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仁愿与唐代三受降城的修筑

2020-12-21袁志鹏陈学勤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9期

袁志鹏 陈学勤

摘要:后突厥汗国复兴后,不断骚扰、掠夺唐的边境地区,面对后突厥汗国日益严重的威胁,唐廷慎择良将。张仁愿不负众望,在黄河以北、抗击突厥的前哨阵地,高效率地修筑了三座受降城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三座受降城的修筑,构筑了一道防御突厥南下的屏障,较好地保护了唐朝北部边疆的安全,受到时人和后人的高度赞扬。

关键词:张仁愿;三受降城;后突厥汗国;北部边疆

一、中宗时期唐廷对后突厥汗国的防御措施

后突厥汗国建立后,不断骚扰、掠夺唐朝的北方边地,其中尤以圣历元年(698)、长安二年(702)、神龙三年(706)这三次进攻规模最大,对唐朝的危害也最甚。圣历元年的南进,导致单于都护府被迫徙置于安北都护府所在的河西治所,[1]后突厥汗国不仅占有了单于都护府故地、掠夺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质财富,壮大了自身的军事实力,还使臣属于唐朝的东方诸蕃,纷纷叛唐归附后突厥汗国,“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长遂绝矣。”[2]靺鞨主大祚荣“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遣使通于突厥”。[3]长安二年(702)的南进,六胡州的粟特人大量外迁,纷纷投降后突厥汗国,六胡州不得不在“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4]中宗神龙二年(706)的鸣沙之战,唐军也损失惨重。

后突厥汗国的发展壮大及其对唐朝的武力掠夺使唐朝上下深感惶恐,北方的形势迫使唐朝君臣不能漠然视之。早在万岁通天元年九月(696),唐朝就下令山东(太行山以东,包括今山西、河南、山东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近境州置武骑团兵,圣历之役后,这一做法被推广到河南、河北,“每一百五十户,共出兵十五人,马一匹”。[5]除此之外,还有大臣提出了别的御敌方案:“于蔚州飞狐口累石墙,灌以鉄汁,一劳永逸,无北狄之忧”,“削橛于塞上数千里,钉以刺突厥马蹄,断贼北道”,“请差州兵,上下数千里推冰,庶存通镇”,“请与旧长城堑东至辽海,西至临洮,各阔十步,深三丈,并仰审利害”,[6]这些措施均因可行性受到质疑而被搁浅。

后突厥汗国对唐北方边地的掠夺,使新继位的唐中宗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鸣沙战役发生后,“中宗下制绝其请婚,仍购募能斩获默啜者封国王,授诸卫大将军,赏物二千段”,[7]鸣沙战役的次年,中宗又下令“以默啜寇边,制募猛士武艺超绝者,各令自举,内外群官各进破灭突厥之策”,[8]右補阙卢俌借此上疏曰:

汉高帝纳娄敬之议,与匈奴和亲,妻以宗女,赂以巨万,冒顿益骄,边寇不止。则远荒之地,凶悍之俗,难以德绥,可以威制,而降自三代,无闻上策。今匈奴不臣,扰我亭障,皇赫斯怒,将整元戎。臣闻方叔帅师,功歌周雅,去病耀武,勋勒燕山,则万里折衝,在于择将。春秋谋元帅,取其说礼乐、敦诗书。晋臣杜预射不穿札,而建平吴之熏,是知中权制谋,不在一夫之勇。其蕃将沙咜忠义等身虽骁悍,志无远图,此乃骑将之材,本不可当大任。且师出以律,将军死绥。秦克长平,赵括受戮,胡去马邑,王恢坐诛,则弃军有刑,古之常典。近者鸣沙之役,主将先逃,轻挫国威,须正邦宪。又其中军既败,阵乱矢穷,义勇之士,犹能死战,功合纪録,以劝戎行,赏罚既明,将士尽节,此擒敌之术也。

臣闻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长算,故陈汤统西域而郅支灭,常惠用乌孙而匈奴败。请购辩勇之士,班、傅之俦,旁结诸蕃,与图攻取,此又掎角之势也。臣闻昔置新秦以实塞下,宜因古法,募人徙边,选其胜兵,免其行役,次庐伍,明教令,则狃习戎事,究识夷险,其所虏获,因而赏之。近战则守家,远战则利货,趋赴锋镝,不劳训誓,朝赋杨柳,夕歌杕杜,十年之后,可以久安。

