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咏茶文学艺术特色探析
2020-12-22王颖
王 颖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吉林 132000)
1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咏茶文学创作背景
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为宋代咏茶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宋代咏茶文化的创作也不免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即社会茶文化会为咏茶文学的创作内容、创作风格等带来一定的影响。无论如何,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解,是对宋代咏茶文学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的重要基础,同时对于理解宋代咏茶文学艺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虽然这一时期宋朝政府面临的外患不断,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两宋政权都呈现出了相对平稳的特征,这则促使社会发展也呈现出了良好的秩序。在此背景下,两宋时期的农业以及商业等都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中,茶产区所覆盖的范围也得到了持续的扩张。茶产业的繁荣发展,促使茶叶相关税收成为了政府财政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促使政府部门对茶业政策给予了较高的重视,茶法的完善、茶证体系的构建等,都为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然,茶产业的迅猛发展也能够反映出了茶叶受众数量不断增加以及茶文化在两宋时期十分风靡的状况,这为宋代咏茶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环境。
虽然两宋时期的茶文化都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但是受到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咏茶文学创作主体的创作心态却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北宋时期,许多文人都将饮茶与创作咏茶文学作为一种闲情逸致,并在此过程中参透茶理,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而在南宋时期,宋朝政府偏安一隅,许多文人有感于天下兴亡以及自身所需要肩负起的家仇国恨,在咏茶文化中表达出了爱国忧国之情,特别是在茶诗词中,更是多展现出了慷慨悲歌之感,正因为如此,虽然这一时期的咏茶文学数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对于文人群体而言,无论是饮茶还是咏茶文学的创作,不再仅仅是一种娱乐,而成为了自身表现爱国豪情、政治抱负的重要载体,这是宋代咏茶文化所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来看,两宋时期儒释道的融合,也是文人群体创作心态产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两宋之前的儒释道文化自成体系且具有一定的冲突,然而在两宋时期,虽然儒家思想在社会文化中仍旧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基本形成了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文化格局,不同哲学思想所提倡的内容相互补充并相互融合,这促使两宋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呈现出了更为强大的社会功能并满足了大部分文人群体的文化需求。在此背景下,处于不同境遇、不通过心理诉求下的文人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需求都能够得满足。三教融合为文人群体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文人群体心怀忧患意识,在积极践行入世思想的过程中也能够豁达的面对自身波折的仕途与人生,与此同时,远离尘世喧嚣、追求解说顿悟以及心灵自由等也成为了文人群体的向往。在此背景下,两宋时期文学审美风尚呈现出了独特特征。
2 宋代咏茶文学的基本特征
宽松的政治环境、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等,为咏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两宋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了平民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势,雅俗贯通的文学主张得到了提出与认可,这为宋代咏茶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背景下,宋代咏茶文学艺术呈现出了以下几项基本特征。
首先,宋代咏茶文学作品数量较多。由于我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且在发展过程中与多种文化形式、艺术形式实现了紧密融合,因此,咏茶文学早已出现。如在唐朝时期,李白、白居易、皎然等诗人都具有大量传世的咏茶作品,其中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山仙人掌茶》、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皎然的《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等,都是唐朝咏茶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此同时,唐朝文人在咏茶文学创作中重意兴、主寄托的创作倾向也被后世当做咏茶文学创作的审美范式。两宋时期,“兴文教”的政策促使咏茶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宫廷还是市井都形成了“厚自娱乐”的风气,文人群体将大量的经历都投放在流连光景当中,这促使咏物文学的数量在两宋文学作品中占据了较高的比重,咏茶文学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黄庭坚、苏轼等文学家将咏茶诗词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并促使两宋咏茶文学呈现出了散文化的独特风采。即便是南宋时期,许多文学家的作品中融入了自身的爱国情怀,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咏茶诗歌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在两宋文学呈现平民化、世俗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茶作为一种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饮品,自然也成为了社会大众进行题咏的题材。如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创作的咏茶诗歌数量达到了三百多首,这也是历代文人茶诗歌创作数量之最。
