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杨生产性实验技术总结
2020-12-21张旭玲
张旭玲
关键词林木引种;造林实验;技术总结
1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林木引种是一条有效的树木品种选育途径,是实现林木良种化最简便、最经济的方法之一。在自然界,即便是同一树种的自然分布区,也存在某些区域分布资源优良,而另一些区域分布资源低劣,因此,引种选育的潜力很大。林木的引种不仅仅为人们生产活动和资源利用提供便利,同时,对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种群扩大及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也有重要意义。
固原市原州区属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总体比较脆弱,资源贫乏,难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多种需求。现有的农田防护林衰老退化严重,适宜发展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树种又比较单一,只有通过林木引种选育适合本地生长的优新树种,才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奠定优质种苗基础。
乐都杨为杨柳科杨属,属青杨派系,落叶乔木,高可达30m。树冠宽卵形。树皮幼时灰绿色,平滑,老时灰白色,浅纵裂。蒴果卵圆形,花果期3-5月。喜光,亦稍耐阴;喜温凉气候,较耐寒,但在暖地生长不良。对土壤要求不严,适生于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能耐干旱,但不耐水淹,根系发达,分布深而广,生长快,萌蘖性强。生于海拔800-3000m的沟谷、河岸和阴坡山麓。乐都杨是青杨和黑杨的天然杂交品种,是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特有的青杨品种,是高寒干旱荒漠地区唯一具有高原特色的乡土杨树。在青海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下,青杨表现出特别优良性状,树体高大,树干通直圆满,生长旺盛,成林快,是青海高原最重要的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优势树种之一。乐都杨具有超群的抵御干旱和耐高寒的能力,同时,有很强的耐土壤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的能力,且寿命长,是高寒地区,特别是干旱荒漠、半荒漠地区实施荒漠化治理,营造防风固沙林的沙区农田防护林的最佳选择树种。
为了增加造林绿化树种的多样性,丰富当地造林绿化树木种类,根据自治区引种驯化栽培规定,按照海拔、经纬度、地理环境、气候相似等条件,特申请引种驯化栽培试验项目。2013-2014年实施了乐都杨引种驯化试验项目,从青海乐都县引进乐都杨、从青海互助县引进青杨雄株,2016-2017年实施了乐都杨扩繁试验研究项目,培育苗木50000株。
根据《宁夏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林木引种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要求,遵循林木引种工作的延续性规律,2018年申报实施乐都杨生产性实验项目,目的是通过造林实验,继续观测乐都杨造林后生长发育情况,深入分析研究乐都杨在不同立地条件下表现的性状,掌握乐都杨造林技术要求及关键环节技术难点,总结一套科学完备的的造林技术规程,为今后乐都杨造林应用推广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原州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黄土高原丘陵中部和六盘山山地东北部,是固原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境内山多川少,南部、西部为六盘山山地,东部为黄土丘陵,中部、北部为清水河河谷平原。区域气候属内陆暖温带半干旱区,由于地处内陆中纬度地带,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压空西北风的环流影响,受青藏高原大气团的控制,境内降水少、蒸发量大,干燥度较高,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长,春季气温多变,夏季短暂凉爽,秋季降温迅速,差异性大,春季和夏初雨量偏少,灾害性天气多,主要有雹灾、霜灾、暴雨与洪涝等。区域降水差异大,年平均气温6.8℃,无霜期120d~140d,极端最高气温37.6℃,极端最低气温-29℃,全年≥10℃有效积温2204.6℃,年平均降水量在300~550mm,自南向北递减,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7-9月,平均蒸发量1200~1800mm,一年四季晴天多,阴天少,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间2250~2700 h,昼夜温差大,一般在10℃-20℃,年平均相对湿度30%-50%。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12.7%,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项目实验方法
