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元古界大塘坡组菱锰矿矿床赋矿层序及锰质来源探讨

2020-12-21何桁何明华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9期

何桁 何明华

摘 要:黔湘渝鄂毗邻地区新元古界大塘坡组菱锰矿矿床属于典型的海洋化学-生物化学沉积型菱锰矿床。大塘坡式菱锰矿属于一种海洋自生碳酸盐岩,在横向上常与含锰白云岩、白云岩、灰岩呈过渡关系,其结构构造又类似于灰岩、白云岩。作者认为,要形成区域上那么多的大中型菱锰矿床,必须要在成锰期之前漫长的地壳演化中,由岩浆-火山作用、海底喷流、古大陆风化剥蚀和搬运、海底热水喷流、古天然气渗漏等多种地质作用或事件,源源不断地为海洋盆地水介质提供大量的锰质,通过长期的各种地质作用和海解作用,使海洋盆地水介质中积累储存了丰富的Mn2+离子。在成锰期,其沉积盆地位于一个较宽阔的温暖、阳光充足、清澈的局限至半局限海岸—浅海陆架区,海流频繁。菱锰矿形成时的Ph值在7~8,Eh值在-0.3EV左右。在此缺氧还原、碱性的水介质条件下,海水中的Mn2+离子易与HCO3-离子结合生成MnCO3析出沉淀。适宜的聚锰环境长期稳定、反复存在也是形成该区域内一些菱锰矿床中的多层富厚矿体的时间因素之一。

关键词:大塘坡式锰矿;赋矿层序;海平面变化;锰质来源;矿床成因类型

黔东北及其毗邻的湘渝鄂地区新元古代大塘坡组菱锰矿床的成矿机理、成因类型、锰质的主要来源等问题,众说纷纭,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定论。本文作者在系统收集以前的普查勘探、區域地质调查、科学研究等资料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在该区域多年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并参考了国内外地球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再次对该区域大塘坡式菱锰矿床的成矿条件、成矿机理、成因类型及锰质的主要来源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1区域地质背景

黔湘渝鄂毗邻地区地处华南板块之扬子地块东南被动大陆边缘 。通过对新元古代华南地区沉积盆地的详细地层研究,王剑等2003年提出:在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过程中,华南地区形成了新元古代(830~600Ma)裂谷盆地,也即是后来大塘坡时期的走向呈北东东向的半地堑、地堑式聚锰盆地,为锰矿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古地形条件及成矿物质来源。从820Ma开始的华南岩浆活动与超级地幔柱活动有关,其影响范围可能波及澳大利亚在内的整个Rodinia超大陆。新元古代也是华南地壳生长的重要时期,期间有大量幔源岩浆形成并成为华南板块结晶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5]。

2   赋矿地层层序及其沉积环境演化

2.1  赋矿地层层序

以松桃县乌罗镇杨立掌锰矿区为例,其赋矿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依次为:

上覆地层:南沱组含砾泥岩。与下伏大塘坡组之间的接触界面在该矿区为一个整合面,但在横向上的一些隆起带则变为平行不整合面。

大塘坡组第三段

[17]灰、深灰色粉砂质粘土岩,顶部具卷曲层理,普遍见滑移—滑塌构造。厚:38.50m.

[16]灰、深灰色粉砂质粘土岩夹泥岩。含疑源类微体古生物化石。厚:95.38m.

大塘坡组第二段

[15]深灰至黑灰色含炭质粉砂质页岩,显清晰而密集的水平纹层。厚:42.12m.

大塘坡组第一段

[14]黑色含炭质粉砂质页岩,含星点状黄铁矿晶粒。厚:6.77m.

[13]黑色炭质页岩,上部富含黄铁矿晶粒。厚:23.40m.

[12]黑色条带状菱锰矿,间夹含粉砂质炭泥质细条纹,并有少量黄铁矿偏集分布。厚:0.39m.

[11]黑灰色薄层块状炭质菱锰矿。厚:0.48m.

[10]黑色含炭质粉砂质页岩。厚:0.11m.

