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官比贪官更可怕?

2020-12-21许子东

名作欣赏 2020年12期
关键词:清官官场小说

许子东

1903年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很重要的一年:晚清四大名著,居然全部在这一年开始发表。《老残游记》最早连载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的《绣像小说》半月刊(从1903年9月到1904年1月,共13回),作者笔名“洪都百练生”。因杂志编辑擅自删改原作,作者停止续写。后改在《天津日日新闻》重新连载,作者“鸿都百练生”。有学者怀疑“洪都”乃印刷之误。至于作者真名,当时不为人知。直到1920年后,蔡元培、胡适从刘鹗侄子那里获悉作家情况。1924年顾颉刚发表《<老残游记>之作者》一文(《小说月报》15卷第3期),人们才正式知道作家的姓名。学术界一般认为《老残游记》是晚清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小说,但作者在1909年流放新疆去世时,应该不知道自己的文学史地位。鲁迅、胡适、夏志清都十分赞赏推崇《老残游记》,不过是从不同角度,鲁迅注意的是官场批判:“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胡适则认为:“《老残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却不在于作者思想,而在于作者描写风景人物的能力……《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镕铸新词,做实地的描画。望这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夏志清则对刘鹗小说的“中国情怀”评价极高:“刘鹗与诗圣杜甫相形之下,毫不逊色……两者同样忧时感世,虽然极其悲戚沮丧,但对中国的传统,信念坚贞不渝。”我手头使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的《老残游记》,里边也有出版说明:“作家虽有同情民众疾苦、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甚至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反侵略斗争。”

为什么关于《老残游记》的评论,如此强烈反差,南辕北辙?

《老残游记》的“中国情怀”

小说第一回浓缩了《老残游记》里的“中国故事”,寄托了刘鹗的“中国情怀”,同时也预言了作家自己的命运。其实20世纪大部分中国小说,每一部都在有意无意讲述不同角度的“中国故事”,只是没有《老残游记》的第一回那么刻意经营“民族国家寓言”。男主角铁英,号补残,人称老残,和两个朋友到山东海边蓬莱阁看日出。看到海上有一艘大船,船身破败,处处伤痕,水已经进入。管帆的水手却忙于搜查船上很多男女乘客的财物,甚至杀人抛尸。老残等人认为驾船的人并没有错,只是习惯了太平日子,遇大风浪便慌了手脚。而且船上大概没有指南针,失了方向。所以三个人借了一个渔船,带着罗盘,赶去相救。到了近处发现,船上有人在演讲,号召普通的人起来反抗。再靠近看,演讲的人只会叫别人造反,自己毫无行动。老残他们就想,原来这里的英雄只顾自己赚钱,叫别人流血。三个人跳上船,献上罗盘等机器,不料水手们喊:“船主!船主!千万不可为这人所惑!他们用的是外国向盘,一定是洋鬼子差遣来的汉歼!”于是三个人逃回小船,小船也被大船撞沉了。

这一回只是老残的梦,大船当然象征晚清中国,驾船的是北京朝廷,水手是贪官污吏,船上乘客就是民众,鼓动演讲的是革命党。对朝廷的谅解,对革命党的幻灭,读者可能会有争议。但是把贪官作为社会矛盾的焦点,这是和其他谴责小说以及当时读者的心理相通共鸣的。最神奇的预言是献外国罗盘的被视为汉奸,打下船去。

刘鹗的生平十分传奇,他不像李伯元、吴趼人那样是報人和职业小说家,刘鹗从来没想到以文学留名。他早年学习算学、音律、天文、医药。他自己行过医,小说男主角就是一个江湖医生。他有数学、水利等方面的研究专著。刘鹗还有一个重大学术贡献就是从国子监的王懿荣那里买了很多殷商的甲骨。《铁云藏龟》一书对早期的金文研究和“甲骨四堂”都有影响。拥有多种学科专长,刘鹗却又忙着替河南巡抚吴大澄治理黄河,花了好些年,整理了五本《黄河地图》。之后又到山西帮助外商开煤矿。八国联军到北京,他又向俄国人买太仓的粮食,卖给民众解救饥荒。没想到此事被人告,加上在南京买地,最后被袁世凯指控。在大船上,送罗盘的士大夫被当作汉奸赶下海,不幸言中。刘鹗自己在清朝还没结束时被流放到乌鲁木齐,第二年病死。他的一生令人感慨,想做科学家、学者、医生、实业家、商人,甚至政客,以各种方法来报效国家,最后却只留下一本小说。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本小说却流芳百世,和《海上花列传》一样,代表了晚清文学的最高水平。

