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利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探索和对策
2020-12-22张岳峰
高 龙,李 淼,刘 汗,张岳峰,吴 强
(1.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2.北京中水润泽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
2018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水利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保障。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4个方面,调研组赴江苏、安徽、福建、山东、陕西、宁夏、四川等7省(自治区)、12个县(市、区)调研水利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典型案例、采取的有效措施及取得的重点成效,提炼好的做法,总结好的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学习借鉴,切实发挥水利支撑和保障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
1 水利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举措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4个方面,梳理各地水利支撑和保障乡村战略实施的主要举措。
1.1 产业兴旺方面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加大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农田排水等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的防灾和抗灾能力,对产业兴旺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一是筑牢水利支撑农业发展的根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各地水利部门以农田水利设施提挡升级和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抓手,加强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产权和水价改革,以期构建节水高效的农田灌排体系和配套完善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助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强”带动乡村振兴[1]。江苏以高质量高标准实施农田灌溉、排涝降渍设施提挡升级为重点,集中连片建设“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分别提高到90%和82%,位居全国首位,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63.73 万hm2。常熟市董浜镇秉持节水优先和智慧水利的理念,0.347 万hm2农田全部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和信息化管控,提高了农业产出率,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是全国现代智慧农业的一个典范。徐州铜山区围绕发展设施农业和解决高亢区灌溉难题,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3 万hm2,在保证节水的同时,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全区9 222 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全部完成产权确权颁证,以乡镇为单元成立管理养护处,负责工程日常维修养护。陕西商洛市积极推进水土保持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1.07 km2,其中发展经济林核桃227.5 hm2、茶园50.4 hm2,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商南县着力对马泉山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改造荒地、坡地133.33 多hm2,栽植了万亩白茶,培育了郁金香、樱花、月季等绿化苗木,形成了集茶苗培育、种植、加工、销售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茶叶产业休闲观光区。宁夏隆德县项目整合农牧、林业、国土、水务、农发等相关部门资金,规划总投资9.26 亿元,实施水源工程、现代化生态节水灌区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等八大工程,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新增渝河北塬133.33 多hm2现代化生态高效节水灌区;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在河谷地区发展以冷凉蔬菜为主的优质高效农业,取代粮食作物和中药材种植,土地流转费也由原来的每公顷750 元增加到4 500 元,当地群众获得务工和流转土地双向收入。
二是强化水利保障农村产业防洪安全的屏障。在南方平原河网地区,圩区内低洼特殊地理条件导致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望天收”现象,群众居住环境也受到洪涝灾害威胁。当地水利部门按照洪涝分开、高低水分开、内外水分开、控制内河水位的原则,通过圈圩筑堤建闸控制、设站排水等方法,防止外河洪水侵袭,排除圩内涝水,从而达到防洪、排涝的目的。安徽统筹圩区排涝与河湖排洪治理措施,积极开展沿江沿湖圩堤加固整治,分类实施沿河湖圩口治理与管理。芜湖县围绕青弋江干流和水阳江支流防洪能力提升建设,重点实施花桥连圩、陶辛六连圩、六郎十三连圩、红杨和兴连圩、城关连圩“五大防洪圈”工程,使县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农村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在切实提高圩区防洪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圩内耕地大多平整,土壤肥沃,水面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大圩内土地流转的速度和力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稻鸭共养”“稻虾共养”等绿色循环有机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1.2 生态宜居方面
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是重要内容,生态宜居是重要目标,而“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是基础。加大河湖治理保护力度,改善农村河湖“脏乱差”面貌,是社会反映最集中、百姓感受最直接、现实需求最迫切的任务。
一是突出水利生态功能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江苏和福建抓住乡村振兴的要害,狠抓河湖水系整治,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全国不少地方也在推进农村水系整治、河湖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通过清河清湖清水等行动,打造水美宜居乡村,显现成效[2]。江苏实施“农村河道疏浚+轮浚”计划,2003年以来全省河道疏浚土方43 亿m3;引入动态创建监管,建成161个“水美乡镇”和1 239 个“水美村庄”;以治理河湖乱占乱建、乱垦乱种、乱倒乱排、农村治涝达标等为重点,实施生态河湖行动。如太仓、常熟地区,突出水利生态功能、采取水岸同治,河塘清淤、水系沟通、生态护岸、岸坡绿化等措施集中连片治理;贾汪区通过对采煤塌陷区整治,建成生态美丽的潘安湖,成为落实“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一个样板。
二是发挥水利综合效益系统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福建莆田连续六任市委和市政府班子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在防洪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木兰溪治理内容。从水上到陆上,从下游到上游,从干流到支流,木兰溪治理坚持安全生态相结合、控源活水相结合、景观文化相结合,开启了全流域、系统性治理的新征程,也让木兰溪综合效益显现,成为民生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木兰溪治理前后,莆田全市工业园区面积从1999年以前的不足20 km2,拓展到现在的170 km2,城市发展空间大大拓宽。近年来,莆田形成了十大新产业,人均GDP增加近3万元,一批滨水产业的高地效应逐渐凸显。目前,木兰溪实现生态系统治理干流河道比例超过70%。2016年,木兰溪成为福建省“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样板。
三是统筹水利项目支撑美丽乡村建设。陕西商南县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将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扶贫移民等项目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在后湾村肖家湾投入资金1 800 万元,治理河堤1.6 km,兴修梯田10 hm2,治理河道460 m,清淤2 500 m3;修建水上乐园1座、天然浴场1座、游客中心1处,栽植绿化苗木3万余株,安装太阳能路灯301盏灯,自然环境明显优化,农民收入也得到提升。
