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诗情
2020-12-22
沙龙已经开启新的系列选题——国学经典50 句。
中国古典修辞之美,别说区区50 句,5 万句都不够。
“修辞明道”,修的只有辞吗?不是,修的是心性、格局、人生。
本期沙龙主题是国学经典50 句、被沙龙兄弟姐妹们戏称为“50 计”的第41 计: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
——明·施耐庵《水浒传》
这句国学经典的“歌词大意”:窗外的日光弹指间就过去了,餐未用毕窗边花草的影子就移到座位前来了。
诗不难理解,出处有意思。这一群绿林好汉围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是谁这么细腻,酒酣耳热之际,还看到了日光于席间花影的游走?哈哈,不能深想,越想越逗。
讲故事。
也讲一个和“绿林好汉”气质类似的粗糙故事吧。
小时候寄养期结束,父母要把我接走。按说这是好事儿,可在农村放养了几年,小孩儿已经变成小兽儿了,怎么会愿意被“圈养”呢?于是,走一次走不成,再走一次还走不成,几次三番之后,哭咧咧捏着一个掺了玉米面的馒头走了。这一幕在脑子里的刻痕,至今无比清晰。其实,环境对小孩的改变很彻底,连口味都变了。清楚记得,一开始,寄养家庭五个大哥哥、一个大姐姐、一位老太太要吃一半黑一半白的面条(红薯面和白面),给我单做白面条,但我对那半黑半白的面条产生了迷之神往……后来,我就成了吃粗粮小能手。
回到父母身边,住在学校家属院,特别不好玩儿,而且无限想念农村的饭食。终于有一天,父母和哥哥午睡了。我悄悄起来,正午阳光正烈,我在院里搭了两块砖当灶,找了几根树枝引燃,把一根老玉米架上,烤……
说结果吧,日头都笑着向西移了几步了,父母和哥哥也起来了,出门一看:妹妹变“包公”了,一个眉毛被燎了,玉米黑乎乎也没熟……他们大笑,我倒没什么反应,因为我还在纳闷——明明见过这么烤啊,为什么轮到我,未遂?
长大了,吃过各种风味的饭,入过各种气质的席,但总会时常想起农村的饭、席。
那时的饭,没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麻雀裹泥扔灶膛,红薯扔进刚燃尽的烟灰,蚂蚱、知了腌一下油煎,最嫩的花生做成咸菜……
那时候的席,最让我目瞪口呆的是婚礼席。我再没见过那么美的红漆食盒,以及打开多层漆盒后,里面那些造型讲究的面点艺术品,满是民间的喜气。主宾们,都被请到正屋炕上,吃一道一道的菜。倒是父老乡亲拖儿带女都在院里,吃着、闹着、笑着、叫着,日光弹指过,花影坐前移,大大地移——一个谁家的大姑娘,成了别人家的小媳妇儿。
哈哈,我是信了,绿林好汉咋了?一样的诗情。
(朱子)
插图/毕明
那戏那人那情
彭立昭
从古城往南走30 里,有个叫燕窝岭的古村,传承19 代而不绝,原汁原味的古老民间艺术“布袋戏”——一副扁担,一个布袋,一个艺人,组成了一个剧团。
邵阳“布袋戏”与我结缘很久,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就开始听它的声音了。“布袋戏”也叫扁担戏或被窝戏。每逢举行节庆、婚嫁、祈丰收、求保平安等风俗活动,就会请来燕窝岭的布袋戏艺人来古城演出。
“嘿嘿,放下担子搭起台,锣鼓一响有人来;讨个铜钱要碗米,唱出猴王打妖怪!”刘师傅的顺口溜特别好听。片刻,就把曾随他走过数十个风雨春秋的那副老戏担搬了出来,里面是他亲手雕刻的木偶头,一袭古朴的粗陋、土俗和稚拙,一个特制的板凳下装了神秘的小机关……一忽儿工夫就支好了“戏园子”。
“唱扁担戏了!”老少妇孺闻声纷纷赶来,把个小而高耸的戏台围在了中间。“好久没看刘师傅的扁担戏了哦。”大家有些急不可耐。
刘师傅蜷曲在四平方尺的蓝印布帏中,随着阵阵开台锣鼓响起,由他一个人表演的《三打白骨精》开场了……生旦净末丑兽六大角色集于一人之身,同时兼吹打弹唱耍,各类绝活,一人在那里头唱一台戏,多么神奇。
前不久,我通过视频观看了70多岁的刘师傅新创作的布袋戏《病毒君,滚蛋》,感觉又回到从前。“抗击疫情,宣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我也想尽一份力。”虽然老人的嗓音略带沙哑,可他的手指还那么灵活,技艺精湛!
