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管变更视角的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2020-12-21王嘉发
王嘉发
摘 要:学术界基于高管变更视角研究盈余管理的文献大多侧重CEO视角。本文首先梳理了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相关文献,其次,单列整理CFO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的文献,最后,对CFO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做展望。
关键词:高管变更;盈余管理;CFO
盈余管理研究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十年来成为我国理论界研究热点问题之一,而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为其中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梳理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有关文献,特别关注CFO变更与盈余管理,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
我国早期有关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极少,原因有三:其一,高管变更信息披露少且不规范;其二,高管变更数据难以获取;其三,高管变更原因相对单一。随着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事件越来越多,信息披露越发详细,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发表。
而在国外,相关制度较完善,针对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处于成熟阶段,研究成果包括有效契约观、信息传递观和机会主义观(朱红军,2004)。有效契约观认为高管通过盈余管理保位有助于减少企业重新签订高管人员任免的契约成本。信息传递理论则认为高管的变更对企业当期业绩的影响是暂时的,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市场传递企业未来良好前景。机会主义观则认为,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高管变更时继任高管可能存在投机心理,利用盈余管理操纵经营业绩。
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盈余管理动机。首先,对于即将离任的高管而言,为了提高离任后的薪酬水平,高管在任期最后一年存在明显调增会计盈余的行为(Dechow & Sloan,1995),盈余管理方式倾向真实盈余管理(李增福、曾晓清,2014;路军伟、刘瑶瑶、杨凡,2017),尤其是异常销售操控(金莲花、王梓冲,2018)。其次,为在代理权竞争中获得胜利,高管存在调增会计盈余的激励(DeAngelo,1988)。最后,出于“保位”目的,高管也会利用利润平滑来协调公司当前业绩和未来业绩的关系(DeFond & Park,1997)。
其二,盈余管理程度。高管变更前两年不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黄文伴,2011);变更当年存在显著的负向应计盈余管理(暴金玲,2007),若董事长同时变更情况下,负向盈余管理程度更甚,此现象延续到变更后两年,且盈余管理方式新增了盈余管理结果相对隐秘的真实盈余管理(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2013)。
其三,盈余管理影响因素中的CFO特质。当继任高管为内部晋升,其将通过应计盈余管理调低当年利润,若前任高管为非正常离任,盈余管理程度更显著(李增福、曾晓清,2014)。当继任高管为外部招聘,与以前年度决策无关,变更当年的负向盈余管理程度较之内部晋升的负向盈余管理程度更甚(杜兴强、周泽将,2010;关健、段澄梦,2017),相对增加变更后年度的会计盈余(Strong & Meyer,1987)。
二、CFO变更与盈余管理
基于高管变更视角的盈余管理研究,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偏向CEO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王进朝、陈丽、林宇,2010)。但从专业角度观察, 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财务总监或首席财务官)主导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和会计工作,是CEO的战略合作伙伴(杜胜利,2004),上市公司的CFO一旦发生变更,很可能引起CEO对盈余管理决策的变更;其次,CFO变更对对外盈余信息的公布及股价波动都存在影响,不仅需要发布变更公告,而且在当年年报需要予以说明(赵莹、夏光宇,2014)。因此,研究盈余管理,CFO是一个绕不过的重要因素,CFO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也值得深入探讨。
有关CFO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动机和盈余管理程度等方面。CFO变更前一年,出于提高离职后薪酬,或是“保位”目的,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正向应计盈余管理(Geiger & North,2006),即将发生CFO变更的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要比未发生CFO变更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何嘉玲,2013);而继任的CFO为体现其比离任CFO更能胜任CFO这一职位,变更当年倾向于负向盈余管理调低当年会计盈余,随后年度正向盈余管理调增会计盈余(苏文兵、施建军、杨惠,2010),但这一结果在实证上可能不显著(何嘉玲,2013)。
值得关注的是,国外有关CFO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的直接文献少之又少,国内更甚。笔者认为原因如下:其一,我国上市公司对CFO认知错位。CFO为西方舶来品,定位于战略决策者,其职能包括资金管理、信息管理、投资管理和管理控制(杜胜利,2004),为CEO提供战略决策支持。而我国的总会计师或财务负责人职能基本仅限于资金管理,“账房先生”的角色,更多的是战略决策参与者而非决策者。即,应计盈余管理的主体为CEO而非CFO(英艳华、 孙瑞娟,2009;刘蔚、英艳华,2009)。其二,我国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盈余管理大多转向真实盈余管理(沈烈、张西萍,2007;林永坚、王志强、林朝南,2013)。真实盈余管理包括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最终决策者为CEO而非CFO。CFO能否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取决于CEO是否同意。据此推测,CFO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文献少就显得理所当然了。改变此现状的契机在于我國CFO职能的转变。
三、研究述评与展望
基于高管变更视角的盈余管理研究大多集中CEO视角,其研究方向有三,分别为盈余管理动机、盈余管理程度和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基于CFO视角的研究甚少,分别为盈余管理动机和盈余管理程度,基本延续了CEO的研究路径。
