校要注重从社会对人才要求着手,立足茶文化体系,优化调整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完善学科教学的整体框架和思路。为此,学校可以设置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汉语言文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将其贯穿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活动中,让茶文化自然而然的走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加深对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联系。汉语言文学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将茶文化发展历史作为汉语言文学的具体内容,一方面可以丰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汉语言文学实践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4]。
3.3 整合汉语言文学课堂内容
教师在充分了解茶文化的基础上,将其与汉语言文学课堂内容进行深度整合,使得两者之间产生更为广泛的联系,茶文化思想概括为茶的品种、品尝、礼仪习俗以及有关饮茶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诸多内容。教师要在充分把握学科教学理念、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深入解析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特征、理念底蕴等,挖掘蕴含在课文中的茶文化元素,通过多渠道搜集、整理、筛选、提取与教材内容、主题思想等关联度高的茶文化素材,有效构建基于茶文化的汉语言文学课堂。例如,将《论语》中有关于看礼仪的名句与茶文化中的礼仪文化结合起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与茶文化思想中追求的和谐相处、平常心对待周边事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茶文化思想中的换位思考、真诚待人的主张是一样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茶文化中的待客之道不谋而合;“既来之则安之”与茶文化中所宣扬的随遇而安、专心静虑、心地纯和、忘却自我和现实存在的思想大同小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与茶文化中推崇的自我修养、慎独自重、饮茶可自省、可审已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类似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挖掘找到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共通点,在此过程中再次锻炼学生多学科融合学习的能力。
3.4 改良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
教师要想让茶文化更好的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就要不断改良现有的教学方法,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巧妙的将茶文化视频等素材穿插到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利用茶文化为学生创设多种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得枯燥无味的汉语言文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电影《斗茶》之后,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对影片中的情节进行改编创作,利用古代汉语重新演绎影片中的片段,每个学习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片段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表演,最后评选出创作质量最佳、语言运用最到位、茶文化思想传达最真切的小组,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
教师要在全面剖析汉语言文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准确运用茶文化知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此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法实施教学活动,即在对汉语言文学内容、茶文化知识点进行合理化分层的基础上,将汉语言文学知识分层导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更好的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翻转课堂学习法等,讲解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巧设课堂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探索性、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中,以茶文化为导向,共同思考、探究、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内化、迁移、整合汉语言文学知识与茶文化。
3.5 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
教师首先要确定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汉语言文学的感悟,同时也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活动中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在组织的实践活动中,深度衔接以及整合茶文化、汉语言文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多样化的实践中高效运用汉语言知识。教师可以将实践活动的主题定位为茶文化展示,比如茶文化知识大比拼,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搜集与茶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并通过合理的逻辑思维将这些知识整合利用,形成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然后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所学、所想与所悟。比如组织观赏经典影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纪录片讲述了关于茶的种种,值得每个学习者观看;《功夫·咏春》虽然是一部功夫片,但影片中却用较长的篇幅来展示茶艺文化;《赤壁(下)》电影中有一段小乔使用“茶计”的桥段,向人展示出泡茶的精髓之处;此文中所列举的影片还只是冰山一角,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寻找与此有关的影片,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积累更多素材。
另外,除了这些停留在理论方面的活动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到与茶有关的实践活动中,比如煮茶与品茶,在此活动中,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煮茶需要掌握的技艺,学会在繁杂的尘世间静下心来感受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茶,仿佛是连接古今人类的桥梁,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品茶一边吟诗,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与心境下,我们大概能够实现与古人在情感上的共鸣,这就使得学生能够从情感高度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体验;在锻炼学生汉语言文学能力的同时受到茶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养成心平气和、淡然处世等品质。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相关企业、社会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建设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汉语言文学基地,为专业学生日常实践、实训、实习等提供相对完善的渠道,比如当地的茶文化机构、文化馆以及社区等场所,都可以作为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的阵地。组织好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掌握到更多茶文化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茶文化素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维品质,更好的展现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时代价值。
4 结束语
教师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挖掘汉语言文学与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内在联系,并将其进行有机整合,即在探究汉语言文学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深化解读茶文化,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茶文化二者的结合点,将茶文化思想贯穿到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本文所提出的几点教学思路包括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优化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整合汉语言文学课堂内容、改良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希望对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