都是在1903年开始发表的小说,《官场现形记》全篇没有主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主角只是旁观者;《孽海花》接近全知角度,主角并非叙事者;只有《老残游记》,主要人物是有局限的第三人称叙事。前两部是纪录素材新闻,《孽海花》是讲故事,老残却是一个抒情男主角。

老残在山东替一个大户人家看好了怪病,得银千两,八百寄回老家,自己仍然浪迹江湖。看看济南风景,听听梨花大鼓,沿途行医也不计较报酬,名声渐渐传开。突然有山东巡抚庄宫保(部分人物原型可能是山东巡抚张曜),想招贤纳士,请老残人府,特地派人送酒席到他住的旅馆。老残不想做官,次日留下信,感谢宫保厚谊,自己继续漂泊江湖。

虽然拒绝做官,可是老残却有一个关心国事民情的士大夫心态。到了曹州府,他一路听说长官玉贤的政绩。当地人说玉大人是一个清官,办案实在卖力,只是手太辣了。这是什么意思?原来当地有一于姓财主,家里被抢衣物就去报案,结果抓了强盗。强盗就此怀恨,不久以后,强盗白天放火,玉大人率兵追赶。追到于家附近,不见强盗,却在于财主家里搜出一些土枪、刀子等。玉大人怀疑于家通匪,把家里三个男人抓到城里来拷问用刑。于家媳妇和管家就送钱求情,甚至于家的媳妇自杀守节,可是玉大人坚决不听别人劝。最后,于家父子三人就死在刑具站笼里。

老残听说玉贤的官府面前共有12个站笼,已经死了2000多人,九成都是冤枉的。于家人死后,甚至连设下圈套的强盗也后悔了,说本来就想让于家人吃几个月的官司,没想到送了四条人命。以此案为例,老残开始讨论一个现象:清官可能比贪官还坏。下面这段话,胡适和鲁迅都曾引用过:“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开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这段话精辟分析了官场中的美德有时可以同时是恶行。本来为官,要靠智慧,凡事需判断;要讲清廉,避免以权谋私;还要有胸怀,至少允许批评。再有智慧的官员也会有判断失误之时(比如玉贤上了强盗的当,误抓于姓财主)。如果是贪官,收钱放人,讨价还价,也是潜规则。可他太“廉洁”。清廉本是好事,但因为太有道德自信,完全不听旁人劝告,酿成冤案。关键是不允许平级或下级有不同意见。贪官们因为心虚,会害怕批评。清官如果心胸狭窄,又求功名政绩心切,官场里又缺乏一个可以提供不同意见的途径和机制,小错就会变成大错。小说里,玉大人觉得所有提不同意见的,都是反对他,“无论是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也保不住”。将不同意见视为敌人,“清官尤可恨”。无所顾忌,动刑镇压,手段也更加凶残。别的官员也因为可能有贪腐把柄,不敢反他,这更助长了玉贤的专断。说句实在话,假如他贪财,那于家四条人命或许能保下。《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边很多类似官场故事,腐化荒唐离谱,但结局都没那么惨。