[9]灰色含粉砂凝灰质粘土岩,具有机质条带。该层为远离火山喷发口的火山凝灰降落沉积层,或者称其为火山事件沉积层。厚:0.03m.

[8]黑灰色薄层块状炭质菱锰矿,间夹条带状炭质菱锰矿及黑灰色含粉砂质炭质页岩。厚:3.11m.

[7]黑灰色厚层块状菱锰矿(具凝块状结构、砂屑结构,见球状蓝藻类生物)。厚:0.56m.

[6]黑灰色条带状菱锰矿,间夹炭质页岩或含粉砂炭泥质条纹。厚:0.69m.

[5]黑灰色薄层块状炭质菱锰矿(具凝块状结构、砂屑结构,该层下部见一小层间滑动构造,岩石破碎。其顶部见一小褶曲构造,岩石层理被扭动而弯曲)。该层中见到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推测为一种系地震或者同沉积断裂强烈活动所产生的同沉积软变形构造。厚:0.74m.

[4]灰黑色含粉砂炭质页岩,显水平条纹构造。厚:0.51m.

[3]深灰色块状含锰砾质粉砂岩,砾石稀疏、细小。该层推测为由生长断层活动或地震触发的水下重力流事件沉积层,并沿断崖面构成线状物源。厚:0.80m.

[2]黑灰色薄层块状菱锰矿。厚:0.12m.

[1]黑色炭质页岩。厚:0.34m.

- - - 假 整 合 - - -

下伏地层:铁丝坳组深灰色块状含砾粘土岩,间夹具水平条纹的粉砂质粘土岩[4,1]。

2.2  沉积环境演化

新元古代南华纪Sturtian雪球地球事件结束之后,到了大塘坡间冰期,由于冰雪融化,导致了全球性海平面迅速大幅度上升、海水很快越过广阔的大陆架,淹没了黔东北及其毗邻的广大地区,而使该区域成为多障壁的受限清水陆表海盆地环境。

大塘坡早期,在海平面出现大幅度快速上升之后,又多次重复出现过小幅度下降和小幅度上升的海平面波动,这种升降相持的、长期的高海平面环境,正为形成该区域大塘坡组一段下部的多层富厚菱锰矿层创造了极佳的沉积环境和充足的沉积成矿时间。

大塘坡中期,海平面处于升降相持阶段,沉积了一套由加积型基本层序构成的垂向序列,一般属原地型悬浮沉积。

大塘坡晚期,海平面处于缓慢的脉动式下降阶段,由于被动大陆边缘发生的裂谷作用,地壳出现周期性小幅度沉降,陆源细粒碎屑物的供应速率也有所增加。沉积了一套由进积型基本层序构成的垂向序列,以悬浮沉积为主,兼并偶发性重力流沉积为特点,重力流沉积类型一般为砂质浊流、泥流等,颗粒细小。

之后,到了Marinoan雪球地球时期,开始了遍布全球的杂砾岩段沉积,该杂砾岩段在扬子地块称之为南沱组,可进行全球或者洲际间的对比研究。这两个冰期和一个间冰期沉积序列,刘鸿允等地质学家称之为“三段式结构”。

3  矿体(层)特征

该地区大塘坡组菱锰矿矿床属典型的海洋盆地化学—生物化学沉积型菱锰矿矿床。菱锰矿体(层)皆产出于大塘坡组第一段黑色炭质页岩下部,具有固定的产出层位,矿体围岩为炭质页岩或含锰炭质页岩。矿体形态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一些矿区主要呈透镜状产出,譬如:大塘坡锰矿区的菱锰矿就主要呈透镜状产出,也就是经常所称的“锰枕或锰枕群”。矿体(层)厚度一般在1~6m左右,一些超大型矿床(譬如:松桃道坨锰矿)的菱锰矿层最大厚度达12m.矿体(层)中常间夹炭质页岩或者含锰炭质页岩。矿体分布长度在1000~6000m左右,矿体分布宽度在500~3000m左右,矿体走向与沉积盆地走向在平面上一致,皆呈北东东向。矿石中Mn含量一般在11%~22%左右,单件矿石样品中的Mn含量高达26%~29%。在该区域,该类型菱锰矿床,其矿体(层)的品位在横向上皆比较稳定。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矿体(层)的厚度有逐渐从厚变薄的规律性。

