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认识的科学史家刘昭民先生

2020-12-21张之杰

科学文化评论 2020年1期

摘 要 刘昭民(1938—),台湾省高雄县美浓镇人。先后毕业于台湾省“中国文化大学”地理系(1963—1967)和地理研究所(1968—1970)。1971年任职“民航局气象中心”,2003年退休。1976年起,业余从事科学史研究,以迄于今。刘先生著有专书10余种,代表作为《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1982),台湾地区科学史界少有人比他著的书更多。两岸得以往还后,刘先生是与科学史界交流最热络的一位。通过缕述作者与刘先生定交经过,以及刘先生的治学与为人,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台湾地区科学史研究的早期状况。

关键词 刘昭民 科学史家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中圖分类号 N092

文献标识码 A

我和刘昭民(图1)于1978年春定交,个中渊源要追溯到1975年。当时我在《科学月刊》担任副总编辑,这年春节过后不久,收到一封从台北医学院寄来的信。拆开一看,原来是两位北医高年级学生写的,署名陈胜昆、蔡仁坚,他俩希望在《科学月刊》上开辟一专辑,名曰“中国科学家列传”。那时我正热衷于推动科学本土化,为中国科学家立传正是我的心愿,立即回信表示欢迎。

几天之后,医科的陈胜昆和药科的蔡仁坚前来和我洽谈开辟专栏的事。专栏于1975年4月登场,第一篇就是陈胜昆的《祖冲之》(六卷四期)。经由这个专栏,陈胜昆、蔡仁坚结识了“中央研究院”的郭正昭先生,三人以“三匠”为笔名,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撰写科学史专栏。此后以郭正昭为核心,一群对科学史有兴趣的朋友渐渐结合在一起,除了上述三匠,还有洪万生和刘昭民。那时我还没跨入科学史研究的门墙,只能算是个旁观者。

1977年秋,我到自然科学文化公司(后改组为“环华出版公司”)当总编辑,又协助陈国成教授创办《自然杂志》。编书和编杂志需要专家学者协助,我的一些朋友被抓来当公差,包括陈胜昆、洪万生、刘昭民等。1978年4月《少年科学》创刊,编委中对科学史有兴趣的朋友渐渐形成一个小团体,起初似乎只有陈胜昆、洪万生、刘昭民和我,吴嘉丽和郝侠遂也对科学史有兴趣,但极少参与讨论。到了1980年《大众科学》创刊时,又加入了刘君灿、张世贤和王道还。

当时台湾地区科学史家高平子(天文史)、程发轫(历法史)、于景让(生物史)已过世,李乔平(化学史)已老迈,我们这群年轻朋友凭着兴趣自己摸索、互相切磋,和上一辈科学史家没有任何师承关系。

我们这些人各有各的专长,各有各的个性。陈胜昆保有很多科学史材料,从不吝惜提供给同好,为此刘昭民特别感念他。洪万生言必称数学。刘君灿不能忘情《易经》,总想以经书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科学哲学体系。陈胜昆和王道还厌恶玄学,经常和刘君灿争得面红耳赤。刘昭民、张世贤、郝侠遂谦谦君子,不大说话。我呢?我喜欢骂官僚和买办,那时我仍谈不上是个科学史研究者。

1978年秋,淡江大学开设“中国科学史讲座”课程,这是岛内大学初次开设科学史课程,由化学系的吴嘉丽和历史系的叶鸿洒教授领衔,我们一起受邀轮流授课。1979年,我们应邀参与台湾科学教育馆常设性展览“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企划,翌年又应邀参与刘岱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新论》编写,干得风风火火。1981年,“中央研究院”筹组“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史组‘中华民国委员会”(简称“科学史委员会”),我们又一起受邀加入,成为原始委员。

当时“环华出版公司”的编辑部,也是《少年科学》和《大众科学》的编辑部,设在永康街61巷10号4楼,那间约150平方米的公寓,就成为一群对科学史有兴趣的朋友的聚会所。然而好景不长,1984年4月“环华出版公司”结束营业,翌年5月编辑部退租,每月一次的聚会成为明日黄花。

“环华出版公司”结束营业之后的十余年间,“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洪万生已成为台湾地区数学史的领头羊,刘昭民已著作等身,其他几位也大多卓然有成。陈胜昆虽英年早逝(1951—1989),却留下十几本科学史著作,难怪洪万生称他“科学史的少年英雄”。只有我这当年的总编辑,仍然落拓江湖,在科学史上没什么表现。

1996年,我在业余治学上做了重大抉择:放弃探索多年的民间宗教、民间文学和西藏文学,开始积极研究科学史。同年7月,在《科学月刊》开辟“画说科学史”专栏,两年之内发表二十几篇通俗文章和八篇学术论文,在科学史上有了些底气。1997年底,和刘君灿谈起当年每月聚会一次的事。当年我们年纪轻的才二十几岁,年纪长的不过三十几岁。时光荏苒,这时年纪轻的已四十几岁,年纪长的已五十几岁。感慨之余,君灿劝我出面组织一下,使当年的薪火得以延续下去。

人到中年或老年,特别需要友情。刘君灿的提议,触动了我的心弦。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的确应该有个经常性的聚会,藉以以学会友。1997年12月3日,举行第一次聚会,出席者计王道还、李精益、郝侠遂、张之杰、刘君灿、刘昭民、刘广定等7人。这一例行性聚会日后发展成“中华科技史学会”(简称“科史会”),2008年获准立案,成为正式社团。

“中华科技史学会”的7位原始会员,郝侠遂仙逝(1946—2007),李精益到高雄任教,刘君灿健康违和,王道还、刘广定自从学会立案就不再参加。如今仍出席例会的只剩下昭民和我,难怪昭民常称我“老战友”!