错杀于家四人不是个别案件。老残又问了其他曹州府人,民众说玉大人“是个清官!是个好官!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王家儿子在城里跟人议论,说玉大人怎么糊涂,怎么冤枉好人,被私访的人听见了,过几天也站死了。听到这里老残说:“这个玉贤真正是死有余辜的人,怎样省城官声好到那步田地?煞是怪事!我若有权,此人在必杀之列。”听到这里,对面老乡叫他小声点(我读小说时也真替老残担心:您又不是钦差微服,您只是个江湖郎中。这么说话行事,在一个这么凶恶清官的地盘上……)老残又去打听一个案子,有人卖布,因为裁下来的布正好与某店被偷的布匹尺寸相当,就被当作强盗抓走了。老残还亲自进城看了那个站笼,“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异口同声说好,不过都带有惨淡颜色,不觉暗暗点头,深服古人‘苛政猛于虎真是不错”。“异口同声”就可能有问题。老残还没见过更“完美”的政绩,苦难的民众还要一齐由衷流泪感恩。玉贤大人之下的百姓还能脸色惨淡,说明这个酷吏也就只是一个酷吏。

“玉贤”以谐音影射清代官员毓贤。毓贤官至山东、山西巡抚,曾支持义和团,杀害大量基督教徒。后来“被流放新疆,途次兰州时,因慈禧太后徇联军之请,处以斩首极刑”。夏志清认为:“刘鹗真的把毓贤这酷吏恨之入骨……他们一定曾于山东相遇,然而,刘鹗痛恨毓贤会否出于个人因素,则很难说。”我以为,即使刘鹗真的以个人恩怨亲身体验为题材,一旦写成“清官更坏”的文学典型,其意义早已远超出具体人事和特定时代。老残对玉贤的一段评论,不幸可能成为某种官场现象预言:“只为过于要做官,且急于做大官,所以伤天害理的做到这样。而且政声又如此其好,怕不数年时间,就要方面兼圻的吧?官越大,害越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残;宰天下,则天下死。”

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老残继续摇铃行医途中,遇到官员申东造,一起议论玉贤的暴行。东造劝老残出山:“‘无才者抵死要做宫,有才者抵死不做官,此正是天地间第一憾事!老残道:‘不然。我说无才的要做官很不要紧,正坏在有才的要做官,你想,这个玉大尊,不是个有才的吗?”申东造要在玉贤领导下做县官,请教老残,怎样为民除害、维持治安?老残推荐一人叫刘仁甫,不仅会武功,少林出身,还有办法跟遵守江湖规则的大强盗合作,建立游戏规则。“凡是江湖上朋友,他到眼便知,随便会几个茶饭东道,不消十天半个月,各处大盗头目就全晓得了,立刻便要传出号令:某人立足之地,不许打搅的。”申东造听从老残建议,请老残写了封信,派自己的弟弟申子平,专程去一个叫柏树峪的地方请刘仁甫。小说从第八回到第十一回,突然就离开了老残的行踪视线,详细叙述申子平如何去请刘仁甫一路上的奇遇。从小说结构来讲,有点突兀。《老残游记》一共才二十回,最早发表才十三回,却有整整四回偏离主要情节。

第八回讲申子平和仆人们在雪地里走山路,非常艰难地过冰桥,还有一只老虎經过。整段文字精彩,画面神奇,可以单独拿来做语文教材。《老残游记》写景文章一流,很有名的“黑妞、白妞唱曲”,“子平一行雪山遇虎”,还有后面山里碰到神奇女子玛姑和黄龙,鼓乐合奏,令人难忘。第八到第十一回虽离开老残的视线,却还是刘鹗的眼光。好像进入武侠小说境界,一行人天黑之后在山里边找到一户人家。荒山野岭,进去却是深宅大院,琴棋书画,高雅宕魄。主人玛姑竟是一个20来岁的女子,和长者黄龙讲一大套的“儒”“道”“佛”道理。这个黄龙更向申子平预言一年、五年或更长远的社会前景,其中黄龙长者关于北拳南革的议论让人深思:“北拳的那一拳,也几乎送了国家的性命,煞是可怕!然究竟只是一拳,容易过的。若说那革呢,革是个皮,即如马革牛革,是从头到脚无处不包着的。莫说是皮肤小病,要知道浑身溃烂起来,也会致命的,只是发作的慢……诸位切忌:若搅入他的党里去,将来也是跟着溃烂,送了性命的!”

