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在自然学科中的创新能力
2020-12-21张学士
张学士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在自然学科中的创新能力”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着力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助力课堂教学多维互动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地整合,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环境,从而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抓手。学校课题组全体教师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出能充分体现多维互动思想的情境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交流验证—总结深化。
1.创设情境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这特定的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可以是社会、文化、自然情境,也可以是虚拟实验情境,但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探究
此阶段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或联想,进而提出假设;二是搜集支持假设的资料,并适当进行归纳整理;三是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四是形成自己或小组的认识或结论。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工具和帮助。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等方面发扬协作精神,倡导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探究任务,实现资源共享。
3.交流验证
一是汇报个人或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小组或班级交流,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通过电子演示文稿、网页或实物投影等;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验证探究结果,辨析正误。
4.总结深化
一是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小结;二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应用多媒体网络,设计多样化交互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水平,选择练习内容和进度。
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效果明显
实施结果表明,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学习兴趣普遍增强,学习方式明显转变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虽说他们在课堂上也常常出现一些假想,但他们能为自己的假想做進一步探索,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2.丰富了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利用信息系统主动获取、分析、评价、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修养。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人才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3.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在实验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坚持以普及为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征,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小组、电脑打字小组、网上阅读小组等。学生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水平,并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等优秀品质。
学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了教育管理手段,成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现代教学管理体系,实现了教学管理系统化、科学化,学籍管理自动化,提高了办学效益。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学校一大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高,全面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