采用截干深栽和生根粉浸根造林方法、不同立地和不同坡向造林方法、树种混交和单一树种造林方法。按照项目实验方案,设立3个实验区4个实验点,每个实验点设立3个观测样行,每行确定50个样株,观察记录成活率、发病率、生长情况。
3项目实验研究任务内容
3.1项目主要完成任务
造林实验26hm2,栽植优质壮苗22000多株。其中:原州区头营镇路梁14.7万hm2,栽植苗木5000株:张易镇石嘴沟4hm2,栽植苗木7000株:泾源县六盘山镇半个山3.33hm2,栽植苗木5000株;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4hm2,栽植苗木5000株。
3.2主要研究內容
3.2.1造林技术及抚育管理措施在造林实验过程中,主要是做好起苗、栽植、浇水、植保及抚育等技术措施,包括春季起苗前圃地漫灌补水、深挖起苗减少根系伤口面积、大坑整地疏松土壤利于苗木根系活动、截干深栽抗旱减少蒸腾利于苗木成活、喷药涂白防治病虫害及日灼冻害等、浇水补墒避免土壤水分不足造成苗木生理缺水死亡、林地抚育除草松土缓解肥水流失等技术。
3.2.2不同立地条件下,乐都杨成活及生长情况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气候、土壤、海拔等实验区域,主要按照2个类型进行实验。以六盘山土石质阴湿山区为一种立地类型,实验点在原州区张易镇石嘴沟、泾源县六盘山镇半个山河道,以黄土丘陵干旱区为另一类立地类型,实验点在原州区头营镇路梁、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通过不同立地类型的实验观察分析,总结掌握乐都杨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为将后造林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3.2.3感染病虫害程度及越冬情况通过造林实验观测记录,对乐都杨生长期间主要病虫害发生时间及规律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达到预期目标。通过乐都杨越冬后的表现观察分析,确定该树种在今后造林绿化生产中推广应用方向。
3.3技术步骤
(1)苗圃起苗:起苗前,将苗圃地灌水一次,待土壤稍微干燥后开始起苗。起苗时,要求深挖苗根四周土壤,保证苗木根系达到25 cm以上。挖出的苗木进行分级绑捆,将I、Ⅱ级苗木截干高度2.3m,装车调运到试验点造林地。
(2)苗木调运:苗木调运时,由苗木产地林木检疫部门现场查验,符合规定的苗木办理苗木检疫手续,方可进行拉运。拉运时,用篷布将苗木遮掩,避免风吹日晒减轻苗木水分消耗。苗木到达造林点后,及时进行假植,并给假植土壤补水保墒。
(3)整地挖穴:栽植坑规格为口径40cmx40cm,株行距为3mx4m或者2mx3m,挖出的表土和心土单独堆放。
(4)苗木栽植:造林实验点设计为混交林和纯林两种,栽植时将生根粉按要求兑水稀释,并拌入细土充分搅匀形成泥浆,把苗木根系沾上泥浆,按照“一提二踩三覆土”的方法,做到苗行整齐、苗根舒展、苗干端正、苗坑踩实。
(5)灌水定根:苗木边栽边浇水,水量以渗透栽植坑为宜,使土壤与苗木根系充分接触,利于苗木生根成活。
(6)覆土保墒:为避免栽植坑水分流失,及时给苗坑覆土,并扶正倒斜的苗木,踩踏土壤。
(7)观测记录:定期到现场观察生长期情况,详细记录观测数据。
(8)抚育管理:加强实验点管理,做好干旱补水、林地抚育、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同时,加强管护,防止人为破坏。
(9)病虫害防治:主要为杨树腐烂病,发病症状为干腐型和枯梢型,危害杨树干枝梢,引起皮层腐烂,导致幼树枯死。干腐型主要发生于主干、大枝及分叉处。枯梢型主要发生在幼树枝条上。鉴于杨树腐烂病菌有喜酸和病斑变酸的特点,用10%的碱(碳酸钠)涂抹病斑,用40%福美砷50-100倍液涂于病斑,或喷雾效果都很好,也可用3-5度石硫合剂或50%退菌特500-1000倍液喷施,效果较好。要彻底清除病苗、病树,减少侵染来源。对感病较轻的病株,用刀将病斑和皮部变褐部分左右斜划成网状,刀深达木质部,然后在病斑部涂抹110的碱水或200倍退菌特或波美5度石硫合剂。对严重感病的植株要及时清除,严重感染的林要彻底清除。
(10)项目总结: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出乐都杨造林技术要点和难点,便于今后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4取得的成果及经验
4.1造林成活情况
截至目前,乐都杨成活率达平均85%以上,其中,原州区路梁实验点造林成活率为83%,石嘴沟实验点造林成活率为92%,泾源县半个山实验点造林成活率为89%。
4.2树木感染病虫害情况
根据实验造林观测,乐都杨造林后4-6月容易感染腐烂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干腐型,不同的立地条件苗株发病程度不同,在4个实验点以原州区路梁实验点苗株感染干腐病尤为明显,植株感染腐烂病为50%左右,其他实验点植株基本没有感染病害。
5结语
根据观测情况来看,乐都杨容易生根,萌蘖性强,个别植株严重感染干腐病后,造成地上部分不同程度干枯,但是从地径处或干枯的下部萌发枝条。植株生长稳定后,抗性增强,未发现感染虫害,并能正常越冬,不受低温影响。
通过项目实验,总结出乐都杨造林中苗木最關键的技术环节、技术难点和相关技术措施,也比较全面掌握了乐都杨造林技术措施,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备的造林技术模式,为今后生产性推广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