“来年,你就跟我学戏了。”窗外初冬的夜空,一轮圆月高悬。趁着吃晚饭,12 岁的小刘师傅听他师叔说了心里话,两人碰了杯,算是“成交”。刘师傅说,就在那个月夜,他开始拜师学艺。白天,他帮师叔挑着戏担走村串寨,夜晚到住地,他随意弄口饭菜塞饱肚子,就又要手指顶着几个木偶头,向师叔讨教各类人物的举手、投足、打揖、让座、牵马、踢腿、捆缚、使枪和弄棒。如此练完下来,每每累得人蒙、屋动、手麻、脚硬、腰杆子痛。1978 年刘师傅从师叔手里接过了戏担,从此开始走南闯北的江湖生活,自是有苦有乐。
倚在时间的长河里,思绪里蓦然充满了月光。细细碎碎的月影儿,全是一幕幕人与木偶联为一体的“布袋戏”,真是“一口道尽千古事,十指操弄百万兵;八弦寰宇集一艺,袖里乾坤日月升。”
一副扁担,一个布袋,一个艺人,组成的剧团,如一首诗的美丽,让我静静地感受着诗的意境:你在台下看戏,布袋戏里的人在台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莲藕
小时候,每逢过年都要去赶大集置办年货,除了吃的喝的,一定要去挂历摊子买上一本新挂历,再捎上几张年画娃娃,回家一挂一贴,年味儿十足。不过现在挂历却鲜少出现在生活中,除了赠送礼品,从未主动购置,毕竟手机全民普及,看日期更便利。但在北京西黄城根儿北大街37 号,有位金安光大爷,守着“京城最后的挂历店”,坚持售卖挂历40 年,为的是“有人需要咱就得卖,好多老人离不开它。”因为挂历,时间在这家小店变得很慢很慢,一屋子挂历记录着时代变迁,也承载着金大爷一份热爱。
金大爷这家店不大,甚至有些简陋,小店门口放着一台电视机,循环播放这家小店的故事。两个大纸壳,写着“网红金大爷挂历店”,让这家小店透露着点现代感。一进到店里,迎面而来的就是各种红彤彤的挂历,有生肖有山水有明星,无一例透着喜庆,特别有年味儿。金大爷说自己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个体户”,最开始是在平安里附近卖书,起名为“京华书店”,除了书刊,还卖挂历、地图。平安大街改造时,金大爷就瞪着三轮车,一趟趟地把一捆捆挂历搬到现在西黄城根儿北大街的这个房间里,这里原是老伴儿家的房,因为面积小,书刊、文具就不怎么卖了,只卖挂历。这一卖就坚持了40 年。
在金大爷的这小屋子里,不仅有最新的挂历,还有很多本有年代感的挂历,改革开放40 年来的时代变迁也浓缩在这层层叠叠挂满屋墙的新旧挂历上。对于挂历的流行变化,金大爷如数家珍:“之前电影《追捕》上映时,很多人都要买高仓健的,还有刘晓庆,当时也很火热。”边说大爷翻出了一本上世纪80 年代的明星挂历,翻开看,年轻的刘晓庆、陈冲、唐国强……都在其中。小小的挂历,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没有变的是金大爷的坚持。问金大爷为何不放弃卖挂历,尤其是现在用挂历的人并不多了,金大爷笑呵呵说:“那是小孩子不需要,老人还是需要的,为人民服务,我得坚持把店开下去”。
正如金大爷所言,来店里买挂历的多数都是老人,他们还是喜欢过完一个月撕掉一张挂历纸,来记录时间流逝。说来也巧,当天在店里还真碰到了一对老夫妻,两人说每年都要来买挂历,因此对这家小店十分熟悉,连金大爷的小狗什么个性都了解,还热情的介绍起了什么样的挂历最实用。为了这些老伙伴,金大爷说自己也不能撤退。
人这一生,走走停停,身边的人、事、物变化更迭,断舍离和珍惜同样重要,有所弃也有所坚持。挂历对于金大爷来说,不仅是养家糊口的营生,更是一份不能舍弃的热爱。
两个故事,两段往事:
忽忽悠悠,
一个三十年,一个四十年!
几十年能改变很多事,
比如政策、时尚、人情……
几十年能检验很多事,
比如,钟爱、情义、成长……
人的脑量、心量有限,
即便容量无限,
也不能啥啥都往里装。
特别是信息严重过剩的现在,
心脑内置“漏勺”非常必要。
漏掉不值得的人和事,
留住难以忘怀的事和人。
漏啥?留啥?