臣闻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则朔方之安危,边城之胜负,地方千里,制在一贤。其边州刺史不可不慎择,得其人而任之。蒐乘训兵,屯田积粟,谨设烽燧,精饰戈矛,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此又古之善经也。去岁亢阳,天下不稔,利在保境,不可穷兵。使内郡黔黎,各安其业,择其宰牧,轻其赋徭,事无过举,爵不以私。爱人之财,节其徭役;惜人之力,不广台榭。察地利天时以趋耕穫,命秋弥冬狩以教战阵。则数年之后,有勇知方,帑藏山积,金革犀利。然后整六军,绝大漠,雷击万里,风掃二庭,斩蹛林之酋,悬藁街之邸,使百蛮震怖,五兵载戢,则上合天时,下顺人事。理内以及外,绥近以来远,以惠中国,以静四方。臣少慕文儒,不习军旅,奇正之术,多媿前良,献替是司,轻陈瞽议[9]。

卢俌的上书,言真词切,从另一角度证实了突厥对唐的危害达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总览卢俌的上疏,其主要内容是强调以下几点:一、和亲不是上策,选拔精良将才抗击突厥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蕃将沙咜忠义只是骑将之材,不可独挡一面,担任方面军的总指挥,二、结好周边其他游牧民族,以夷制夷,三、募人实边,屯田训兵;设立烽燧,实行攻防并举的备边措施。而精选良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卢俌疏文前后都强调了这一点。唐中宗对卢俌的上疏,“览而善之”,景龙元年(707)五月戊戌,以右屯卫大将军张仁覃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

二、张仁愿介绍

张仁愿,据两唐书的记载,其为华州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市臨渭区),本名仁亶,以音类睿宗讳改焉,少有文武才干,武后时累迁殿中侍御史,曾担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御史大夫等职务。张仁愿为人刚直不阿、正直无私,不阿谀权贵。时有御史郭霸为讨好武则天,上表称则天是弥勒佛身,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州人王庆之等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皆请仁愿连名署表,被仁愿正色拒之。又有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书战图以奏,为获得武则天的赏赐,每阵必画承景躬当矢石、先锋御贼之状,企图欺骗朝廷,朝廷诏仁愿叙其麾下功,仁愿接受任务后,没有被孙城景的表面现象蒙蔽,而是先仔细训问承景破敌的详细情况,承景实没有亲临战场,所问皆穷。仁愿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承景被贬为崇仁令,朝廷以仁愿代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张仁愿作战勇敢、智勇双全。武则天末年,默啜趁发兵河朔,攻克赵、定二州,掠取男女人口八、九万,皆坑杀之。拥众回至幽州,所过之处人畜、财产劫掠一空。武后发军四十余万不能敌,诸将皆顾望而不敢战。时张仁愿为幽州都督,任夭兵东道总管,见状,独率幽州军截击之,默啜引兵北走,仁愿身先士卒,冒锋刃,流矢中其手而不退。及后突厥军远遁,方收兵。武后闻讯,专门遣使者慰问,并赐医药,迁升为并州都督长史。[10]神龙三年,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中宗以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营,破之。如此等等,皆是仁愿勇武胆识之表现。

仁愿接替沙咜忠义、担任朔方道大总管一职正是唐廷慎择良将的结果,而张仁愿也不负众望,上任即始,就给了突厥人致命一击。针对后突厥的嚣张跋扈,张仁愿也針锋相对,实施了一系列反攻的措施,三受降城的修筑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

三、三受降城的修筑经过

关于三受降城的修筑过程,传世文献如新旧《唐书》《资治通鉴》《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唐会要》等都有相关记载,今以《资治通鉴》卷209中宗景龙二年(708)条的记载为准,将三受降城的修筑经过叙述如下:

景龙二年三月,丙辰,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于河上。

初,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境,河北有拂云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祈祷,牧马料兵而后渡河。时默啜悉众西击突骑施,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以来皆北阻大河,今筑城寇境,恐劳人费功,终为虏有。”仁愿固请不已,上竟从之。