1.3 治理有效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打好河湖长制这张“王牌”。调研的相关地区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河湖长制工作体系,依据河湖长制由党政一把手担任河长的优势,切实发挥党委政府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压实责任,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中水利各项重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第一,将河长体系延伸到村,明确农村河道的管护主体和责任。中央要求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调研相关省份根据农村河道量大面广的实际,均将河长体系延伸到村,设立村级河长,作为农村河道管护的直接责任人,承担巡河护河职责,切实解决了农村河道长期以来管理主体“缺位”的问题。安徽规定村级河长每周巡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则将山坪塘纳入河湖长制工作范围。第二,推进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加强日常管护工作。根据河道管理实际需要,考虑季节性河流、长流水河流的特点,区分乡镇和居民居住区、无人居住区等情况,有序推进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逐步明确农村河道管理边界。江苏已率先完成河道范围划定工作。强化日常巡查追责与河道保洁,避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相关调研省份一些典型河道明确了河道保洁员、巡河员,江苏太仓、常熟等地采取政府购买社会保洁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进行河道及岸坡日常保洁,陕西拿出财政资金,聘用5 671 名贫困户担任巡河员、护河员,既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又很好的利用人员本地化的特点,做好巡河护河工作。第三,落实农村河道管护经费渠道,创新管护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以财政为主的农村河道管护经费渠道,实行中央、省、市级补助,县、乡级为主筹集,省级对贫困地区予以重点倾斜;完善中央河长湖长制以奖代补资金渠道,加大对基层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农村河湖日常保洁、农村河道疏浚及水生态修复等经费支持力度。江苏财政每年安排农村河道专项管护经费5 000 万元左右,支持和引导各地开展农村河道长效管护。积极推进农村河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河湖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等方式,落实河湖管护治理的经费。第四,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农村河道管理长效机制。以《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作为依据,加快研究建立河湖水资源、水域岸线管理、砂石资源管理等具体的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农村河湖水域岸线资源、砂石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强化规划约束,着力建立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第五,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农村居民参与河道管理。农村河湖(库)整治方案、资金筹集使用计划按“一事一议”原则,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通过村民公告栏公示,广泛接受村民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致农户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河道和小型水库长效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宣传力度,教育广大农民群众倡导文明生活风尚,进一步增强爱护河湖的主人翁意识和公民道德意识,使关爱河湖、保护水体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二是加快智慧水利建设,推进农村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逐步建立覆盖农村水系、农村水利工程、农村水利管理活动的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江苏常州武进区和陕西省商洛柞水县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同时,做好智慧水利信息平台建设[3],将水源、管网、水厂的各级处理设施、出水以及典型用户末梢全部纳入信息化体系,24小时监控水量和水质情况,做到预测、预警、预报全过程的应急管理,为农村供水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4 生活富裕方面
一是抓住农村供水这个牛鼻子,让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以城乡一体化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江苏在率先完成“十二五”目标后,按照“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的要求,把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与区域供水、水源地保护、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全省农村集中供水率已达98%以上,区域供水入户率达97%。泗洪县实施区域供水“通村达户”工程,截至2016年底全县23个乡镇、302个村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通村率100%、达户率95%以上,赢得了全县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山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工作总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攻坚行动,补齐农村饮水安全短板,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水源安全体系、供水工程体系、运营管理体系、服务保障体系、政府监管体系”。到目前为止,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受益人口达6 000 余万人。山东德州、福建福清等地按照“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国有控股、集约经营”的思路,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引领,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和城乡供水分化的格局,整合区域水务资产,统筹城镇、乡村协调发展,以城带乡、以大代小,重点推进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建设。水利、发改、财政、住建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试点的意见》将莆田市和闽清、福鼎、柘荣、东山、长泰、漳浦、长汀、连城、沙县、尤溪等10县列入试点,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作。
二是牢固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构建农村防洪抗旱综合减灾体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完善农村基层防汛抗旱预报预警设施,提高防灾减灾组织指挥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涝时安全度汛、旱时减少损失[4]。陕西加大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中,坚持“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理念,统筹考虑防洪治理和生态建设,打造亲水走廊,做好防洪工作的同时为居民休闲提供新的场所。安徽针对本省病险水库水闸较多的情况,进一步推动开展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工作,充分利用中央资金的同时,省级和市级财政大规模投入,如芜湖市财政每年投入2 000 万元补助资金开展小型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作,建设多处大中型排涝泵站,解决流域内多处洪水排涝问题,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 典型省份水利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功经验
做好水利服务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关键要找准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的方向和重点,明确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的思路和举措,抓好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的规划和落实,协同推进水利建设、管理、改革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水利基础保障作用,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认真梳理和总结典型省份水利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1 问题导向、需求牵引,找准水利支撑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