矿石结构多为泥晶结构、砂屑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纹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在松桃县道坨矿区的深鉆岩(矿)芯中还新发现了气泡状构造 ,局部地方见滑动卷曲状构造、碎裂状构造、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菱锰矿颜色主要为钢灰色、黑色。

矿石矿物成份主要有菱锰矿、炭质有机质,次要矿物成份有伊利石、黄铁矿、磷灰石,微量胶磷矿等。

根据薄片显示,泥晶菱锰矿与炭质共生,泥晶菱锰矿聚集成微球粒形态成群出现,密集堆积。在电子显微镜下,可清晰地看出蓝藻类化石[2]。

矿石的化学成份主要有MnCO3、SiO2、Al2O3这三种,这三种基本化学成几乎占去了矿石化学成份总量的90%以上。其次是Ca0、Fe0、MgO、K、Na、S、P和有机碳。其中SiO2、Al2O3是粘土矿物和石英粉砂的主要化学成份。矿石的具体化学成份含量为MnCO3(40%~80%)、SiO2(12%~31%)、Al2O3(4%~9%)、Ca0(3%~8%)、MgO(0.5%~1.8%)、Fe0(1%~4%)、K(0.3%~1%)、Na(0.1%~0.4%)、S(0.8%~8%)、P(0.15%~0.47%)、 C有机碳(1.08%~2.32%)。

4  矿床成因与成矿条件分析

4.1  锰质的主要来源

如果仅仅依靠成锰期由各种地质作用提供的锰质,那么则远远不足以形成区域上这么多的大中型锰矿床。因此,作者认为,要形成区域上那么多的大中型菱锰矿床,必须要在成锰期之前漫长的地壳演化中,由岩浆-火山作用、来自地壳深部的海底喷流、古大陆风化剥蚀和搬运,以及来自地壳浅部的海底热水喷流、古天然气渗漏等多种地质作用或事件,源源不断地为海洋盆地水介质提供大量的锰质,通过长期的各种地质作用和海解作用,使海洋盆地水介质中积累储存了丰富的Mn2+离子。

南华纪早期,富含锰离子的巨大古海洋水体,一旦遇到有适宜的古地理、古气候、半地堑或地堑式裂谷盆地及海平面迅速大幅度上升、菌藻类浮游微生物的大量繁盛和适当的物理、化学条件,Mn2+就会与HCO3-离子相结合,以MnCO3质点的形式稳定淀出并大量聚集成矿[3,4,6]。 适宜的聚锰环境长期稳定、反复存在也是形成该区域内一些菱锰矿床中的多层富厚矿体的时间因素之一。

4.2  菱锰矿床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

在成锰期,松桃地区的古纬度处于北纬19°~20°之间[8],其沉积盆地位于一个较宽阔的温暖、阳光充足、清澈的局限至半局限海岸—浅海陆架区,发育北东东走向的半地堑、地堑盆地和具障壁性质的隆起带,海流频繁,水介质微环境的温度和压力变化范围适合各种浮游生物的生存,是生物繁殖和碳酸盐沉淀的理想场所[3]。

对菱锰矿石的Eh值和Ph值测定可知[7],菱锰矿形成时的Ph值在7~8,Eh值在-0.3EV左右。在此缺氧还原、碱性的水介质条件下,海水中的Mn2+离子易与HCO3-离子结合生成MnCO3析出沉淀。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Mn2++( HCO3-) 2  MnCO3↓+CO2↑+H2O