仁愿表留岁满镇兵以助其功,咸阳兵二百余人逃归,仁愿悉擒之,斩于城下,军中股憟,六旬而成。以拂云祠为中城,距东西两城各四百余里,皆据津要,(宋白曰:东受降城本汉云中郡地,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西受降城盖汉临河县旧理处。)拓地三百余里。

张仁愿还在三受降城附近修筑了烽候等相关配套设施,以更好地发挥三城的防边御敌之作用。上引《资治通鉴》云:

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以左玉钤卫将军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锋逰奕使,戍诺真水为逻卫。(逰奕使,领逰兵以巡奕者也。中受降城西二百里至大同川,北行二百四十余里至步越多山,又东北三百余里至帝割达城,又东北至诺真水。杜佑曰:逰奕,於军中选骁勇谙山川、泉井者充,日夕逻候於亭障之外,捉生问事;其副使、子将,并久军行人,取善骑射人。)自是突厥不敢渡山畋牧,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

张仁愿所修的三城,不建壅门、栅栏等防守之设施,其目的就是激励官兵奋勇杀敌,防止官兵产生退惰之心,充分体现了张仁愿的积极进取之心。上引《资治通鉴》云:

仁愿建三城,不置壅门及备守之具。(壅门,即古之悬门也。或曰:门外筑垣以遮壅城门,今之甕城是也。壅城之外,又有八卦墙、万人敌,皆以遮壅城门。范祖禹曰: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不置甕门、曲敌、战格。)或问之,仁愿曰:“兵贵进取,不利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首望城者,犹应斩之,安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也!”其后常元楷为朔方军总管,始筑壅门。人是以重仁愿而轻元楷。

四、时人和后人对张仁愿所筑三受降城的评价

张仁愿及其所修筑的三受降城,作为边防军的驻所,其直接后果就是较好地抵御了突厥对唐边境的骚扰。三受降城作为边防重镇,连同周围的其他防御设施共同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网,有效地遏制了突厥、回鹘等北方游牧民族兴兵南下对唐朝的掠夺,进而导致其财富和奴隶来源的主要渠道断绝,突厥部众的收入减少,其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发生动摇,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当然,三受降城也有许多非军事职能,如充当同北方非汉人群体交往互市的窗口、边防预警的功能、保护商旅往来,唐朝在三受降城附近积极屯田、发展地方经济等。

三受降城的修筑,受到时人和后人的高度评价。三受降城修筑后不久,唐中宗就升其为宰相,“(景龙二年七月)癸巳,以左屯卫大将军、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同中书门下三品。”“(景龙三年八月)乙未,亲送朔方军总管韩国公张仁亶于通化门外,上制序赋诗。”[11]群臣多有和者。

张仁愿死后,人们在受降城及其附近为其立祠纪念,“仁愿为将,号令严,将吏信伏,按边抚师,赏罚必直功罪。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焉。宰相文武兼备者,当时称李靖、郭元振、唐休璟、仁愿云。在朔方,奏用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尉寇泚、鄠尉王易从、始平主簿刘体微分总军事,太子文学柳彦昭为管记,义乌尉晁良贞为随机,皆著称,后至大官,世名仁愿知人。”12]吕温称“三受降城者,皇唐之胜势也”。李华更是大加赞美三受降城“据河山玩其动静,纳行旅归之袵席,凭墉而望,匹马单兵不匿形影。虏由是械手足而刳腹心,朝廷无草窃之虞,天下减征役之半矣”。[13《]大清一统志》卷109《大同府·祠庙》张仁愿祠条注文曰:“在怀仁县,治内亦曰张总管祠,即筑受降城者,……(受降城)皆不在郡境,盖三城即筑,云州人亦食其福,遂尸而祝之。”

另外,时人和后人在诗词中对张仁愿修筑的三受降城也多有赞扬。如杜甫《诸将》诗云:“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白居易《城盐州》的下半部分云:“吾闻高宗中宗世,北虏猖狂最难制。韩公创筑受降城,三城鼎峙屯汉兵。东西亘绝数千里,耳冷不闻胡马声。”李益《拂云堆》云:“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单于每近沙场猎,南望阴山哭始回。”顾炎武在《古北口》一诗中赞曰:“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等等,均是对张仁愿筑三受降城的认可和评价。

作者简介:袁志鹏(1979-),男,汉族,安徽利辛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