我国地域广阔,东西部、南北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各异,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水利的需求不尽相同。调研地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围绕本地区农业农村发展阶段和迫切需求,对照查找水利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找准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统筹做好水利各方面工作。江苏经济发达、河网密集、农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水利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在乡村振兴中,围绕支撑“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以绿色生态、城乡融合、建管并重为发展方向,高起点推进农村河湖系统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水利改革等工作。安徽位于长江和淮河两大江河下游、耕地面积广、行蓄洪区和圩区多、防洪排涝压力大,水旱灾害防治历来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乡村振兴中,以加快补齐防洪、供水等突出短板为导向,重点推进防洪排涝、水系连通、农村饮水、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河湖管理保护。芜湖县更是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水利先行”战略,将水利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强调“抓水利就是抓发展、抓水利就是抓民生”。陕西水资源禀赋差、水土流失面积大、水利历史欠账多、脱贫攻坚任务重,在乡村振兴中,结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部署,超常规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建设,促进城乡供水提档升级,突出加强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等工作。
2.2 理念引领、思路转变,创新水利支撑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和工程措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做好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工作,必须从发展理念、治水思路、工作举措等方面与乡村振兴的要求对表对标,增强水利工作的针对性和支撑作用。调研地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转变工作思路,结合地区实际,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5]。江苏践行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理念,制定生态河湖行动计划,统筹实施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护、水文化建设、水制度创新等8大任务;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已建成“水美乡镇”212个、“水美村庄”1 608 个。福建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整合区域水务资源,以城带乡、以大代小,重点推进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建设,实现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显著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坚持安全与生态并重的治理思路,全面开展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建成莆田延寿溪、宁德霍童溪、永春桃溪等一批精品示范工程。陕西坚持“建一处工程成一处景区”理念,积极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依托大中型水利工程建成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80处;围绕打造美丽村镇,统筹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示范园等小微型水保生态项目实施,建成石泉杨柳、西乡樱桃沟等一批清洁示范小流域典型和60多个省级以上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山东庆云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探索推行“河长制+乡村旅游”“河长制+农业发展”等产业发展模式,极大促进了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发展,显著提高了当地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水平。
2.3 统筹规划、强化落实,抓好水利支撑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任务,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工作也是长期任务,需要统筹谋划、强化落实,久久为功。调研地区围绕服务支撑乡村振兴水利重点任务,编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规划,为持续做好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依据和遵循。江苏在制定全省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县乡河道轮浚整治及生态建设等一系列专项水利规划基础上,充分考虑水利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组织编制了《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水利发展规划》,对科学实施农村水利、强化服务支撑乡村振兴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安徽芜湖县成立县水利规划委员会,编制全省首个《芜湖县水利综合规划报告》,确立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调研地区进一步加强督导考核力度,着力推动服务支撑乡村振兴水利重点任务落实,确保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江苏将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标准化率纳入全省农业现代化监测考核指标;省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每年从组织领导、资金管理、队伍建设、管理效果、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方面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开展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分配下年度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资金。
2.4 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推进水利支撑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打造健全完善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也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水治理体制机制。调研地区在抓好各类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同时,针对工程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统筹推进水利投入、工程管护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以确保农村水利工程有钱建、用得好、长期发挥效益。一是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安徽按照“先干后补、考评奖补”原则,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导,以争取金融资金支持为补充,同时鼓励采取PPP模式,吸引调动群众筹资筹劳及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2016-2018年共引入社会资金53 万元。枞阳县采取缺口补助回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施农村自来水并网PPP项目,项目总投资14.15 亿元。二是深化水利工程建管机制改革。江苏明确规定以中央和省级投资为主的农村水利工程须在市级以上招投标平台进行招标,在全面落实农村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四项制度”基础上建立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严厉打击围标串标、出借挂靠资质、恶意压价等违法行为。福建全面推广水利工程电子招投标,推行水利工程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办等模式,开展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价,积极引入实力强的专业化队伍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水平。三是创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江苏出台专门指导意见,组织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经费,创新管护模式,保障了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洪泽区探索建立的农田水利设施“五位一体”管护模式,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案例。
3 相关对策建议
3.1 提高站位,把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战略摆到水利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摆到水利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6]。一是成立高规格领导协调机构。各级水利部门可在水利扶贫工作领导机制基础上,成立水利促进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负责统筹谋划、决策部署、协调推动水利服务保障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二是对农村地区水利工作予以倾斜支持。将农村地区作为水利工程补短板的主战场、水利行业强监管的突破口,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技术支持、人才扶持力度,尽快补齐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跨越式提升。