基于CFO视角的盈余管理研究虽少,但有关CFO特质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近几年来逐渐增加。基于任命关系的CFO和CEO合谋对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叶德珠、吴梦真、杨冰,2019),任职时间相似性增加了正向盈余管理程度(叶剑明,2014)。李晓玲、胡欢、程雁蓉(2015)认为女性CFO的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低于男性CFO的上市公司;而刘笑霞、李明辉(2018)则认为女性比男性的盈余管理动机更强,而且出于谨慎心理,更多偏向选择隐蔽性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同时,刘笑霞、李明辉(2018)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行事风格越趋于稳健,因而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学历和专业化程度越高,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李澍、李明、靳清(2019)则从兼任视角出发,认为CFO兼任董事的非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更高。
综上所述,未来CFO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方向如下:其一,可从CFO特质入手,即离任或继任的CFO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化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如何,包括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和盈余管理程度;其二,继任CFO来源,内部选拔与外部招聘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别;其三,CFO作为CEO的战略伙伴,若CEO和CFO同时变更,或CEO兼任CFO,是否增强盈余管理力度;其四,可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会计准则日趋完善,又或是外部审计的存在,CFO在变更时是如何抉择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 朱红军.高级管理人员更换与经营业绩[J].经济科学,2004(4).
[2] Dechow P M, Sloan R G. Executive incentives and the horizon problem: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14).
[3] 李增福,曾晓清.高管离职、继任与企业的盈余操纵——基于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J].经济科学,2014(3).
[4] 路军伟,刘瑶瑶,杨凡.高管同期离任与盈余管理合谋——以真实盈余管理为例[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12).
[5] 金莲花,王梓冲. CEO可预期变更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8(19).
[6] DeAngelo H.. Managerial Competition, Information Cos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Use of Accounting Performance Measure in Proxy Contes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8(10).
[7] DeFond M. L. and Chul W. Park. Smoothing Income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arn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7(23).
[8] 黄文伴.管理者薪酬契约、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9] 暴金玲.上市公司高管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探析——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J]. 财会研究,2007(7).
[10] 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
[11] 杜兴强,周泽将.高管变更、继任来源与盈余管理[J].当代经济科学,2010(1).
[12] 关健,段澄梦.CEO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PSM和DID方法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7(1).
[13] Strong, J. and Meyer. Asset writedowns: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Security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1987(42).
[14] 王進朝,陈丽,林宇.上市公司业绩变化与CFO继任特征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15] 杜胜利.CFO职能及其演变——关于CFO职能的中外调查对比研究[J].财政研究,2004(11).
[16] 赵莹,夏光宇. 浅析CFO变更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网友世界,2014(11).
[17] Geiger, M. A. and D. S. North. Does Hiring a New CFO Change Things: An Investigation of Changes in Discretionary Accruals.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6(4).
[18] 何嘉玲, CFO变更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商情,2013(7).
[19] 苏文兵,施建军,杨惠. CFO变更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
[20] 英艳华,孙瑞娟.盈余管理动因的契约理论分析[J].西部财会,2009(3).
[21] 刘蔚,英艳华.盈余管理动因的契约理论分析[J].会计师,2009(3).
[22] 沈烈,张西萍.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2).
[23] 林永坚,王志强,林朝南.基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
[24] 叶德珠,吴梦真,杨冰.CEO、CFO合谋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基于任职时间的考虑[J]. 武汉金融,2019(5).
[25] 叶剑明.CEO、CFO背景特征相似性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J]. 财会通讯,2014(27).
[26] 李晓玲,胡欢,程雁蓉.CFO特征影响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科学决策,2015(5).
[27] 刘笑霞,李明辉.女性CFO真的更少进行盈余管理吗?[J]. 管理工程学报,2018(4).
[28] 李澍,李明,靳清. CFO兼任董事与公司盈余质量[J]. 财会月刊,2019(20).
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项目编号:2018年WQNCX297),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