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西“三农”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2-22李连英吴欣霞廖有伦
李连英,吴欣霞,廖有伦
(1.江西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江西 南昌 30045;2.江西省统计局,江西 南昌 330000)
“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区域稳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1-2]。截至2019年,我国发布了21个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着“三农”发展,坚持将“三农”工作视为重中之重[3]。国内外学者关于“三农”发展的主要观点有:林毅夫[4](2003)认为农民是“三农”发展的关键;黄祖辉等[5](2019)从“三位一体”框架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分析;王国敏等[6](2016)认为“三农”发展面临四大矛盾;项继权等[7](2017)发现“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新问题出现;Kalinina[8](2018)、White[9](2012)等认为农村就业存在不规范现象,农村青年的就业和失业问题比城市严峻;温铁军[10](2018)、林恩祥[11](2018)、苟安经[12](2018)、陈锡文[13](2018)等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对“三农”发展问题的回应;李方方[14](2018)、赵素燕[15](2019)、林聚任[16](2019)等认为乡村振兴有助于激活农业发展活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村风民风;陈赞章(2019)[17]认为政府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江西省政府始终将“三农”工作作为江西省重点工作来抓,积极调整“三农”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整转型、提质增效、改革创新”总目标,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江西省农业经济持续稳步运行。
1 江西“三农”发展的主要成效
1.1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化程度持续提升
江西省大力宣传农业新种植技术,推广新型农机,将农村生产与科技结合起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激发农户的生产热情,顺应时代发展智慧农业,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了江西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1.1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自1978年以来,江西省政府一直重点关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2017年末,江西省有效灌溉面积203.9万hm2,占江西省耕地面积的66.0%,比1978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农村用电量1085023万kW·h,比1978年增长了20倍。
1.1.2 农业机械化能力大幅提高 自1978年,江西省逐年实施农机补贴政策,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末江西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309.60万kW,比1978年增加了2047.90万kW,年均增长5.7%;大中型拖拉机动力达146.45万kW,比1978年增加了110.05万kW,年均增长3.6%;小型拖拉机动力为414.63万kW,比1978年增加了386.43万kW,年均增长7.1%;农用排灌电动机动力为416.86万kW,比1978年增加了365.16万kW,年均增长5.5%;实际机耕面积430.6万hm2,比1978年增加了369.75万hm2,年均增长5.1%。
1.1.3 设施农业发展方兴未艾 经过40年的发展,江西省较好地发挥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设施农业得到了蓬勃发展。2017年江西省设施蔬菜面积2.89万hm2,设施蔬菜产量85.79万t,分别占江西省蔬菜面积和产量的4.7%和5.8%;设施蔬菜单产达到了29.733 t/hm2,比江西省蔬菜平均单产高24.6%。设施瓜果面积0.58万hm2、产量14.80万t,分别占江西省瓜果面积和产量的7.2%和6.9%;因天气原因,2017年设施瓜果单产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产量为25.547 t/hm2,基本与江西省瓜果平均单产持平。设施花卉面积占江西省花卉面积的56.8%,设施食用菌产量占食用菌产量的56.4%。
1.2 农业经济持续稳定运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进入21世纪新阶段以来,江西省不断推进实施“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不断提高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单产和品质,加快发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中草药材、烟叶、花卉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增强市场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农业经济稳定运行。
1.2.1 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经过40年的不断努力,江西省农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稳步增加。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069.01亿元,与1978年相比,产值增加了3019.72亿元,年均增加75.49亿元,年均递增11.2%。其中,农业1489.29亿元,年均递增10.0%;林业296.49亿元,年均递增10.6%;畜牧业709.68亿元,年均递增12.9%;渔业453.06亿元,年均递增18.3%。
1.2.2 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1978~2017年,江西省粮食生产因良种良法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单产水平得到不断提高。2017年粮食单产5799.9 kg/hm2,比1978年提高了3051.75 kg/hm2,年均增长1.9%。2017年全年粮食产量2221.73万t,比1978年增产1095.99万t,年均增长1.8%。
1.2.3 林业绿色生态建设持续推进 1978年以来,江西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林业产业,着力建设林业强省,积极发展油茶、毛竹、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林下经济,加大封山育林力度,逐年减少林木采伐,江西省森林资源大幅度增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江西省林业用地面积1072.022万hm2,有林地面积927.857万hm2,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在63.10%,位居全国前列;活立木蓄积量4.45亿m3。截至2017年底,江西省已建成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8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
1.3 特色优势产品快速发展,结构调整不断趋于优化
产业兴旺是江西“三农”发展的关键。江西省结合其特有的丘陵地貌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如大面积种植油菜花、柑橘、花生等,不仅增加了农作物产量,而且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并且打造了多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如“赣南脐橙”“庐山云雾茶”“南丰蜜桔”等。
1.3.1 优势经济作物加快发展 2017年江西省油料总产量117.32万t,比1978年增产90.33万t,年均增长5.7%;水果总产量455.23万t,年均增长13.8%;茶叶总产量6.14万t,年均增长5.0%。
1.3.2 畜牧业进一步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猪肉价格波动较大,而牛羊肉及小家禽等价格则基本保持了稳中略增的良好态势,推动了草食牧业和小家禽的较快发展。表现为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逐步下降,牛、羊、家禽等肉产量比重稳步上升。2017年江西省猪肉产量占肉类产量的比重为76.5%,比1980年下降了21.1个百分点;而饲养周期短、见效快的禽、兔等肉产量占比则为19.2%。
1.3.3 特色水产养殖发展成效显著 1978年以来,江西省各地因地制宜,利用山清水秀的环境优势和气候温润的自然优势,围绕效益型、特色型、生态型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出台相关惠农政策、引进养殖技术、成立养殖合作社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的积极性,特色水产养殖发展成效显著。2017年江西省特种水产品85.29万t,比上年增长5.1%,其中:黄鳝9.81万t,增长3.9%;泥鳅10.43万t,增长5.6%;克氏原螯虾10.26万t,增长22.3%;鲶鱼6.36万t,增长3.0%;鳜鱼5.93万t,增长4.1%;乌鳢6.92万t,增长1.9%。
