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治学之道

2020-12-21刘贵军

共产党员·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空余邓小平马克思主义

关于读书,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曾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这句话主要是从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要反对形式主义的角度说的。实际上,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人生始终与书相伴,他爱好读书,涉猎广泛,是个儒雅的读书人。

“靠自己学,在实际工作中学”

1920年,年仅16岁的邓小平远渡重洋留法勤工俭学。5年多的时间里他没有太多安静读书的日子,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和职业革命家。

1926年,邓小平进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这是他一生中唯一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时光,他如饥似渴地读书,理论水平和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他的夫人卓琳回忆与他相识的情景:“我觉得这个人还可以,他有点知识,是知识分子。”他的老部下刘复之说:“他好读书,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我几次在行军出发前整理文件挑子,箱子里总装几本书,有马列的书,也有小说。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本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邓小平主张年轻人要多读书,同时要结合实际。他曾说:“年轻人首先得读点书,不读书不行,遇到問题解答不了。”1993年1月,他给孙辈们写了一封信:“我十六岁时还没有你们的文化水平,没有你们那么多的现代知识,是靠自己学,在实际工作中学,自己锻炼出来的。”“大本事没有,小本事、中本事总要靠自己去锻炼。”依靠自学,把书本上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融会贯通,这正是邓小平的学习之道。

空余时间要多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先是主政大西南,1952年到中央担任重要领导职务。1956年党的八大后,他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担任党中央总书记长达10年。繁忙的工作没有给邓小平留下太多的空余时间,但是他从未放松学习,更没有远离书本。出差时也带一两本书,抽空就翻翻。

1969年10月,因“文化大革命”而被打倒的邓小平开始了在江西近3年的下放劳动生活。临行前,他没有任何的要求,唯独特意请示中央,让他带去了几大箱的书。他每天上午去工厂劳动,下午和晚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而且“每日都读至深夜”。这些书主要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历史、文学、戏剧等,以及一些回忆录、传记等。这些书籍陪伴他度过了艰难岁月。

他的女儿邓榕回忆说:“他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他通读二十四史,喜欢里面的《前唐书》和《后汉书》。还特别爱看《三国志》。”“政治人物传记看得多,主要是二战,跟他自己的军事生涯有关的,比如苏联的《朱可夫回忆录》等,他很注意地看过。”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

好读书的邓小平不喜欢“掉书袋”,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也从来不在书上写字,一切都是在脑子里,一种精神的领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阅读依然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他的秘书王瑞林说:“首长每天都要读大量的文电、资料和书籍,包括国外的很多资料,从不间断,所以他总有比常人更高的眼界,总能提出一些新概念、新提法,比如‘小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些想法彻底地改变了中国,融入了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

更重要的是,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总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死读书,反对教条,反对本本主义。他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

(文/刘贵军 据《学习时报》)

猜你喜欢

空余邓小平马克思主义
蝶恋花·寂夜
初夏山茶
浣溪沙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红色读物
大学生闲暇时间大多用于上网
邓小平“怕”回老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