是啊,我们的确是老战友。约1977年,在某次聚会上和昭民初次见面,只是匆匆一瞥,未曾多谈。1978年4月《少年科学》创刊,同年春节前的说明会上再次和昭民晤面,两人正式定交,屈指数来已整整42年!那时昭民年约四旬,身高约175公分,脸部轮廓分明,外貌有点像影歌星刘德华。在个性上,昭民较为木讷,但极为刚毅。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正是对昭民的写照。

在台湾地区科学史同侪中,昭民是出版专书最多的一位,内容包括气象、天文、物理、地质、生物等。根据我手边的资料,最早的一本是《中华气象学史》(1980),最近的一本是《台湾的气象与气候》(1996),最知名的一本是《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1982,图2)。昭民出身台湾省“中国文化大学”地理系、地理研究所,他的十几本专书,跨越多个领域,每每遭到学院派学者质疑。昭民参考他人著述是事实,说他通篇抄袭未免过分。昭民提起此事就怒容满面,他对我说:“我到处查资料,每晚都写到半夜……”他很少骂人,说着不免骂出声来。

昭民对于民族大义的执着,在同侪中无人能出其右。昭民出身高雄美浓世家,父亲是美浓镇镇长。或许幼承庭训,也或许出于客家人认祖归宗的传统,昭民对“台独”思想深恶痛绝,他是大中华主义者,从来就没有民族认同上的混淆。

1988年,两岸得以往还,昭民开始与科学史界交流。30多年来,因积极参加科学史研讨会,昭民的科学史论著源源不绝。如今即使背已驼了,耳朵已不大灵光,心脏装了支架,仍以坚决的语气对我说:“只要能动,我就会参加,就会继续拼下去。”

昭民对我说,他最高兴的,就是亲眼见证了中国一天比一天进步。2019年10月间我去北京讲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史晓雷博士对我说:“在一次研讨会的晚宴上,刘老深情地唱了一首有关中国的歌曲,唱着唱着,潸然泪下。在场者无不动容。”

昭民喜欢运动,特别是游泳,曾参加泳渡日月潭活动。由于四季晨泳,所以他不大怕冷,当我们都穿上厚衣服,他只穿一件长袖衬衫和薄夹克。如今昭民虽已現出老态,但极有精神,“科史会”的活动从不缺席,这应该和他喜欢运动有关。

昭民秉承客家人的节俭精神,日常生活能省就省。举例来说,他只搭对老者免费的公交车,很少搭地铁,为的是地铁对老者并不免费。回祖国大陆出席研讨会,尽量走“小三通”,经由金门、马祖前往,为的是老者机票半价。然而,昭民从台湾省“民航局气象中心”退休时,捐出5000元给“科史会”。邱韵如老师号召会员集资,为李学勇老师完成心愿(出版所译《中国植物学史》),昭民亦勇于捐输。每当有人以不恭的口吻说昭民如何如何节省时,我就会举这几个例子为昭民辩解,对方通常哑口无言。

2020年元月4日(周六),“科史会”举行例会,昭民对我说,他计划将发表过的论文、论述、杂文约20万言编辑成册,要我写篇序。作为昭民的老战友,我义不容辞。拉杂写来,除了写出些往事,还勉力写出昭民的治学态度和为人风骨。关于后者,我现在笔力已非从前,如有失真之处,望昭民知我、谅我!

2020年元月16日,夏历己亥腊月二十二日,于新店蜗居

Mr. Liu Zhaomin, A Scientific Historian as I Know

ZHANG Zhijie

Abstract: Liu Zhaomin (1938—), born in Mei Nong Town of Taiwan Province, Kaohsiung County, Taiwan Province. He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1963—1967) and Geography Institute (1968—1970), “China Cultural University” in Taiwan area. He worked in the Civil Aviation Bureau Meteorological Center in 1971 and retired in 2003. Since 1976, he has studie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s an amateur. Mr. Liu has authored more than 10 books, and the masterpiece is Climatic Changes in Chinese History (1982). No one in Taiwans scientific history community has read more books than him. After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could communicate, Mr. Liu has been the most enthusiastic exchanger with the mainlan mainland Chinas scientific histor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and Mr. Liu, as well as Mr. Lius academic studies and behavior. It can also be seen from one aspect that the early state of Taiwans scientific history research.

Keywords: Liu Zhaomin, scientific historian, Climatic Changes in Chinese History

收稿日期:2020-01-17

作者简介:张之杰,台湾省科普、科幻作家,科学史暨科普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