1.4 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18]。2017年江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42元,比1978年提高了93倍,年均增长12.4%。在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5609元、经营净收入4869元、财产净收入214元、转移净收入2550元,工资净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42.4%,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民生活质量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201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9230元,比1978年增长了68.4倍,年均递增11.5%。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发展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占整个生活支出的比重达到30.2%,比1978年提高了2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1.5 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乡村环境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不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水、电、路”三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村电网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网。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不断提升,通宽带的行政村逐年增加,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2017年末在江西省17085个行政村中,通自来水的11862个,占69.4%,比上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通有线电视的16388个,占95.9%,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通宽带的16684个,占97.7%,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通电已覆盖江西省所有行政村。2017年末,江西省29083个村点和21877个一般自然村点目前已完成改路3.22万km、改沟2.22万km、改水158.85万户、改厕146.83万户、拆旧房6946.64万m2、建新房2674.17万m2、绿化植树1069.83万株,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 江西“三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尽管江西省“三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2.1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仍占相当大的比例。一是近几年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无上升空间,已达“天花板”价格。另外,农业生产成本处于上升阶段,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上涨,成本“地板”价不断抬升,农业生产效益越来越低,农民收益空间逐渐压缩,零散种植难有效益。二是当前江西省超过57%的耕地和近30%的畜禽养殖没有实现规模经营,这给机械化和技术推广带来很大障碍,造成了江西省农业生产成本高,制约了江西省农业竟争力。三是农村劳动力不足,2017年末江西省农村居民常住劳动力中50岁以上的占47.5%,在从事农业劳作的人员中女性人员占46.6%,缺乏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比低,农业生产、经营、产业体系都不完整。四是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薄弱,“靠天吃饭”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江西省采取有效措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稻田正常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农田排灌“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有待解决,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
2.2 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业经济总量相对偏弱,产业结构趋于集中。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强,但总体而言,江西省还不是农业强省,特别是与周边相邻省份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江西省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中粮、猪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粮食、生猪所占比重过大。2017年粮食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38.7%;生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达53.2%。另一方面,在经济作物中,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在畜牧产品中,牛、羊、兔占比不大;在水产品中,特种水产品占比太小,难以拉动江西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农产品供给和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江西省人均GDP超过5800美元,城乡居民消费进入加快升级的阶段,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对“舌尖上的安全”的需要也更多。但农产品发展跟不上市场的要求,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还远远未达到消费者的需求。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融合程度不高。截止到2017年底,江西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65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36家,超百亿元的就更少,只有3家。江西省农业企业带动农户的动能不足,特别是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加工销售环节不够重视,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端食品研发关注不够、投入不足、力度不大,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能力较差,农民分享不到加工领域、流通领域、旅游领域带来的更多收益。
2.3 农业资源污染严重
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瓶颈突显。近年来,江西省农业面临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染逐渐向农业农村扩散,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日益加剧。1979~2017年,江西省化肥使用量(折纯量)从31.4万t增加到134.97万t,年均递增3.9%;1991~2017年,农药使用量从3.59万t增加到8.77万t,年均递增2.4%;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从1991年1.75万t增加到2017年5.35万t,年均递增3.0%。另外,生猪等畜禽粪便随意排放,很多农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制约了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城乡居民之间存在很大差距,部分老少边穷地区脱贫攻坚难度较大。2017年,江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42元,居全国第11位,在中部六省中落后于湖北(1381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432元)。虽然,近几年江西省农民收入增长加快,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36∶1,城乡差距不仅依旧明显,而且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17年底江西省农村扶贫对象有87万人,且集中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并且多为老弱病残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人群,部分已脱贫人群依赖心理加重,“扶贫扶志”任重道远。
2.5 农村治理结构不科学