第十二回起小说又回到老残的行踪。《老残游记》不仅是聚焦官场的谴责小说,也可看作是侠义公案小说。男主人公总怀着打抱不平的侠客之心,甚至还做起了福尔摩斯,为冤案平反。因为黄河结冰,他被困在江边小店。巧遇了一个叫黄人瑞的官员,二人在客栈里喝酒谈话。黄人瑞还叫了两个十几岁的妓女——翠花、翠环。翠花不是上酸菜,是陪老残、黄人瑞喝酒、烧鸦片、谈天。“从第十二回老残与黄人瑞在一傍晚邂逅时起,至第十六回他俩于翌晨入睡时止,我们读到将近四十页的叙述,生动活泼的道出两人在翠花、翠环陪同下的言谈举止。这场面联机不断,无疑地记述了传统中国文学中最长的一夜。就小说技巧而言也是描摹最为逼真的一夜。”小说画面有些暧昧琐碎,两男两女并排靠在炕上。但是谈话之中,却道出了两个惊人事件。

一个是翠环讲述身世,两年前这个妓女还是地主家的千金,怎么如今沦落为娼?原来前年庄府台,就是那个有意提拔老残的省官庄宫保,听了谋士史钧甫的建议来治理黄河,居然依据的是汉代贾让的一本《治河策》。清代治河用汉代的书,书中说黄河年年水灾,主要是河道不够宽。史观察说:“战国的时候,两边的堤相距五十里,今天(汉代)两岸河堤不足二十里,所以两条民埝之间就三十里。”所谓民埝就是民间自己筑的堤坝。所以史观察说应该放弃民间堤坝,放宽河道,便可成就治理黄河的千秋大业。贾让万万没想到,他的书两千年以后得到知音。庄宫保说:“这个道理,我也明白。只是这夹堤里面尽是村庄,均属膏腴之地,岂不要破坏几万家的生产吗?”谋士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大局出发,就要有所牺牲。而且还不能事先通知,否则几万百姓知道要破堤,一定拼死反抗。”于是就出现了治理黄河的人为灾难。百姓不知道,以为水来了以后会退,没想到家园、村庄全部被淹,多少万人淹死。其中就有翠环的家人,那个地主的家。

在河边的客栈火棚边,两个妓女哭哭啼啼,对恩客诉苦,讲出了几年前发生的巨大的社会政治灾难。作家刘鹗自己参加过几年黄河治理,还出版了好几册黄河地图。也许他的专业知识没被采纳在治河大业中,结果辗转成了小说素材。被翠环身世和身后的悲剧所感动,黄人瑞和老残决定合资替翠环赎身。人瑞身为官员,不能出头(当时官员不能买妓女)。老残可以,但他不肯受用。钱愿意出,人不要。谈话问,客栈失火了,把老残跟翠环的行李都烧了,大家一片忙乱,几乎一夜没睡。也是在同一个晚上,人瑞又跟老残讲了另一个案件。

当地有一姓贾的财主,全家及仆人十三口全部被杀。上面来了一个官员,叫刚弼(谐音刚愎,影射清代大臣刚毅),也是个出了名的清官,如何判案?贾家十几口人被杀了以后,疑犯被抓,疑犯家里也有钱,管家赵立就去送钱。刚弼收下钱,立了字据,说这个就是证据,他们一定是犯罪,要凌迟。道理是:“如果不是你杀的,你为什么送钱给我?”严刑峻法,连县官都觉得太残酷了,可是无法阻止这位专断的刚弼。官府上下大家都看着这事不行,人瑞就找老残帮忙。你老残不是认识巡抚宫保吗?走走后门看。走后门做好事——官场问题还是要更大的官来解决。老残急忙写信给庄宫保,要求重审此案。宫保倒是真的赏识他,马上回信同意。小说里边有一段描写,很多评论都引用。老残一个人到衙门去,正好这个刚弼又要对贾魏氏(贾家的媳妇)下重刑,要她供出奸夫。你既然杀了家里十几个人,定有奸情。贾魏氏受不了逼供刑,已经承认杀人,但奸夫实在编不出来,眼看又是一轮严刑拷打,小命都可能不保。下面是一段原文:

