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传统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学素养培育模式探究

2020-12-22吴小琴

福建茶叶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人墨客茶文化文学

吴小琴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0)

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是指中国古代人民群众,围绕制茶、饮茶的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蕴含极高价值的特色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最初的文化价值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但随着文人墨客不自觉的“着力”渲染,深层次的精神文明,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对于大学生来说,基于茶文化视域,能够加强对人生的感悟,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1 茶文化与文学素养培育的关系简析

中国古代的人民群众,每天需要为生活而奔波的全过程,往往集中在七件事之中,即“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一项生活必需品,“茶”最早指代茶汤,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俗话说,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而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探索,逐渐延伸至精神层面,是中国古人独具匠心的“修行”方式。“茶”真正成为一种文化,始于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其中详细记述了唐代及以前的社会中,有关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其中蕴含着“精行俭德”的精神,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茶文化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陆羽和皎然等文化人非常重视对茶进行精神层面的追求以及道德层面的规范,围绕饮茶用具、用水、煮茶的艺术,与儒教、道教、佛教推崇的哲学思想展开深入交流,渐渐在唐代社会形成了一种以茶文化为中心,最终成为“里程碑”式的精神领域。总体而言,陆羽等人“创了”了中国茶道以及茶文化的大框架,奠定了“传播”的基础。对于封建时代的基层人民群众来说,喝茶依然只是维持正常生活的一种方式;但对于盛唐时期的文人雅士以及士大夫阶层来说,由于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层,且盛唐时期“万国来朝”的景象,极大地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井喷。故文人墨客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将茶以及所有与茶有关的事物,设定为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对象。比如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知名度较高的“茶诗”就有400多首,分别由百余位诗人所著。自此开始,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完全确认,中国茶坛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盛世”。

综合而言,大学生基于茶文化传统视域,以期提升文学素养,其中的“契合之处”如下:

(1)从某种意义上讲,“茶”代表成长,代表心智的成熟,年龄、阅历不足的少年,无法感知其中真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饮茶,注重“品”和“礼”,家中有客人拜访,沏茶、敬茶的礼仪必不可少,否则会被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因此,中国古典文化中有关“礼节”的篇章,在茶文化中有着清晰体现,故大学生了解茶文化,实质上是在“学习礼仪”,此举是提升文学、文化素养必不可少的内容。

(2)提升文学素养的过程必须经历长时间的“积累”,无法一蹴而就。而品茶过程蕴含的“品味人生”,必然能够与“提升文学素养”产生共鸣。换言之,在深植于中华血脉中的“华夏基因”的作用下,大学生逐渐提升对茶本身、茶文化认识的过程,会不自觉地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吸引,最终完成对两者的“感悟”。

2 基于茶文化传统视域的高质量大学生文学素养培育模式简析

2.1 在诗词歌赋的教学过程中,感受无处不在“茶文化”

根据上文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中国茶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学(包含一脉相承的当代文学)存在极高的契合度,故大学课堂在开展诗词歌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使学生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茶文化。比如直接体现“喝茶”的诗句——魏时敏所著“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所谓“新茶”,指代的正是春季刚刚成熟,经过采摘后立刻上市的新鲜茶叶,从诗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尝试新茶”已经迫不及待,可见古人对于茶的“执念”。杨万里对于春天以及茶的感受是“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经历了冬天的烦闷,作诗的人正在为鼻间无法嗅到清新的味道而苦恼;而一夜春风袭来,清爽了鼻间,更将脑海中的愁云一扫而空;此时,茶这种又不是花、又不像叶片的东西,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令人心向往之的味道呢?答案也许是不言自明的,但留给观者的疑问在于,此种味道,更多地来源于“闻”,还是煮制之后的“印”?从杨万里的诗中,大学生还可以得到另一重感悟,即诗句中并没有直接提及“茶”,甚至连与茶有关的器具(如茶壶、茶杯、连煮茶所用的水都没有),但“非叶非花”,又具备“自是香”特点的,除了茶又能有何物呢?此种表述方式,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巧妙修辞方式与茶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令人赞叹[1]。