目前,在江西省农村治理工作中,存在基层政府独揽大权的现象,村民的参与度低。民间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有限,村民自治水平较低,基层政府的工作缺乏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待提高,农村党员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
虽然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有所改善,但是部分乡村文明建设落后,村民的言语和行为不文明。例如农村建设的文化广场遭到某些村民的破坏,绿化植物、运动器材被损毁,随意恶搞标志性建筑等。村民法治观念不强,农村日常的经济纠纷和社会矛盾处理方式存在问题。
3 江西“三农”发展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当前江西省乡村发展问题的必然要求。江西省应该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3.1 深化农业生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深化水利和林业改革。一是积极推进水利管理模式的创新,扶持农民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主体;二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鼓励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三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通过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完善县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流转服务平台,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农业发展活力。一是抓好水利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推动农村饮水质量提高,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
3.2 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要明确江西省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突出各地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合理开发江西省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发展绿色环保种养业,大力发展有机蔬菜、中药材、有机茶叶、特色果业、油茶、草食畜牧、特种水产等,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质量优良的农产品供给。
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创新农村规模经营方式,建立一套适合江西省农村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程序。二是提高农民发展家庭产业的意愿,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农场,打造适当规模的家庭农庄。三是积极引领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技术、劳力入股合作社或者入股龙头企业,从中获得一定分红;鼓励乡村合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四是鼓励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大农产品附加值,同时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
3.3 减少农业资源污染,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严格管理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染的排放和治理,杜绝城市垃圾污染农业资源。更重要的是做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用具处理,如农用塑料薄膜、农药包装袋、农用一次性口罩、防草布等农业生产用具使用后集中处理,不随意丢弃在农田、果园。在农户生活垃圾处理上,可以适当增加卫生清洁公益性岗位对农户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既可以帮助部分农户增加收入,也可以更加有效的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搞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抓好农村垃圾处理和企业污染治理工作。
政府可以进一步开展农业测土配方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缓解过量施肥造成的土地污染。在农户农药施用上,同样强化技术培训,规范施药行为,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农户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政府适当增加对生猪等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的政策补贴,提供技术支持,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推进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减轻农田污染程度。
3.4 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4.1 推进农村农业、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初级农产品加工,根据每个乡镇实际情况和资源打造特色产品或者特色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腰包“鼓起来”;二是积极促进乡村多方面发展,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例如打造赣南脐橙观光园、井冈山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婺源油菜花观赏区,打造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三是激活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金融资本等要素资源,增加农民经营、务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3.4.2 积极加大产业提升力度 一是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国家、省、市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在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中选择一批领军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确保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增长。二是建立农民同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加工园区同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有效对接,加强生产、加工、检疫、营销和资本等领域的合作,构建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经济抗风险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4.3 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 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整合人社、农业、扶贫、教育等部门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支持农林高等院校定向培养农民技术员,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
3.5 协调农村治理体系,促进农村治理结构科学化
长期以来,江西省的农村治理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走自治、德治和法治之路,协调农村治理体系,发展文明乡风。依靠自治化解日常经济社会矛盾,依靠德治形成农村和谐的秩序,依靠法治提供解决纠纷的准绳。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创新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事务往往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可能看起来不起眼,却至关重要,发挥村民自治能有效解决部分矛盾。坚持法治作为乡村治理的保障,一般来说,村民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遇到问题很少想到依靠法治解决。如农村经常存在村民间借款纠纷,但是在发生借款行为时,常常因为“情分”不留借款凭证,后期出借人想要收回借出资金时由于没有出借凭证或借款人“赖账”,导致借款难以收回,激化两者矛盾。所以政府培养村民的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实行法治乡村非常重要。同时,在德治方面,可以邀请一些在农村有名望的老教师或老干部参与到农村治理中,维护乡村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