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离子导入配合穴位按摩改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头晕1 例护理
2020-12-22鲁剑萍
徐 雯,鲁剑萍,张 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 201203)
腔隙性脑梗死系指梗死病灶直径在20 mm 以下的新鲜或陈旧性脑梗死的总称, 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的不同各异,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动作失调、发音困难、手笨拙综合征等,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1]。 目前,国内主要以西药进行溶栓抗凝、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以及扩张脑血管治疗,或者以中药制剂进行活血祛瘀、通脉活络,增加脑组织的血液供给、镇静镇痛安眠等为主要治疗手段[2-3]。中医护理方面,灸法、拔罐、耳穴埋豆、刮痧、穴位按压、穴位注射、药浴、中药灌肠等技术对于脑卒中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显著[4]。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情感障碍较为常见,其中以抑郁、焦虑最常见[5-6]。 我科收治了1 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应用中药离子导入配合穴位按摩,改善其头晕症状,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6 岁,主诉:头晕反复发作2 年,加重1 周。现病史:患者2 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头胀,头晕与改变头位及体位无明显关系。 自服银杏叶片等症状改善不明显。 2018 年8 月14 日,患者症状加重,头晕头胀,终日昏沉。 8 月21 日收治于我科进行治疗,入科时神志清楚,语言清晰,时有头晕,时有双下肢麻木,夜间有麻木,发冷感,伴有焦虑、情绪波动。既往患者健康状况一般,有多年高血压史,平时服用奥美沙坦、纳催离,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查体:双上肢肌张力对等,肌力5°。双下肢肌张力对等,肌力5°。双侧足趾关节位置觉存在, 左侧下肢皮肤针刺觉减退, 冷水激发试验阳性,握拳诱发试验阳性。 2015 年1 月头颅CT 显示,双侧大脑深部腔隙性埂塞,老年脑。患者入院诊断为脑梗死,高血压Ⅲ期。
2 常规治疗
患者每日补液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50 mL+长春西汀30 mg 以改善微循环, 每日补液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50 mL+血栓通3 瓶以活血祛瘀。患者每日3 次每次2 粒口服脉血康以活血通络, 每日2 次每次1 支口服清脑复神液以养脑安神, 每日1 次每次1 粒口服奥美沙坦和纳催离以降压。
3 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
中医护理通过中药离子导入法配合头部的穴位按摩,嘱患者每日进行1 次治疗,每次治疗用时30 min,连续治疗2 周为1 个疗程。 操作前向患者介绍中医治疗的方法以取得患者配合,操作中同时进行心理护理。
3.1 中药离子导入法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于1958 年首创于我国,属于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是中医辨证施治与局部对症处理的有机结合,可以发挥中药、直流电及穴位刺激的多重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适用于局部和全身性治疗[7]。 其原理是利用直流电场作用和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使皮肤角质层两侧产生电压,形成新的孔道,以便药物离子易于透入。 此操作使用定向透药治疗仪,采用我院方剂清宁护首汤[8](石决明30 g,珍珠母30 g,玄参15 g,粉葛根30 g,钩藤15 g,川芎15 g,白蒺藜15 g,蔓荆子18 g,牡丹皮12 g,延胡索9 g,野菊花9 g,藁本9 g,炙甘草6 g),具有平肝潜阳、清热、祛风、活血祛湿的功效。 操作前,将中药颗粒剂研磨成100 目的细末,均匀混合,加入适量水,调成糊状。调节仪器参数,将治疗模式调至导入按摩模式,治疗时间为20 min,温度设定为5 档。 注意每日观察患者风池穴周围皮肤情况,询问患者感受。操作中将药物均匀涂抹在2 片电极贴片上,范围约4 cm×3 cm,厚约1 mm,再将电极贴片贴于患者的双侧风池穴(风池穴具有补益阳气的作用,也有头面五官、颈项及肩背部疾病的近治作用[9]),治疗强度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设定在5~15 mA 之间。 每次进行治疗时询问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节合适的治疗强度。操作后帮助患者清洁局部皮肤,如出现皮肤发痒、红肿、破损等症状及时与医师沟通,暂停治疗并进行对症处理。
