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0-12-22牟晓黎
牟晓黎
兰州市经济作物试验推广站,甘肃 兰州 730083
伴随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地逐步上升,番茄的种植规模逐渐拓宽,产量也获得了大幅度地提升。不过,病虫害问题同样也在很大程度上给番茄种植招致了显著性的物质损害,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务必要开始重视起防治番茄病虫害的课题。通常来说,番茄病虫害涵括了叶霉病,棉铃虫以及斑潜蝇等。
一、番茄对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分析
番茄作为一种喜温的作物,温度适应范畴较为广泛,一般在10℃至35℃的环境下都能够自由地生长。不过在白天植株成长发育的最佳温度是20℃至25℃,在夜晚的最佳温度是15℃至18℃。如果周边的环境低于15℃,那么就不会开花,同时也会出现授粉不良的问题,进而造成落花落果。而如果低于10℃,植株生长的总值就会降低,如果小于5℃,番茄植株就会暂停生长。番茄在结果的过程中要求提供一定的昼夜温差,白天的温度较高,所以番茄能够在光合效用下生产相应的营养物质。相反,夜间的温度一般较低,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有助于碳水化合物的传输与累计,帮助根、茎、叶以及果实迅速地成长,提升产品生产的规模以及质量。番茄作为一项喜光作物,会伴随光照的强度缩小,光合速率会明显地减小。所以,相关的种植人员在培育番茄的过程中要确保具备适宜的光照条件。倘若光照出现不足,那么番茄的营养成分就会缩减,引发大规模的落花落果现象,同时总是会出现各种生理性问题,缩减总体的产值。[1]
番茄作为一种半耐旱的经济作物。其植株上半部分茎叶茂盛,蒸腾反应较为明显,所需的水分较多,而根系比较发达,吸水作用很强。所以,番茄作物在整个生产过程需要提供大量的水分,不过相关的种植人员不需要进行大水灌溉,确保其保持低的空气湿度,通常在45%至65%区间内最为合适。
番茄能够很好地适应土壤,在排水顺畅、土层较厚、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土壤之中,植株的根系生长较好,所以最好是在土壤较为肥沃中培育番茄。番茄的培育特征就是一边现蕾一边开花,同时还可以一边结果,因此,相关的种植人员要提供较多的养分才可以得到比较高的产值。在以农家肥为主的底肥较多的前提下,要科学地施加化肥。如果氮素较多,那么就能够确保其发挥正常的光合效用,保证干物质能够迅速地生长。[2]
二、番茄种植管理技术分析
(一)定植
番茄通常在5月的下半月以及6月的上半月进入定植环节,定植过程中苗龄大致为2个月。在定植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排水的流畅性,而且地下水位要尽可能地小。一般来说,每600m2需要施加2 000~3 000kg的腐熟有机肥,还需要施加100kg的饼肥、50kg的复合肥,再加上20kg的磷酯钙。与此同时,实际的定植深度通常需要根据地下水的高度来确定,如果地下水位比较高,那么定植就较浅,如果地下水位比较低,那么定植就较深,这样有助于降低枯萎病出现的几率。
(二)中耕松土
移栽成活之后,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中耕松土,由此有助于缓苗。在缓苗结束后,切忌不要浇水,接着进行蹲苗,这样能够帮助根系下扎。在后续工作中还要适时地进行培土,这样有助于不定根的生成。
(三)肥水管控
在番茄生长的前期,一旦遇上大规模的降雨,相关的种植人员要确保其排水的顺畅,实现雨停畦干。在渐渐进入旺盛的成长阶段,番茄的耗水量就会提升。相关的种植人员需要依据土壤的状况,在第一时间完成排灌工作,确保土壤拥有充足的湿度,切忌出现忽干忽湿的现象,以免出现的裂果问题。在追肥的过程中,需要在第一穗果稳定之后方可开展,遵循薄肥勤施的基本准则。
(四)整枝
相关的人员需要应用单干整枝,只保留一定的主枝,侧枝还需要留出1至2片进行打顶,而主枝不允许打顶。通常来说,要搭建一定的网架或者井架,这样有助于采收及透光,当苗高已经有30cm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绑蔓处理。[3]
三、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技术分析
(一)脐腐病及防治技术
当番茄植被出现该项病害的时候,不难看出,果实脐部已经逐渐坏死,呈现出黑色的腐变现象。该果实一般转色较早,而且在湿润的情况下,病部总是会伴随着一定的腐生菌。在面临该项病害的时候,首先,种植人员要尽可能多地施加钙肥,然后再应用0.4%氯化钙喷洒在叶片之上。其次,确保水分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特别是在结果阶段,切忌出现忽干忽湿的现象。第三,尽可能施加有机肥,然后再掺杂磷酸钙,不要过多地施加氮肥。第四,相关的种植人员还要选取保水力强、土层较厚的土地,这样有助于番茄吸收钙元素。最后,还需要重视栽培方面的管控,在番茄植被开花结果之后,要在第一时间移除那些已经枯死的花蒂以及病果,同时相应地进行整枝,这样能够有助于减少植株的水分蒸发量。
(二)青枯病及防治技术
通常来说,该项病害会出现在植株高30cm的情况下,最开始是上端叶片逐渐萎蔫下移,然后下方的叶片逐渐萎缩,而中端叶片最后萎缩。在出现病害症状的前期,植株在白天萎缩,而到了晚上会逐渐的复原,病叶呈现出浅绿色,病茎的表层不光滑,如果对病茎进行横切,还会漫溢出一些白色的液体。病程通常很短,在7d后就会失去活性。在面临该项病害问题的时候,需要和十字花科或禾本科植被进行轮作4年以上,同时要尽可能地采用抗病品类地植被,将之放在高畦进行培育,防止出现大规模地漫灌,接着再应用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每一个株灌300至500ml。
(三)棉铃虫及防治技术
棉铃虫一般都会觅食幼虫蛀食花以及果实,在受到该虫的干扰后,萼片会张开,接着逐渐变黄掉落。而幼果也会相应地被吃空,最终渐渐糜烂,如此一来,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整体的产值。棉铃虫作为一项喜温喜湿的病虫,其成虫产卵的最佳温度为23℃,如果温度低于20℃,那么就无法进行产卵。如果遇上大规模的暴雨气候,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会消除一些棉铃虫卵,而大雨将引发土壤板结,这就无助于幼虫入土化蛹。在面临该项病害问题的时候,相关的种植人员需要充分利用成虫将95%的卵产在番茄顶尖至第四层复叶之间这一特殊属性,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枝打杈,即可降低卵的总值,还需要实时摘除蛀果;在二代棉铃虫卵高峰阶段的一周以内,种植人员还需要持续性地喷洒细菌性杀虫剂、BT乳剂等,能够相应地消除棉铃虫幼虫。
综上所述,针对性的技术手段以及管理方法不但能够提升番茄的总体产值和品质水平,同时也有助于番茄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