看来,只能自问自答。
扬扬的来稿
李雄峰
疫情之年,更多的是居家模式,不给社会添乱,也是为了自保。于是,室内健身的多了,家庭厨师多了……我不仅两样儿都占,还多了一样儿,没事儿就收拾屋子。
这天,收拾很多年没有好好翻腾过的书柜,竟然从书柜里,找出了一摞装订好的印刷品——纯印刷品。那是从1987 年至1991 年期间,我们中文班不定期推出的班刊,名字叫《北方》,还是蜡纸、钢板、油墨印刷出来的呢。据好友老魏说,我手里这套合订本,应该是孤本。所以,我格外珍惜地收藏着。这一翻腾出来,回忆也就随之开了闸门。
翻看合订本时,滑落出两张信纸,展开一看,原来是当年班上的同学为《北方》投的稿,稿子上还署着他的笔名——扬扬。投稿的日期是:1989年4 月19 日。掐指一算,距现在三十年半了!
那时的我们都喜欢唱刘文正的歌,其中有一首叫作《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她》,闹超女那会儿,李宇春还曾经翻唱过。不知道当年扬扬是否想借鉴一下这个歌名,所以,他的投稿的标题叫“我的心中有个他”。
在扬扬的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的一位同班同学,也是扬扬认定的一个朋友,一个“也许生来就不会撒谎,也许永远不会做作”的人。不过,人无完人。扬扬心里的这个“他”“知识也许很贫瘠”“修养也并不高雅”,甚至,扬扬觉得“他”与自己并没有多少共同语言。然而,扬扬却对这个“也许对自己并不了解”的同学大加赞扬,尽管“他”在扬扬的笔下有着不少的毛病,但在扬扬的心中,这个朋友却散发着真诚、善待、纯朴的光辉。哈哈,回想起当初从扬扬手中接过这篇稿子的时候,曾经开着玩笑对扬扬说:“你这文章中的主人公,怎么跟我是一路人啊?”
“我就是在写你。”扬扬回答得简短,却一本正经。让我忽然意识到了这篇来稿的分量,是啊,班里的男生不超过十个,按图索骥也能索到我。
我小心翼翼地捧着这篇文章,静静地坐下来,把蜡纸平平整整地铺在钢制刻蜡板上,拿起钢笔认真地把扬扬的来稿誊写在蜡纸上……转过天,当我把带着油墨香味儿的,内有扬扬那篇来稿的最新一期班刊连同他的原稿郑重地交到扬扬手上的时候,他翻看几眼刊物后,把那篇写在两张信纸上的来稿——《我的心里有个他》,同样郑重地递到我手上,还一本正经地说:“这份原稿就留给你做纪念吧,纪念我们的友谊!”我小心仔细地收起了这篇来稿,这一收藏就是三十多年。
三十年,就这么倏然而逝。如今,扬扬已经成为了北京教育界的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而我,依旧在扬扬三十多年前笔下描绘的样子,坚守着那份本真……那份班刊、那篇来稿镌刻下了一生的友谊!
恍惚进京30 年
毕明
今儿,一位京城的姐姐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张老母亲做的老北京吃食——金黄色的面饼上铺满了绿色的蔬菜和肉眼可见的炒鸡蛋,姐姐询问这款妈妈的味道有人识货不?这哪能难倒咱这飘忽京城30 载的新北京人呢?烀饼!没有比这与京城最美秋季配搭的吃食了,金黄的玉米面上覆盖着韭菜鸡蛋虾米皮,这很老北京啊,以前吃过老岳母做的,不过感觉还是不如韭菜盒子的香味更加诱人,毕竟是粗粮,口感来得还是要稍逊一筹。
回复这位姐姐说,我是上世纪的1988 年来北京上大学的,屈指一数,也是三十年余二。特懂讲话艺术的这位姐姐说,你就是北京人,所以知道烀饼。透着一股北京人的局气和灵气,这股子劲儿真是接地气儿,有理有面儿。当然,这么多年生活在北京,自然感受到了老北京人的热情与包容,虽然自己的身份证号头几位不是110,但日久生情,心中早已把京城当成了第二故乡。
想起当年大学毕业不服从分配,硬是自己把自己留在了京城,北漂直到落户、恋爱、结婚、生子,这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最清楚,但自己走过的路是不会后悔的。一路艰辛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一路感激,感激那些在年轻岁月中给过我任何帮助的北京人、家乡人、同学、朋友和第二故乡的亲人。正是有他们的一路陪伴,才让我可以扎根京城30 载,让我从感情上已经与这片热土无法分离。
想起了刚刚大学毕业在西外大街展览馆那里打拼的几年岁月,更是尝遍了老北京的各种饼,肉饼、炒饼、麻酱饼、芝麻火烧、糖火烧、春饼、鸭饼、煎饼等等,真是数也数不过来,连最具北京特色的西葫芦糊塌子,现在自己也会想起来就做上一次。
