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休克现象及其对二语习得效果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2020-12-21王燕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10期
关键词:习得者二语休克

王燕

以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为出发点,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其对留学生汉语学习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且提出帮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克服异质文化所带来的不适应的相应对策,能够帮助汉语学习者尽快度过文化休克期。

一、语言文化与二语习得

(一)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历来说法不一,但学者们对于二者的密不可分性却有着一致的认识。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的”。很多学者也认为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文化的发展也同时促进着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换言之,语言和文化是在发展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语言也不可能发展。

(二)文化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密不可分性,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自然也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但大多教师只是针对母语进行语言教学。近些年,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会造成二语习得者在刚开始接触目的语时明显表现出对于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强烈不适应,从而影响目的语的习得效果。这种现象被学者命名为“文化休克”。

二、文化休克及其表现

(一)什么是文化休克?

美国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于1958年最先提出文化休克的概念。文化休克又被称为文化冲击,指人进入到异质文化环境后,由于失去了对熟悉的文化符号的感知而造成的迷失、困惑、排斥、恐惧。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文化休克是语言学习者在异质文化环境中受到冲击后心理状态演变的过程,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失语症,具体说就是语言学习者对于异质文化思想信仰、感情以及交际系统在理解方面短暂性的短路。

(二)文化休克的表现及文化适应

惶恐、反感、抗拒和不知所措是学习者进入新环境时的普遍反应,因此,尽快适应异质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文化适应这一概念由Brown最先提出,该概念所关注的是学习者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John Shaman指出二语习得仅仅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而文化适应的好坏将深刻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效果。依照John Shaman的观点,二语习得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对其文化适应程度产生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影响便是“文化休克”。

人在适应一种新文化时需要经历文化调整期,社会学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兴奋期、文化休克期、初步适应和恢复期、接近或完全恢复期。处于文化休克期的人们普遍存在着心理缺规,即人们来到一个新环境后既没有扎根于本族文化,又没有完全适应第二文化。

(三)二语习得过程中造成文化休克的原因

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母语學习过程中已有的经验和习惯会不自觉地对二语习得过程产生干扰,也就是所说的负迁移。翁贝尔托·埃科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错误认同概念,形象地说明了文化背景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二语习得者在遭遇不同文化冲击和碰撞时,往往会以母语文化为标准去认识和理解目的语文化。比如,“龙”在汉语中象征高贵、吉祥,如“龙凤呈祥”“鱼跃龙门”等,而在英语中,“龙”则指一种令人生畏的凶猛动物。再如,狗在西方人的眼里是忠诚、友善的代名词,如“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胜利者)等,汉语中与狗相关的词语则大都为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咬狗”等。对于这些不同的文化,很多二语习得者都以本国文化为标准不自觉地去理解,导致其在语言学习中产生各种误解。另外,很多语言拥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语言之间根本无法进行比较。比如,汉语中的俗语如“一窝蜂”“随份子”“打马虎眼儿”等,虽然在其他语种中可能会找到意思接近的表达方式,但却难以做到形神兼备。

三、克服文化休克的方法

(一)教师方面

文化因素的互动可以实现汉语言与汉文化的同步输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化因素互动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教学,它以教师对汉文化及学习者母语文化的熟知,特别是两种文化差异的系统认识为前提和基础。很多教师虽然引入文化教学,但大多还只是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不够全面系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熟知自身的汉文化,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二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教师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是桥梁作用,不仅传授语言,而且传播和交流文化。另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在中国文化这个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用语习惯和语言接受心理,使他们说出来的话具有得体性和接受性。也就是说,仅仅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言语交际能力。

(二)学生方面

二语学习者不仅需要掌握目的语文化交流所必需的语言和非语言知识,还必须掌握目的语国家社会风俗习惯等常识,其要能够以多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思考问题,具备很开阔的视野和很强的适应性。二语学习者除了明确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规则外,还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中国文化,以及在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特定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从而让自己说出来的话得体妥帖,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

(三)教学策略

当前,一些教师关注到二语习得过程中文化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注重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但是经常把握不好文化导入的度,具体来说就是过于偏重文化导入,忽视了语言教学的核心地位。比如成语,很多成语中包含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即便是中国人,对于许多成语典故也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在对二语习得者进行成语教学时,对成语典故的讲解就应该放在一个较为次要的地位,或是根据学习者本身的汉语水平进行教学。无论如何都需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语言本体教学始终是语言教学的核心,这是不能动摇的,但可以用文化的观念作为辅助去提升语言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在涉及文化导入的时候,教师要考虑这样做是否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某个语言点,而不是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

(四)人文关怀

初来中国的留学生多数会流露出思乡之情,产生较为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学校可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诸如才艺展示、文艺演出、文化景观的参观访问、与中国学生联谊、到中国家庭做客、动手制作中国美食等,这樣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能够使他们尽早地熟悉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从而弥补情感上的缺失。许多留学生的生活圈子过于狭窄,通常只和同国籍的同学来往,互相交流运用的还是自己的母语,同时,由于语言障碍,他们也很难融入中国学生的圈子中。因此,学校应该多组织活动,让中外学生、师生彼此的交流成为一种定期的、有内容的、高质量的交流。总而言之,要让初来乍到的汉语学习者有一种轻松温馨的家的感觉,让他们因为语言、文化差异而紧绷的神经可以得到充分的放松,顺利度过文化休克期。

(五)真诚换取文化认同

真诚对待彼此是师生之间建立互信的关键。只要建立起了真诚的友谊,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才会更容易、更深入、更顺畅。对于留学生来说,有真挚的情感和互相的信赖作为桥梁,便更容易从所喜爱和信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中理解、接受和喜欢中国和中国文化,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文化认同感。

四、结语

对于一个零起点的二语习得者来说,能否顺利度过文化休克期直接影响到其二语习得的效率及效果,进而影响到其学习目的能否顺利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如同一张纸的两面,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在教学中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以便帮助二语学习者尽快顺利地度过文化休克期。

参考文献:

[1]王晓晖.文化休克与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4(24):7.

[2]杜可芸.来华留学生间跨文化适应调查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3]李彩霞.跨文化适应视角下的文化休克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11):196-201.

[4]陈斐.基于跨文化交际冲突视阈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5]林琳,韩华丽.关于广东高校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2):71-72.

[6]陈青青,张修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8(18):53+56.

[7]尹健臻.试析发达国家汉语志愿教师的返乡文化休克现象[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180-182.

(作者单位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习得者二语休克
谨防过敏性休克
外语习得者书面语中的话语标记语研究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文化义的习得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知觉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