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碳中和战略反思
2020-12-22武魏楠
文 | 本刊记者 武魏楠
谁也不会想到,9月22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会震动整个能源行业。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并非是一个新鲜的话题。2014年11月,中美两国就气候变化发布联合声明,声明中就提到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2015年的气候变化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讲话中再度重申了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根据《巴黎协定》,各缔约方于2020年更新已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一步加强气候行动目标以弥合减排差距。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表态,无疑是强化了中国在二氧化碳排放战略上的决心。
截至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在总的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15%”和“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两大承诺已经提前完成。但考虑到未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无论是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还是2060年碳中和,对中国来说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年份——“十四五”规划制定紧锣密鼓进行中——来自最高领导层的坚定战略无疑对未来中国能源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低碳转型已经成为能源行业共识和必然的情况下,2030和2060年的“大限”也给行业、企业响起了倒计时的声音。
激动的可再生能源
最先点燃了可再生能源激情第一枪的,是远景能源。
10月10日,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在线上媒体交流中表示,到2023年,风电在中国三北高风速地区的度电成本将实现0.1元/度,发电侧储能的度电成本也将达到0.1元/度。
尽管远景为0.1元的度电成本设置了近乎苛刻的边界条件:1.不能弃风限电;2.风机发电效率提高30%;3.风机运行寿命至少在20年以上;4.以数字化手段降低运维成本;5.风场建设成本降低30%;6.土地等非技术成本降低;7.风资源足够好,所以2023针对的是三北地区;8.融资成本降低。
但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之中,大家的目光只看到远景提出了0.1元的度电成本。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几天之后的北京风能大会上,风电行业给出了更劲爆的新闻。
北京风能大会的第一天,数百家中外风电企业联合发布了《风能北京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提出:在“十四五”规划中保证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00万千瓦。到203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至少达到8亿千瓦,到2060年至少达到30亿千瓦。
要知道,即便是近几年风电全行业抢装,最乐观的风电装机预计也是35GW左右。50GW的目标不仅一举提高了40%,更是在今年风电供应链在抢装下暴露出大量问题之后,让人心生疑惑。
风电行业喊出了每年50GW装机的口号,多年来新增装机超越风电的光伏,自然也不会示弱。10月27日的AsiaSolar亚洲光伏创新论坛上,先是有专家提出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可以达100GW以上,紧接着就是隆基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佘海峰透露,早在2019年年初,隆基创始人李振国就向他谈起过光伏可能迎来每年300GW装机量。
风光企业的激动可以理解。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国内产业都经历了不止一轮的“政策刺激——产业扩张——过剩——再刺激——再扩张——再过剩”的循环。光伏和风电一次次的抢装,都源于企业预判政策到期之后缺乏延续性,因此产生恐慌性的抢装。
这一轮的风电抢装从2019年就开始暴露出风机制造供应链关键零部件短缺的问题。这也成为风电每年50GW目标面世之后遭遇的最大质疑:风机供应链能支撑50GW么?
供应链上的企业不仅仅供应着风机制造商们。如果为了风电不确定的未来目标而盲目扩产,最终可能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于制造业和上游供应链来说,算是一颗定心丸。尽管各种多或者更多的装机目标都是“民间色彩”,没有官方背书。但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国家的战略决心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进行预判。
考虑到未来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都会是平价时代,补贴限期带来的恐慌性抢装大概率不会再现。虽然没有“大跃进”式的发展,但稳健的、有时间表的、上升的产业规模扩张其实才是企业最愿意看到的。
喧嚣之后的反思
如果说“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带来了未来几十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确定性,那为何风电、光伏都要忙不迭地通过各种方式发表宣言、决心,甚至是超过目前发展能力的目标呢?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碳中和几乎是相当于宣判了化石能源的“死刑”。未来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量将绝对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甚至未来现有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电也会被替代。而在可再生能源中,最具规模的风电、光伏是无可替代的主力。
但风电、光伏在目前依然没有实现上网端100%的平价,那么延伸到用户侧,煤电的综合成本(包含电网的平衡)依然低于风电和光伏。所谓的平价上网对于风电和光伏来说只是走出了第一步。
无论是消纳还是降低综合系统成本,亦或是光伏风电开发中的土地、审批等一系列非技术性成本的降低,本质上还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风电光伏的呐喊未尝不是有抢占舆论高地进而强化政府公关游说能力的意图在其中。谁能够更快、更早、更好地证明自己有大规模发展、替代化石能源发电的能力,谁就可以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
而在可再生能源的对立面,以油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又是怎样的反映呢?
据《能源》杂志记者了解,三桶油内部研究院近期并没有将碳中和对油气行业的影响迅速作为工作重心。其主要研究方向还是摸清国内油气消耗的上下限临界点和油气储量、产量的发展潜力。
2019年5月,国家能源局召开名为“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的会议。章建华在会上表态:“石油企业要落实增储上产主体责任,不折不扣完成2019-2025七年行动方案工作要求。”油气上游的增储上产是来自最高层领导的决策。在中国早已经决策2030年前后实现碳排放的背景下,依然大规模发展油气上游勘探开发对于油公司来说有着充足的动力。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部分油气资源(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的开发依然是享有国家补贴的。“尽管补贴数额很小,但这表明油气作为化石能源还并没有完全从国家政策支持中彻底走开。”三桶油内部人士说。
“碳中和”是庞大的系统性概念,除了能源产业占据了毫无疑问的绝对主流,工业生产、建筑、人类生活等等都涉事其中。但碳中和绝不是零碳排放,而是汇碳与碳排放的相互抵消,使得人类活动中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净的零。
过去150年的时间里,煤炭、油气这样的化石能源支撑了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现代化。但过早地断言化石能源在短期内消亡,亦或是过度吹捧少数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作用,都过于主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