其次,宋代咏茶文学盛行酬谢唱和之风。事实上,咏茶文学中的酬谢唱合之风并不是形成于两宋时期,而是由来已久,早在唐朝时期,文人群体就经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友谊,而茶作为君子之饮,自然也经常被当做隐喻运用到文学创作当中,与此同时,送茶是文人之交中的重要方式,而依托文学作品答谢友人,也自然成为了文人群体开展文学创作中的重要题材,如提到的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山仙人掌茶》、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等,皆属于酬谢范畴,这种风气在两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两宋统治阶级优待儒生、亲善文士、爱好文艺,这迎合了文人群体所具有的心理需求,并为唱合之风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此背景下,两宋文人集会所具有的规模以及出现频率都不断提升,而产生与文人集会当中且具有酬谢唱和之风的咏茶作品数量也不断提高,参与文人集会并依托咏茶文学表达酬谢唱和之意,成为了文人日常生活、文学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同文馆唱合集》、《二李唱合集》等都属于唱合风格,而在这些文集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咏茶文学作品。由此可见,酬谢唱和之风在宋代咏茶文学中十分盛行,而宋代咏茶文学所呈现出的这一特征,与两宋时期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人心态等都具有紧密关系。
3 宋代咏茶文学艺术特色
宋代咏茶文学具有多元化的题材,其中,散文与诗词数量最多。由于两宋时期咏茶文学创作的政治背景、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人心态等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无论是咏茶散文还是咏茶诗词等,也都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促使宋代咏茶文学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从宋代散文所具有的艺术特色来看,宋代古文运动为宋代散文艺术奠定了基本基调,无论是在布局谋篇还是在语言表达方面,宋代散文创作都具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如布局谋篇讲究往复百折、条达舒畅,语言表达上追求明白如话。在遵循这些要求的基础之上,不同的咏茶散文文体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也不尽相同。具体而言,宋代咏茶散文可以分为传统体裁与基于传统体裁的变体两类,其中,记体、序体散文属于传统题材,而文赋、宋四六则属于变体。其中,记体是一种具有较强应用性的问题,具有叙事记物的功能,宋代时期的记体与茶主题的结合,拓展了记体的内容以及形式,如《琼州惠通泉记》、《大明水记》等都属于记体咏茶散文。与此同时,记体咏茶散文也往往会融入作者的议论,其中,《惠州泉记》就呈现出了重议论的特征,这种倾向是宋代记体咏茶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序体是一种阐释著作或者讲述创作初衷的问题,宋代序体咏茶文学主要为书序,如《上茶法条贯序》以及《茶经序》等。与记体咏茶散文相似的是,这种文体同样呈现出了议论化的特征,许多序体咏茶散文都加入了说理元素。与此同时,宋代序体咏茶散文较为偏重对人的论述,如《茶经序》中的很大篇幅都用来陈述陆羽及其君子之德,另外,序体咏茶散文中的抒情内容也促使咏茶散文所具有的文学性及其文学价值得到了强化,如《龙茶录》对仁宗赐茶后的情景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从侧面反映出了茶之珍贵以及众臣之珍惜;历朝历代的骚体、散体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呈现出了散文化倾向,进而形成文赋。咏茶文赋对早期的赋进行了沿承,如善用铺张等,同时也呈现出了散文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如结构较短、虚字较多等。当然,并非所有在两宋时期出现的咏茶赋都属于此类,如吴淑所创作的《茶赋》使用了大量的骈语以及典故,呈现出了较高的文学价值,但是这一文章并不具备宋文赋的典型特征。而梅尧臣所创作的《南方有佳茗赋》则较为明显的使用了散文创作手法,其写作技巧对骚体进行了借鉴,同时也表达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以及自身的悲愤之情;宋四六则从骈文发展而来,四六字间错是其主要特征,散文笔法逐渐融入其中形成骈文变体并被称之为宋四六,这种文体宋朝中期得到了较快速度的发展。
从宋代诗词所具有的艺术特色来看,两宋咏茶诗不仅对传统咏物诗的创作技巧进行了良好的继承,而且在布局谋篇方面以及内容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特色。具体而言,传统咏物诗在创作过程中不仅重视对物进行论述,而且会寄托创作者的情感、志向或者表达创作者的情绪等。这种特色在宋代咏茶诗中得到了继承,如刘一止所创作的《允迪以羊膏瀹茗饮吕景实景实有诗叹赏仆意未然辄次原韵》表达出了自身不畏权威、政治清高的品格追求,同时也表达出了自身对郁郁不得志境遇的悲愤,以茶言志的特点在这一咏茶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与此同时,宋代咏茶诗经常会使用排比、对称等创作手法,这促使宋代咏茶诗呈现出了韵律整齐、辞藻华丽的特征,如范仲淹所创作的《和章岷斗茶》就运用了较多的典故和华丽的辞藻,呈现出了制茶与饮茶的热闹场景,同时也展现出了茶叶的珍贵,其韵律、构思等安排得当,十分巧妙,在布局谋篇之处呈现出了诗赋结合的特征。另外,宋代咏茶诗同样重视议论,许多咏茶诗创作者都通过自身所创作的咏茶诗书法自身感慨或者就某一论点阐述自身看法,如李光所创作的《饮茶歌》呈现出了夹叙夹议的特征,表达了褒茶贬酒的观点。而梅尧臣所创作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则依托丰满的艺术形象恰当的表达了自身议论。相对于宋代的咏茶诗而言,宋代文学以词闻名,而词的创作则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技法以及多元化的艺术特点。具体而言,宋代一类咏茶词以描摹茶之神韵为主,这些词并没有呈现出对作者情感、志向的寄托。如黄庭坚所创作《西江月·茶》就对茶、水以及烹茶过程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呈现出穷形尽相的创作技法与艺术特征。当然,许多宋代词人都会依托咏茶词来表达自身志向,无论是感时伤世还是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类咏茶词中都得到了展现,如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创作的《水龙吟》就通过对泉水进行赞赏的形式,表达出了自身世风的悲愤以及自身对高洁人格的追求,而王质所创作的《蓦山溪·咏茶》更是对宋代政治局面的混乱进行了暗喻。另外,宋代词人经常会使用拟人、夸张、比喻等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手法,推动咏物与叙事说理等实现紧密融合,如黄庭坚所创作的《满庭芳·茶》就运用了拟人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对于提升宋词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发挥着重要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宋代咏茶文学在我国咏茶文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宋代咏茶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宋代咏茶文学不仅在数量上达到高峰,而且呈现出酬谢唱和之风以及平民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势。宋代古文运动的开展,为宋代咏茶散文风格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同时也促使宋代咏茶散文呈现出在继承中创新的特征,而宋代咏茶诗词则呈现出了多元化的风格与艺术特点,同时也彰显出了极高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透过这些咏茶文学,宋代文人群体对茶所持有的态度以及茶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展现,与此同时,宋代文人群体所具有的文学创作倾向、美学风尚等也得到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