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下关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
2020-12-21李广燕
李广燕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中职学生也从毕业后单一的就业模式转为多元化的“升学+就业”模式,并且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升学。越来越多学生加入“3+证书”高职考的大军中,中职学校为高职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传统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必然要适应学生的需求,谋求新的变化。
一、中职生生源背景
随着普高扩招,原本属于职高的部分生源(特别是高分层次生源)进入了普高学习。中职学校面临“生源越来越差,生源越来越少”的窘境。“据2018年10月考试中心提供的中等职业学校录取情况数据显示,珠海市普职比近6:4。”这四成学生基本被定义为中考的失败者。在2016年珠海市中考入学水平数据中,我校生源入学成绩离当年中考平均分有相当大一段距离,在300分左右徘徊。在珠海市2018年中考录取学校SP表中显示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学习极不稳定、随性读书、对考试内容无充分准备。
除此之外,这些学生身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形象思维能力大于抽象思维能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德纳教授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智能倾向,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在这些学生身上,笔者看到了对中职语文课堂的挑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生升学需求,成为笔者关注的问题。
二、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困惑
(一)在寻求语文学科的职教特点时,容易忽视语文教学任务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师大多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
每个学期定好教学任务后,教师共同备课和研讨的次数不够,虽然统一了教学进度,但教学难度和深度没有统一。“教师以为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教语文就是讲课文。于是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由教师自己把握。”
(三)教学内容与高职考纲没有深度整合
大多数语文教师(高职班除外)没有研读高职考纲的经历,不了解高职考的具体题型和考点。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大多以课文讲解为主,兼顾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多具备职业特色,不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积累,较少与高职考要求相结合。当然,这与前期教学的导向——职业为导向是有关的。但就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学生的升学需求来看,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考站在了不可或缺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学效果好比大厦,而课程标准和高职考纲则好比为大厦奠基的水泥和沙石,不注重地基的搭建,何求大厦的高稳。
三、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一)思路的转变
1.导向性变化——转变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路
在中高职衔接的背景下,“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已不能满足现阶段中职生的学习需求,在更多学生选择以高职考升学的前提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路需应时而变。
2.内容变化——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考纲
语文课堂立足文本,研读考纲,合理规划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确定每篇课文具体教什么,不教什么,怎么教,练什么,不练什么,怎么练,教多少,教到什么程度。如哪些篇目应着重介绍作者作品,哪些篇目重朗读、背诵,哪些篇目重感悟品味;要让学生进行什么程度的赏析和评价,在教学中如何呈现知识点等。
(二)统一的教学安排
除了统一教学内容之外,也可以统一教学的课时。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版)(主编:倪文锦 于黔勋)为蓝本,按每周2节语文课,20周上课周计算,每学期共40课时。那么只够安排本教材3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建议将教学进度具体化,如表1所示。
在此基础上,具体规划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课时量。
(三)确定好每篇课文的知识点
每单元的“单元导读”均有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解读,结合单元重点与考纲要求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如考纲中有对字音、字形、成语、修辞等基础知识运用的要求,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就可以设计一个基础知识环节,帮助学生积累并梳理基础知识。中职生自学能力较弱、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会出现教师不在课堂上讲,学生就不会去学的现象。因此,就中高职衔接的语文教学而言,每篇课文根据考纲呈现、讲解知识点是有必要的。但知识点在课文当中的呈现是零碎化的,同一个知识点会出现在多篇课文当中,如何才能合理安排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点,也需要一个统一的计划。如《我的母亲》一文中,知识点如表2所示。
(四)确定好每篇课文讲解的深度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将教育目标依次分为识记(知道)、理解(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部分。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及基础,笔者认为大部分学生能触及“理解”层次,“应用”能实现的学生极其少,“分析、综合、评价”基本完成不了。因此,课堂教学的难易程度应与学生接受程度相关。
(五)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要能吸引学生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是传统教学手段还是信息化手段,只要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都可以应用到课堂当中。另外,在课堂中可以交叉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1.不要放弃传统教学手法的使用
笔者在本学期开学对每个教学班提出了听写要求,每两个星期进行一次听写测试,每次听写20个词语。听写的词语出自每单元的课文。笔者一般在完成一篇课文教学后布置下周要听写的内容,给学生复习的时间,下周上课时听写。因为听写这种方式久不使用,既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又给学生带来了紧张感,学生的听写成绩让人眼前一亮。
2.适当使用信息化等手段,创新课堂形式
如今的语文课堂,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多样化的,学习的平台有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信息化资源有微课、影音资料、图片资料、网站资源、APP资源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也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以点名为例。中职生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有的学生一年到头都不会举手回答问题。由此导致了一个现象,一个班最活跃的学生只有那几个,如果不点名就无法了解到学生整体的情况,但是按名单点名又过于死板。笔者本学期交叉使用了几种点名方式,有效地活躍了课堂氛围。
(1)使用课堂随机点名软件。如“点名助手”软件,除点名功能外,还可以对每个学生的回答的次数、错误数等进行统计。
(2)学号抽奖。这是仿用抽奖的方式。准备一个小盒子,将学号写在纸条上,叠好,打乱。如在背诵抽查时,教师随机抽取一个学号,学生完成背诵任务后,给予相应加分,并由该生抽取下一个学号,如此循环。
(3)翻牌游戏。准备两副与学生人数相同的扑克牌,让学生从其中一副牌中随机抽取一张,并自我保存好。每次提问教师从另一副牌中抽取一张,拿到同一张牌的学生即被点名。
这些随机点名的方式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防止学生开小差,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
(六)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多元化。坚持评价主体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评价方法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要逐步开展学生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
1.评价基于教学平台开展,可及时对评价进行展示或数据统计。
2.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表,量化打分。分为学生自查表、小组互评表、教师评价表等等,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来使用。
综上所述,面对部分学生升学、部分学生就业的班级,在中高职衔接下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值得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思考和探索。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