3.2 主动作为,努力推动将水利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更加重要的议程
乡村振兴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领导责任制。中央已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部署,对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任务要求,这些任务需逐级纳入地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具体工作部署,才能确保落实到位。各级水利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申请,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努力推动将水利重点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议程。一是在规划方面,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组织编制好本区域水利相关规划,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乡村振兴需要,争取将水利服务保障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纳入本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并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个地区或具体项目,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限要求。二是在投入方面,多渠道筹集水利资金,在用足用好上级专项水利补助资金基础上,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脱贫攻坚专项基金等本级财政资金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工作,鼓励和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加大水利投入,优先将具有发电、供水等经营性功能的水利工程推向市场,通过PPP模式择优选择具备条件和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和运营。三是在考评方面,推动将水利服务保障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纳入对下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或综合政绩考核,利用考核“指挥棒”倒逼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中的水利工作。
3.3 深入研究,不断提升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广大乡村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做好水利服务保障乡村振兴工作,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准确把握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模式乡村振兴对水利的多元化需求,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不断提升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抓准需求。对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科学研判本地区“三农”发展现状及下一步发展重点和趋势,结合本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有关部署,全面系统梳理水利工作的具体需求,明确本地区水利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乡村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需求,例如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一些地区村庄“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对水利的需求呈现新的特点;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违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新时代治水思路、超出地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能力的不合理需求不予满足。二是对症施策。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综合考虑本地区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河湖水系特点、水资源禀赋条件及水利发展现状水平等因素,科学制定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的具体任务目标,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或一刀切;在水利管理和改革任务方面,要按照水利部相关工作总体部署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针对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探求深层次原因,细化实化管理与改革政策措施,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系统提升。我国农村地区水利发展相对落后,具有“后发优势”和较大提升空间。在做好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常规工作任务同时,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时代治水思路和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新形势新进展新需求,按照系统治理思路,系统研究、总体谋划、统筹推动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与改革各方面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增强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协同性、系统性,提升农村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四是两手发力。针对农村河湖水系分散、水利工程点多、面广、量大、单个规模小、建设和管理难度相对低等特点,按照更多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手发力”的思路和权、责、利相统一原则,加快推进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河湖长制、工程建管体制及运行机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等改革,将农村河湖管护、水资源管理、工程建设及运行管护等职责全部交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主体或专业化设计、施工、物业管理企业等市场主体具体承担,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比较优势,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同时,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公益事业补助、制度设计及行业监管等职能,稳妥快速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饮工程水价改革、水权水市场建设,为培育完善水利市场机制增添内生动力。
3.4 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取得丰硕成果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和必然要求,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各级水利部门要按照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和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部署要求,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上下齐心、共同发力,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确保取得丰硕成果。一是坚定方向目标。对深入研究、科学决策确定的水利任务目标,要坚定不移、咬定不放,紧紧围绕实现任务目标需要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立法、制定标准等形式,将实际工作中检验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定化、措施标准化,为相关工作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强化跟踪督导。结合水利相关督导检查制度建设实施情况,建立完善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跟踪督导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评估,督促相关工作不断推进;完善水利综合统计调查制度或制定专项调查制度,建立客观反映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工作进展和成效的统计指标或指标体系。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跟踪督导、地方上报、记者采访等多种渠道掌握的信息资料,及时总结发掘各地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分发各地借鉴参考;加强面向社会宣传力度,通过中央主流媒体、水利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报道水利服务支撑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生动实践和取得的成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振奋水利职工精神,凝聚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