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德化格梓山原始瓷遗址

2020-12-21张红兴

大众考古 2020年2期
关键词:器形窑炉遗迹

张红兴

格梓山位于福建德化县三班镇与永春县介福乡交界处德化一侧,即辽田尖山东侧坡地,西距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直线距离约76米(辽田尖山在当地俗称格梓山,但有部分区域不属于同一县辖,为区分两处遗址故使用不同的命名),东南与苦寨坑原始瓷窑址隔山谷相望,海拔685米。遗址所在区域山体坡度较大,地表长满一人高的杂草。遗物分布范围较广,面积约9000平方米。

2019年3月,泉州市考古队与德化县文管办联合组队,对格梓山原始瓷遗址展开考古勘探。此次考古勘探是在2018年5月德化原始瓷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采用传统的洛阳铲打孔取样勘探与挖掘探沟相结合的方法,前者勘探面积3565平方米,后者挖掘面积90平方米。野外工作历时90天,取得丰硕的成果,发现两条斜坡式龙窑遗迹以及多个柱洞、灰坑遗迹,并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器物标本。

地层

整个遗址地层共分为四层,以TG2北壁为例,第①层为表土,全方分布,厚0.55米。土色灰黑、红黄相间,土质疏松。表面长满草根、树根,内包含物主要为原始瓷片、陶片、红烧土块、炭粒、小石块等。该层为耕种扰乱层。Y1开口即在该层之下。

第②层,黄灰土层,全方分布,厚0.21米,深0.76米。黄灰色,土质细密,紧实较硬。该层中包含物较多,主要是原始瓷片、陶片、石器等。该层为早期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该层下有多个柱洞与灰坑、Y2遗迹。

第③层,灰褐土层,仅分布在少数几个探沟内,厚0.47米,深1.23米。灰褐色,局部呈灰黑色,土质较软,较粘,包含物较多,主要是原始瓷器标本、陶器标本、石器、玉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炭粒和红烧土块等,比较完整比较好的标本大多出自该层。该层下有多个柱洞与灰坑遗迹。该层可能是二次堆积。

第④层,黄土层,局部呈黄褐色,并未分布于整个遗址区,厚0.12米,深1.35米。土质细密,紧实,比较纯净,仅在表面有一些陶瓷标本,该层内很少有陶瓷标本等。该层为早期人类活动形成的文化堆积层。

遗迹

两条斜坡式龙窑,按先后顺序分别编号Y1和Y2。

Y1位于辽田尖山夏商原始瓷窑址西北方向坡地上,与之相距仅5米;北距Y2约15米。窑头方向120°,海拔695米。现揭露的部分为窑室位置,平面呈长方形,现长1.25米,内宽0.97—1.25米。南、北两侧窑墙保存较高,最高处超过起券位置,其中南窑墙残长1.25米,厚0.02—0.07米;北窑墙残长1.2米,厚0.02—0.05米。由于仅对窑室两侧窑墙局部进行平面揭露,故窑尾、窑头及窑床等情况不详。

Y2位于Y1北侧约15米,东南侧约100米处隔山谷与苦寨坑夏商窑址相望。Y2分布在格梓山的半坡上,窑头方向100°,海拔693米。该窑炉西窑墙利用天然基岩,东窑墙则打破生土。窑尾上端两拐角处几近直角,窑尾部分疑似有出烟孔,呈长方形,内长1.32米,内宽0.85米。窑室东窑墙保存较高,在窑墙起券以上;窑室平面呈长方形。在窑室内堆积中有较多的窑顶、窑墙坍塌的红烧土块。窑室内宽1.32米,西窑墙厚0.05米,东窑墙厚0.02米。由于仅对窑炉做局部平面勘探,故窑头、窑墙、窑床等具体情况不详。

柱洞共31个,分布于TG1、TG2、TG4、TG6、TG8、TG10、TG11、TG12,其中TG1、TG4、TG11三个探沟分布相对集中。柱洞以圆形居多,也有少量椭圆形,口径一般0.16—0.5米,深0.12—0.56米。柱洞内部形状直壁较多,斜弧腹较少,有圜底、平底、尖底。柱洞内填土有的比较纯净,多数夹杂着一些陶片、原始瓷片、黑色炭粒、烧土块、小石块等。

灰坑共6个,分布于TG4、TG6、TG7、TG8、TG11。灰坑平面为圆形、椭圆形。口径一般0.36—1.75米,深0.2—0.72米。坑内为直壁、斜壁,平底和圜底。坑内填土大多包含物较多,个别的填土包含物少,包含物主要有陶片、原始瓷片、小石块、黑色炭粒、草木灰等。