2.2 了解古代文人墨客围绕“茶”形成的多样化风雅活动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时,在描绘诸葛亮“卧居隆中”时,对其“坐在山间石壁之上,抱膝长啸,好为梁父吟”的姿态极为推崇,认为这是一种古代文人独有的风骨。但在诸葛亮生活的东汉末年,茶并未成为一种社会主流商品,故诸葛亮与茶之间的“彼此错过”,注定成为遗憾。但幸运的是,中国茶文化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后世的文人墨客围绕“茶”形成了多样化的风雅活动,值得当代大学生们深入学习。比如杜耒的名句“有客夜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将“茶”提升至与“酒”相等的高度。在中国古代,“酒”是一种较为珍惜的物品,诗仙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说明基于古法酿制的酒,在社会中的存量极少,价值甚高。而在夜晚,客人前来拜访时,尽管没有酒,但“将火炉烧的红彤彤”,也可以温暖访客的内心。此种“以茶代酒”的方式,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雅”写照,无需围绕情感展开“抒发”,也无需强调无法“提供酒”的客观原因,一句“茶当酒”,颇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味。由此可见,文人饮茶、看待茶的过程,已经充分展现了古代文人内心世界的“通明澄澈”,而多样化的风雅活动,可被视为文学素养的“具象体现”。

2.3 透过不同时代文学作品,明晰“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所在

在不同的时代,文人赋予茶的价值侧重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当代大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期间,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透过文学作品,掌握“茶俗”、“茶事”、“茶理”,使其充分感受到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比如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全书共计270余处提及与茶礼、茶道、茶韵、茶趣有关的内容[2]。毫不夸张地讲,通读《红楼梦》,即可对中国的茶文化拥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比如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为贾母冲泡的茶叶是“老君眉”,此种茶叶“色泽光亮如银、形如长眉直入,闻之令人心旷神怡、饮用后如沐春风、喉咙间及唇舌均感到余香回味”,加之名目中蕴含的“老君”,与贾母的身份、地位、年龄均十分相符,寓意良善,故得到了贾母的称赞。曹雪芹在描述这一章节时,表面上确实是在围绕“老君眉”的特性进行解析,但实质上是在借“妙玉泡茶”的过程,通过“侧击”的方式,彰显出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时代世家大族在文化礼仪方面的“讲究”。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曹雪芹为茶赋予了特殊的价值,似乎煮茶、泡茶等与茶不可分割的行为,是上流社会的小姐、公子们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几乎任何一次具体的“茶艺展现”,都蕴含着附加的目的。比如王熙凤得知林黛玉喜好龙井,便特地赠送,用于“示好”;而贾宝玉作为贾府“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的人,其日常引用的枫露茶价值千金,饭后喝的杏仁茶,更不是寻常百姓人家能够消费得起的“奢侈品”。由此可见,当茶文化发展至明清时期,茶本身蕴含的“文化价值”仿佛处于“被常年包裹”的状态;而外在“装饰物”,除了“金元”之外,更多地在于“人的利益诉求”。尽管茶文化有向“茶俗”转换的趋势,但这并没有影响围绕茶而出现的文学艺术作品的综合水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依据半开玩笑式的调侃语句,都能够巧妙融合茶的特殊价值,蕴含多重意味。同样是《红楼梦》,在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知晓林黛玉与贾宝玉情愫暗生,便开林黛玉的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3]在曹雪芹所处的明清时期,结亲作为大事,两个家庭之间必须提高重视程度,而茶则是娶妻聘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件,故在曹公笔下,王熙凤的精明得到了十足地显现,她明面上是在开玩笑,众人也都知道她在开玩笑,但众人更是对他八面玲珑的接人待物风格表示佩服,简简单单的一句玩笑话,纳入了明清时期关于茶的社会价值定位,在轻描淡写地融入“茶道礼仪”的过程中,使林黛玉的心中,加深了对“这位姐姐”的好感。由此可见,围绕一个简单的“茶”字,首先,能够衍生出足够多的“文化”;其次,在文化的基础上,任何与茶有关的事物,都会被人为地赋予额外价值;最后,一个简简单单地“吃茶”动作,可以向外无限延伸,最终帮助有心人成就其目的。综合而言,此种将蕴含茶文化的文学创作方式,值得当代大学生深入学习。

3 结语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茶文化能够从多个层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和完善的礼仪。基于深层视角得出的结论在于:仅仅种茶、制茶、饮茶,无法等同于“实际拥有”茶文化,“注入灵魂”的方式为:文人墨客的参与以及文化内涵的普及。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赏析茶文化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展开深入了解。故探索茶文化与高校文学素养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具备现时意义。

猜你喜欢

文人墨客茶文化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停驻在我生命中的文人墨客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浅谈《长物志卷十二香茗》香文化与文人生活的情状
浅谈《长物志卷十二香茗》香文化与文人生活的情状
浅析紫砂壶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