老残听到这里,怒气上冲,也不管公堂重地,把站堂的差人用手分开,大叫一声:“站开!让我过去!”差人一闪。老残走到中间,只见一个差人一手提着贾魏氏头发,将头提起,两个差人正抓他手在上拶子。老残走上,将差人一扯,说道:

“住手!”便大摇大摆走上暖阁,见公案上坐着两人,下首是王子谨,上首心知就是这刚弼了。

这是《老残游记》,甚至是很多晚清小说最英雄主义的一个瞬间了。请设想,一个平民闯入衙门,一介书生在法庭上高喊“住手”,只手阻止了一个悲剧继续恶化——当然,老残之所以没有被刚弼和差人马上赶走或者抓起来,就是因为他怀里有一封上峰的回信。这种英雄主义的瞬间,在20世纪后半段的中国小说里反复出现。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结尾,饱受压力的男主角林震,满怀希望地敲开区委一把手周书记的门;在《人民的名义》中,正、反官员对峙的紧要关头,桌上的红机子就响起来了——北京来电。不同的是,刘鹗笔下的庄宫保,却是更复杂的人物,也是更严酷的政治现实。招贤纳士赏识老残这个知识分子的是宫保;重用了玉贤、刚弼等酷吏的也是宫保;听了史钧甫建议,治理黄河伤害无数百姓的,亦是宫保;之后又十分心痛,派船给灾民送馒头的还是宫保。

冲上衙门法庭的那一瞬间,老残不会看到或者说不想看到宫保后面,还有军机处、公公们和老佛爷。李伯元早已写出“官场”游戏规则的不同級别与相同结构。老残是侠,是冲动的堂吉诃德,他可不是沉思的哈姆雷特。目睹官场丑恶,李伯元是看透经济根源,无差别批判。吴研人是对怪现状见怪不怪。曾朴对书生入官场,既有期待也有失望(张佩伦文人误国,金雯青买了假地图)。但老残是真的生气,也有生气。文人、武士都是要有点傻有点冲动才能为侠。当然,《老残游记》的浪漫精神也附有两个现实主义注释:江湖郎中先赚到足够的钱,身上又有高官的信。现实中,刘鄂流放乌鲁木齐而死,小说里,老残却能够为翠环赎身。

几天以后,省里派来一个姓白的官员,他和县官、刚弼、人瑞一起吃饭时,老残被尊为上坐。白官员通过审问月饼里边不含砒霜的细节,排除了贾魏氏父女的罪责,当庭释放。刚弼很郁闷,原想指责老残,还派人搜集老残的黑材料(受贿、买妓女)。可是听说上峰很器重这个江湖医生,便也无话可说。规则是,眼睛必须往上看。

白官员只是判定贾魏氏冤枉,谁是罪人他交给老残来做福尔摩斯。“福尔摩斯”这个文化符号果真出现在《老残游记》里,和翠环、衙门、鸦片并置,提醒读者这已经是20世纪!小说里几个最重要的情节,都跟判案有关。白公排除了月饼下毒,问答非常具体实在、丝丝入扣,真像本格派侦探小说。之后老残受官方委托微服探访,近乎武侠小说情节。摇铃郎中巧遇刚被释放的魏老头,正好又有工人王二见证吴二浪子下毒。王二不肯作证,要二百两银子诱惑。法庭倒也并不顾忌利诱作供。最后结尾更充满侠客小说的浪漫:老残不仅找到真正的凶手(贾家女儿的情夫吴二),而且还上泰山玄珠洞,找到了青龙子,获得了解药“返魂香”。再将十三个棺材打开,烟熏几绕以后,众人复活,冤案平反,人命重生,这真是《老残游记》的光明尾巴。