这里没有必要妄议什么北京人的优缺点,就像俗话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在京城生活过一二十年,没跟真正的接地气儿的北京人过事儿交往,那些非言非语只能是人云亦云的起哄架秧子。其实你在北京北漂有多艰辛,人家大多数的普通的老北京人跟你一样,同样得给人打工养家糊口。真以为老北京人家家五套房吃房租领皇粮啊?那必定是你想多了,北京人没房子租房子住的也司空见惯,真的没必要大惊小怪、一惊一乍。
问问那些来北京北漂的人,为什么要来这里打拼?无非是这里经济、文化发达,机会多带来的就是相对的公平。打拼就得忙,忙起来,就觉得时间过得快,时间过得快,就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于是便更加忙。也许就是在这种频繁往复的快节奏中,你就飞速成长了,这不是随便一个地方都能够给你提供的机遇与条件。
眼看着在身边并肩工作的老同事老伙伴一个个行将退休,不免感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总感觉在一起并没有那么长时间,回忆过往的青春烈火、围炉夜话,仿佛就是刚刚发生在昨天的事儿。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回望进京路,恍惚三十年。
两个故事,两段人生:
浮浮沉沉,
一位老北京人,一位新北京人。
户籍在哪儿重要吗?
故乡和客居差别很大吗?
如果还是提出这些问题,
应该还是有这方面的困扰,
或主观或客观。
研究北京的学者一再说:
自古北京就是移民城市,
各地口味随着运河而来。
就像北京烤鸭为什么饼卷葱?
山东风土人情影响啦。
我心安处,
北京也好,外乡也罢,
都是故乡。
片刻之间
李岩
中山公园里有一个唐花坞,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第一次去唐花坞是我一岁半的时候,此时的我并没有记忆,公园照相处洗印的照片有时间标注,于是我在这里被拍摄的时间便留下了证明。据说摄影师拍照时再三提醒我不要折花,而我还是顺手折了一枝。幸亏不是带刺的玫瑰,不然的话我就惨了。
虽然我动手折了花,但我折花未必是由于花朵的艳丽而情不自禁,多半是手欠。至于我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花的艳丽也无记记,我想应该是在赏心悦目的花丛中自然形成的吧。
屠格涅夫写过关于花的诗让我印象最深,他说:须知花的创造成形,是为了和你的心灵做片刻的亲近。是啊,鲜花盛开的时间都不长久,像昙花仅是一现。而这片刻的亲近却让人恋得不忍离去。花开花谢却无休止,那些曾经的绽放零落后,都化作生命的痕迹。花开终有时,花落亦无声。美丽的风景经年回眸,不需要捡拾,已结在心里挥之不去。
人们写花的文字有很多了,那些文字与其说在表达赏花时划过心湖的微妙,不如说赏花之美在于邂逅。列夫·托尔斯泰写过一个名为《哈泽·穆拉特》的小说,他在散步时看到一棵折断了的牛蒡花,这让他勾想起在高加索时的经历,灵感忽然涌出。一个回眸,一个瞬间的心动,稍纵即逝的灵感便被作家抓住了。这就是与花片刻亲近的成果,那种愉悦如梦如幻。
在鲜花盛开时心情愉悦,这是因为美潜入人的心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花丛中驻足或漫步,沧桑斑驳的岁月立刻变得静好。在这美好的时光回廊缠绵,所有郁闷都化成一缕轻烟。
每年过年除岁的钟声敲响,有欢欣,亦有伤怀。即使伤怀皆因那钟声触动了对美好的记忆。对未来向往被激发的同时,某些伤怀也被唤醒。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光阴荏苒,日月星辰,所有的生活画面都非常精彩,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涌上来。当然也是有层次的,此刻挤在最前面的还是欣欣向荣的的画面。
如果没有美好的希望,人生一眼便能看尽。人世间既有如诗如画的遍地野花,也有花谢叶落的寂寞。生活中欢乐和痛苦是对望的两个极端,如此平凡的境况既是生活。人生一世有摄人心魄的波澜壮阔,也有风花雪夜的平静生活。世间万物皆是独特的,除了天赐的特点,令人喜爱的都是心境映射。所有这些真的乏善可陈吗?于是庸常的生活中也有美丽瞬间,辉煌之后也有不堪的场面。那么就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手机扫码关注《北广人物》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