遗物

标本种类较少,主要为原始瓷片、陶片、石器、少量的玉制品。其中原始瓷标本器形有碗、杯、豆、尊、环、钵、罐、纺轮、刀形器、瓷塑、垫饼等;陶器标本器形有罐、豆、盘、尊、管状器、珠、网坠、杵、纺轮等;石器主要有锛、刀、球、环、簇、尖状器及器物残件等;玉制品为环。

遗物中的陶器为夹砂陶和泥质陶。夹砂陶有灰黑陶、红陶,标本为腹部残片,器形不详,素面。泥质陶主要为硬陶,硬陶又分着衣和不着衣两种。前者有褚衣、黑衣;器形不詳,标本为器物腹部残片;胎质较密、坚硬;纹饰有条纹、网格纹。后者器形有豆、盘、罐、尊等,大多为残片,难以辨识器形;胎为黄或黄白色,胎质大多疏松;纹饰较多,有锥刺、网格、条纹、弦纹、锯齿条纹、泥饼、圈点纹等。

原始瓷胎质细密,有的坚硬,有的疏松;釉为青黄、青绿、青白色,釉面保存较差,大多分布不匀;纹饰较丰富,有锥刺、网格、方格、条纹、菱格、弦纹、锯齿条纹、凸棱、凸弦、泥饼、圈点、水波、镂孔纹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纹饰组合。装饰手法有锥刺、戳印、刻划、堆贴、镂孔等。胎体制作方式为手制轮修。

小结

年代

从遗址出土陶片和原始瓷片的器形、胎质、釉色、装饰手法、纹饰等方面看,它们与周边苦寨坑、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出土物相似度极高;再从新发现的窑炉遗迹看,它们与苦寨坑、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的窑炉遗迹几乎一样,再加上它们之间相距不远,推测格梓山原始瓷遗址年代与它们年代相当,为夏商时期。

我们把遗址勘探区地层及柱洞、灰坑、窑室内的炭样样本送到贝塔放射性碳测年实验室,采用加速器质谱14C测年法进行了分析检测,绝对年代结果如下:

地层中20 Dehuagezishan-TG1-(2)、29 Dehuagezishan-TG2-(3)和31 DehuagezishanTG2-(4)三个样本年代分别为:3271—3140 cal BP、3494—3374 cal BP、3731—3592 cal BP,即商代晚期、商代中期和商代早期—夏代晚期。

第③層下柱洞13 Dehuagezishan-TG1-D1和30 Dehuagezishan-TG2-D2样本的年代范围分别为3446—3326 cal BP、3446—3326 cal BP,即商代早中期,与地层的年代相符。

第③层下灰坑10 Dehuagezishan-TG4-H1和25 Dehuagezishan-TG11-H5样本年代范围分别为3450—3339 cal BP、3446—3326 cal BP,即商代早中期,与地层的年代相符,且与上述柱洞为同一时期。

窑炉中19 Dehuagezishan-Y2样本年代范围为3446—3326 cal BP ,即商代早中期。该窑炉年代与TG1-D1、TG2-D2、TG4-H1、TG11-H5时间相当,应为同一时期的遗迹。

遗址性质

本次的考古勘探中既发现有窑炉遗迹,又发现有较多的柱洞、灰坑遗迹,所以该遗址既是陶器、原始瓷器的生产区,又是围绕生产区而建造的居住生活区。

本次对格梓山原始瓷遗址进行的考古勘探获得的新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遗址中出土了一批包括陶器、原始瓷以及石器、玉器在内的标本,这是泉州地区以往同时期原始瓷遗址中所不见的,还有部分保存较完整或可以复原的标本。其次,本次考古勘探在遗址中既发现带有生产性质的窑炉遗迹,又发现带有生活性质的建筑遗迹,特别是生活区的发现,是以往苦寨坑、坑刀山、辽田尖山原始瓷遗址中所不见的,这无疑是一个新突破。最后,首次建立起本地区地层年代序列和器物年代序列。考古勘探注意按照遗址范围内多个探沟地层收集炭样标本,然后送到权威测试机构进行测年,做到对单个探沟地层纵向年代以及对整个遗址探沟同一地层横向年代的把握,对今后周边地区的考古发掘地层年代的判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另外,遗址地层的年代确定了,实际上也就确定了该层出土的器物年代,建立了该地区的原始瓷器物年代序列,对于今后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器物年代的确认起到一定的参照作用。

(作者为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部主任、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器形窑炉遗迹
沙海遗迹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行业首条“负离子生态石”宽体窑在恩平点火
浅论北宋汝窑瓷器的风格特征与审美价值
超新星遗迹Simeis 147
科达承建561 m最长抛釉砖窑炉顺利投产
关于窑炉节能的答疑
文物保护与旅游业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