菌藻类生命活动需要吸收CO2气体,致使反应向右进行,从而促进了碳酸锰质点的稳定析出,并大量沉淀。

4.3 菱锰矿床与沉积盆地、古构造之间的关系

“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没有盆地就没有锰矿”,这已经成为石油或者大塘坡式锰矿勘探者的共识。自从1962年首次在松桃县大塘坡村发现锰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地质勘探者越来越认识到沉积盆地、裂谷作用、古气候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菌藻类浮游微生物的繁盛对黔东北及邻区新元古界大塘坡组菱锰矿床及其赋矿地层的显著控制作用,而沉积盆地的形成、走向、规模、形态以及沉降幅度、充填类型、充填层序等又受控于古断裂构造,特别是雪峰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构造。而且,这些古断裂后续的周期性活动及地壳的周期性均衡沉降对沉积建造也起了显著的控制作用,使得这些由雪峰期裂谷作用形成的走向北东东向的半地堑、地堑盆地中充填了南华系巨厚的陆源碎屑物。

5 结  语

黔湘渝鄂毗邻地区新元古界大塘坡组菱锰矿矿床属于典型的海洋化学-生物化学沉积型菱锰矿床。大塘坡式菱锰矿属于一种海洋自生碳酸盐岩,在横向上常与含锰白云岩、白云岩、灰岩呈过渡关系,其结构构造又类似于灰岩、白云岩。作者认为,要形成区域上那么多的大中型菱锰矿床,必须要在成锰期之前漫长的地壳演化中,由岩浆-火山作用、各种海底喷流、古大陆风化剥蚀和搬运、古天然气渗漏等多种地质作用或事件,源源不断地为海洋盆地水介质提供大量的锰质,通过长期的各种地质作用和海解作用,使海洋盆地水介质中积累储存了丰富的Mn2+离子。在成锰期,其沉积盆地位于一个较宽阔的温暖、阳光充足、清澈的局限至半局限海岸—浅海陆架区,海流频繁。菱锰矿形成时的Ph值在7~8,Eh值在-0.3EV左右。在此缺氧还原、碱性的水介质条件下,海水中的Mn2+离子易与HCO3-离子结合生成MnCO3析出沉淀。适宜的聚锰环境长期稳定、反复存在也是形成该区域内一些菱锰矿床中的多层富厚矿体的时间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33-34.

[2]刘巽锋等.贵州早震旦世锰矿床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控矿因素[J].贵州工学院学报,1986,27(1):30-46.

[3]何明华.黔东北及邻区早震旦世成锰期岩相古地理及菱锰矿矿床[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21(39-47).

[4]何明华.贵州东部及邻区震旦纪大塘坡期事件沉积与地层对比[J].贵州地质,1997,14(1)21-29.

[5]王敏等.贵州梵净山白云母花岗岩锆石年代、铪同位素及对华南地壳生长的制约[J].现代地质,2011,18(5):213-223.

[6]何明华.贵州东部中新元古代沉积旋回的划分[J].贵州地质,2000,17(1):34-39.

[7]刘巽锋等.贵州震旦纪锰矿沉积相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沉积学报,1983,1(4):106-116.

[8]夏文杰,雷建喜.贵州松桃地区早震旦世大塘坡期沉积环境及锰矿成因[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9,16(1):67-77.

[9]杨胜堂,禚喜准,陈骁帅等. 黔东北大塘坡组菱锰矿矿床控矿因素研究[J].矿床地质,2016,35(05):1062-1072.

[10]董志国,张连昌,王长乐等. 沉积碳酸锰矿床研究进展及有待深入探讨的若干问题[J].矿床地质,2020,39(02):237-255.

[11]赖佩欣,任江波,邓剑锋. 大洋多金属结核中铁锰质矿物拉曼光谱特征初探[J].矿床地质,2020,39(01)126-134

[12]杜远生,余文超,张亚冠. 矿产沉积学: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方向[J].古地理学报,2020,22(04):601-619.

[13]桑永恒.黔东北松桃地区西溪堡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9.

[14]郑杰. 黔东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床沉积相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9.

作者简介:

何桁(1986,11-),男,漢族,四川成都,本科毕业(学士),地质工程师,研究方向: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矿产资源等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何明华(1962,7-),男,汉族,贵州松桃,本科毕业(学士),高级地质工程师,研究方向:区域地质、矿产勘查、基础地质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