3.2 头部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我国医学缓解躯体症状的有效方法[10]。 头部穴位按摩可以有效疏通头部的经络,增加头部血运,改善头部紧张。 操作时每个穴位按摩1 min,共用时10 min,手法力度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每日治疗1 次,共治疗2 周为1 个疗程。 因头部毛发密集不易观察, 操作前必须先评估患者头部有无损伤, 是否有包块等异常, 确认无异后方可开始操作。 操作前保持治疗室环境安静整洁,嘱患者仰卧位,操作时闭目,勿皱眉,放松脸部肌肉。 操作中头部穴位按摩采用揉法,取穴如下:双侧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空穴、太阳穴、头维穴,翳风穴、风池穴和神庭穴。 以上诸穴具有镇惊安神、疏风通络、止痛醒脑、益气补阳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失眠等。 穴位按摩配合头部手法按摩开天门、分推前额、拿五经、扫散头部颞侧。 操作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力度及手法。 操作后为患者整理头发,维护个人整洁的形象。
3.3 心理护理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很好的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失落抑郁等负面情绪。该患者由于经常头晕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时常表现出焦虑。 我科护理人员每日进行中药离子导入和穴位按摩操作,按摩穴位具有活血解郁的功效,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肢体接触,增加了双方的信赖,使患者更愿意配合完成护理操作。 同时, 对患者进行了心理指导, 安慰患者放松心情, 帮助患者学会自我排解的方法,在头晕缓解时提高生活质量。 鼓励患者积极治疗,树立自信心,每日询问观察患者心理情况,及时关心互动。
4 结果
治疗前患者经常出现头晕、头胀,偶有心悸健忘,偶有头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疲乏无力,口微干,晨起口苦,偶有口渴,常伴焦虑。 患者上肢指端或者下肢趾端发冷麻木,偶有疼痛,遇冷时症状加重。 治疗后患者出院日评估,偶有头晕、头胀、头痛,偶有心悸健忘,焦虑有所改善,双侧足趾关节位置觉存在,左侧下肢皮肤针刺觉减退,无麻木,无其他不适。 患者出院后2 周电话回访,诉2 周内未出现过头痛,无上下肢麻木,出现过头晕2 次,每次不超过30 min,可自行缓解,无其他不适。患者出院后1 个月电话回访,诉1 个月之内未出现过头痛,无上下肢麻木,出院后第3 周及第4 周又出现过头晕2 次,每次不超过30 min,可自行缓解,无其他不适。患者诉经过此次住院治疗,能保持较长时间不出现头痛症状, 头晕症状较以往住院时单纯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时减轻,头晕出现的频率明显减少,情绪也较发病时更积极,生活质量有明显提升。
5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表现具有多样性, 该患者以头晕为首发症状,有多年高血压病史。 研究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生卒中相关性头痛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具有相关性,而女性患者出现的概率更高[11-12]。 腔隙性脑梗死因病灶较小,临床症状、体征相对较轻,预后相对较理想,应鼓励患者积极治疗。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的要穴, 又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一穴可通多经,选择风池穴使用中药离子导入法,既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能使中药在此穴的吸收增强,发挥更加明显的疏通经脉、升发阳经之气血的作用,使该患者的头晕症状得以缓解。穴位按摩头面部诸穴,可改善该患者头晕及头晕引起的失眠、心悸、头目疼痛等症状。 加之丝竹空穴亦可用于多种证型引起的口干口苦,太阳穴对于头痛患者具有振奋精神、止痛醒脑的作用,亦可缓解头晕。“开天门”手法具有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疏风解表、通络明目、止痛等作用,可平衡阴阳,缓解头晕头痛、失眠、高血压等病症[13]。开天门、分印堂、分神庭、拿五经、扫散头部,诸手法合用,互相补充,调和阴阳、安神定志。 另外,穴位按摩法本身通过与患者的肢体接触建立了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患者镇定舒缓,亦有利于消除紧张等负性情绪[14]。加之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积极的心理引导,每日跟进持续心理护理,使患者精神放松,更有利于症状的缓解。
本研究采用中药离子导入配合头部穴位按摩的方法治疗护理腔梗引起的头晕症状,两种方法联合使用,不仅能达到离子导入法的经皮透药作用, 使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 还能起到头部穴位按摩有效改善头部局部血流和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氧供应作用[15]。 经过2 周常规治疗和中医护理有效缓解腔梗患者头晕的症状。 在患者治疗结束,出院随访期间头晕症状未加重,且能保持较长时间。 新型的中药离子导入法与历史悠久的传统穴位按摩法并用, 新老结合、 多方面联合治疗,相辅相成,效果显著,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另外,患者进行中医治疗的同时进行静脉补液治疗,可能对疗效产生影响。患者诉此次入院中医治疗与补液治疗协同, 较上次住院时单纯进行补液治疗效果好,故中医治疗的效果显著。但由于患者2 次住院非同一时期,病情可能有所变化,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