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整消费结构倡导茶叶类消费增加农民收入

2020-12-22

福建茶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双循环城乡居民供给

丁 峰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以创新却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新新需求。”[1]为此,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通消费堵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是重要一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平衡,更好发挥消费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就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当一段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重点。调整消费结构,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扩大乡村振兴战略,拓展茶叶等品质性消费,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为重要选择。

1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结构的变化促使茶叶消费发生了变化

自1978 年以来,我国人均GDP 不断攀升,从改革开放之初即1978 年的223.84 美元,到世纪之交的2001 年突破一千美元,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历经十余年的高速增长,随后在2012年后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逐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的高质量发展,到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276美元,正式进入“万美元俱乐部”。[2]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高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例如茶叶消费中呈现出品牌化、高档化,消费升级明显。

一是消费水平发生三次跨越。第一阶段(1978 -1996)为温饱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居民多处于绝对贫困阶段;1978 年改革开放到1997 年朝着总体小康水平发展,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处在温饱阶段。第二阶段(1996-2000)为总体小康阶段。城镇居民从1996年,农村居民从2000 年分别实现了从温饱型到小康型的成功跨越。第三阶段(2000-2020)为全面建成小康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不断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动力,同时促进了茶叶消费的升级。

二是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随着消费水平的三次跨越,影响并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消费观念。其中,第一阶段为传统消费观,强调节俭节约,崇尚艰苦朴素消费观;第二阶段为追求消费个性、消费自由的发展消费观。在这一消费观中,个性化消费明显、在一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异化消费;第三个阶段追求进步合理的消费观,具体表现为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和共享消费。

三是消费支出形成了三种模式。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看,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消费模式。第一种为生存型模式。主要变为改革初期城乡居民“吃、穿、用”为重心的消费模式。第二种为发展型模式,城乡居民消费由“吃、穿、用”演变为“吃、行、教育文化娱乐、住、保健、穿、用”为重心的消费模式。第三种为美好生活享有型消费模式。城乡居民消费普遍体现在发展和享受消费方面,如对茶类消费的增加,消费升级需求强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00—2016年,中国最终居民消费额从47 万亿元增加到203 万亿元,累计增加3.32 倍,其中,进口消费品占总消费比重平均为42.47%,且持续上升。这表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选择了具有高质量的消费产品和服务[3]。我国已成为第二大世界商品消费国,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及强劲的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调整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供给的产品质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还落后于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协调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研究优质供给,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在实现消费升级,倡导绿色消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出现转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三去一降一补”,解决产能过剩和产品、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以更好地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消费需求。

二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加强对消费问题的研究。从消费满足需要层次来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力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和满足消费力的消费品及消费服务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厘清生产和消费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和诸如茶文化之类的消费文化需要,解决好老百姓敢于消费的信心问题、能于消费的能力问题和可于消费的选择问题。

三是研究消费问题,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反对西方自由主义的解读和供给学派的指导。准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始终重视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需要正确认识消费在整个再生产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而不是单纯运用西方供给学派理论,从国内产能过剩和供给不足两个方面着手,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系统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

3 深化消费升级的路径,增加茶农收入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消费升级的客观要求,需要通过政策推动,协调发展需求和供给之间关系,推进新型消费。重视“资本-劳动-财富”三者的逻辑关系,加快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进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城乡居民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调节分配结构,以适应社会生产方式变化和“经济-社会-自然”的大分工体系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更好地增加居民的劳动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升消费意愿,促进茶农收入的增加。

一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等量资本创造更多的财富,使消费带动新一轮的投资,进而推动新型消费。政府要加强行业指导,规范市场发展,聚焦消费流通的重点领域,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改善消费环境,刺激消费意愿,积极营造高效、便捷、安全的消费环境,发挥消费品质升级的耐久效应。

二是“资本-劳动-财富”三者的逻辑关系,转变企业生产观念,增加优质供给,从“暴力生产”转向“有效生产”,发挥微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供给侧变革,积极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促进生产端和需求端的匹配协同。加强商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积极提供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商品和服务,满足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三是适应“经济-社会-自然”的分工体系,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着力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合理优化分配结构,形成稳定的收入机制。促进居民的收入增长,包括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促进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同时,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稳定和提高居民高质量就业,增加居民消费收入,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四是稳步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渐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引导青年才俊返乡创新创业创富,培育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绿色优质产品品牌建设,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农民持续创收的良性循环。[4]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升产业振兴,借助茶叶消费和茶叶产业,也是不断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路径。

4 小结

在我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消费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是逐步构建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适应消费升级需要,调整消费结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要练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商品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功,也要解决好满足国内需求,推进经济“内循环”的问题。通过发展经济与民生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保持良好的消费预期。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以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确保高端产品和服务的持续供给,推动消费结构和品质的持续升级。同时,倡导诸如茶类消费等绿色消费,降低负债压力,提升消费意愿,释放消费潜力,稳定公众消费预期。

猜你喜欢

双循环城乡居民供给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