眼前路,都是从过去的路生出来的

汉学家普实克说:“《老残游记》是古老的中国文明在其衰落之前的最后一首伟大赞歌。”“在20世纪初的所有作品当中,《老残游记》可能最接近于现代文学。”在我看来,现代文学也很少有作品超越《老残游记》的水平。和其他几部谴责小说一样,《老残游记》关注的焦点还是官场。但特点是:第一,更注意官场和民间的直接利害关系。玉贤的站笼、刚弼的断案,直接牵涉民众的人命。宫保治黄河更是损害了多少万人民的家园生命,“官民对立”,这个晚清谴责小说主题在《老残游记》中表现得十分尖锐。第二,民众里边也包括财主,刘鹗的官民关系跟后来的“阶级论”不同。第三,李伯元、吴趼人、曾朴都冷观或怒斥官场贪腐成风,《老残游记》却揭示了贪腐并不是官场的唯一危机。有些官员号称清官,或者也有才,他的官也不是捐来的,是考出来的。但如果专制,不听意见,无仁慈之心,如玉贤、刚弼,照样可以祸国殃民。

晚清是20世纪中国小说中描写官场政治最全面、最大胆的一个时期。这是一个很短的时期,后来再也没有了。这是因为晚清的政治极其腐败,同时也因为这种腐败政治又给租界报人作家留下一定创作空间。“五四”以后,作家就不再把“官场”作为解释、分析中国社会的核心或焦点了。“五四”以后作家更关心人(延安以后文学的关键词则是“人民”)。到底是官场决定社会,还是社会决定官场?是有这样的皇帝,才有这样的百姓?还是有这样的百姓,必然有这样的皇帝?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五四”小说把文学关注的焦点,从官场转到了国人。这是“五四”和晚清的一个关键区别。

《老残游记》除了混杂社会谴责与侠义公案,其实也还有青楼小说的痕迹。后半部铁英跟黄人瑞策划为贾魏氏的平反并议论治理黄河的灾难,两个妓女在旁边烧烟、倒茶伺候,最后在黄人瑞的安排下,老残就真的为翠环赎身,还娶她为姨太太。一个颇老套的大团圆情节,却开启了士大夫拯救落难女子的20世纪小说常见模式。老残还将翠环名字改成环翠,说是颠倒次序,丫头便成了小姐——知识分子自以为文化(符号命名权)可以改变弱势群体的命运。侠客与公堂的矛盾,具体表现在老残与官府既对抗又利用的关系。老残用以批判和纠正酷吏的文侠行为,实际处处依靠他被更高的官赏识这么一个基础。也就是说,他人在体制外,所以说是“侠”;心在体制中,是理想主义的“义”。

从形式上看,《老残游记》又是20世纪中国最早的抒情小说,小说叙事形式表面还是章回体,但主要人物就是情节主线,人物心情就是风景文字。老残在黄河边看雪景:“抬起头来,看那南面的山,一条雪白,映着月光分外好看。一层一层的山岭,却不大分辨得出,又有几片白云夹在里面,所以看不出是云是山。及至定神看去,方才看出那是云、那是山来。虽然云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也有亮光,山也有亮光,只因为月在云上,云在月下,所以云的亮光是从背面透过来的。那山却不然,山上的亮光是由月光照到山上,被那山上的雪反射过来,所以光是两样子的。然只就稍近的地方如此,那山往东去,越望越远,渐渐的天也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也是白的,就分辨不出甚么来了。”

这段文字和雪夜路人、闻虎啸,还有黑白妞唱大鼓一样,是现代中文的样本。1929年最早英译《老残游记》片断,就是翻译了黑妞、白妞说书的那一段,题为《歌女》(The Singing Girl)。鲁迅评《老残游记》强调两点,第一个就是“清官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这真是言人所未言。二是“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老残游记》是世界文学名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百年、五百年以后,也许《老残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其文学地位还会上升。只是不知道那个时候,他所描写的那些贪官清官怎么样了。

小说里有段话,老残去泰山玄珠洞寻找青龙子,中途在千佛山脚下问路。一个长者对他说:“我对你讲,眼前路,都是从过去的路生出来的;你走两步,回头看看,一定不会错了。”

猜你喜欢

清官官场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赞清官郑板桥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清官情结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官场动态
清官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