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2020-12-21张莹
张莹
【摘要】数学教学如何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出正确的答案,而且要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学仅仅根据教材提供的推导进行设问,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会显得僵硬,导致被动学习和知识的脱节,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有效的提问策略,能够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从多个角度去探索和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入地探索数学奥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 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在这个阶段培养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虽然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研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注重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阶段。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能主动学习数学,非常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然而,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上,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缺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他们对数学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这直接导致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效率低下。
(二)忽略学生们的实际情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然而,在今天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觉得所学的知识很透彻,但学生仍然不能理解,在掌握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不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加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一方面,它可以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有效地互动,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具有主动性。然而,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解知识点,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影响了整个班级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愿望,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在教授“角度”的概念时,我们可以用熟悉的钟表、转角、圆规等生活主题来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独立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多少个顶点?角边是什么?有几种角……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存在,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深刻理解原来数学在自己的身边,而且非常接近,因此,学生逐渐对数学有一种亲和力,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借助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在小学数学中许多内容都可模拟生活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如教学“体积”这一概念时,我创设这样的情景:用两个一样的透明杯子盛了同样多的水,并请一位同学做上记号,先往一个杯子放进一个小铁块(铁块用线拴着),然后分别演示把铁块提上来,再放进去,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铁块放进水里了,铁块占了空间,所以水会上升。教师及时肯定并写板书:占空间。我们再换一个物体,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往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鸡蛋,这时杯子里的水一下子满了出来,有的同学“呀”的一声惊叫,我抓住时机问:和刚才的实验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放进水里的鸡蛋比铁块大,也就是鸡蛋占的空间比铁块占的空间大。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为了让学生继续感受“体积”概念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我要求学生每人举出4个不同的物体并按体积的大小排列起来。然后就顺理成章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为了更准确的计量这些物体的体积,我们要学习几个体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因为开始创设了较好的生活情景,学生对“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整节课都很兴奋,学得也很轻松。只要我们坚持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具体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对解决数学问题感兴趣,就必然会逐渐形成对数学的兴趣。
(三)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运用生活化游戏教学。学生喜欢玩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的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最好的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中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热爱学习的最佳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游戏,引导学生进行数数,增加学习兴趣,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比如,学生在学习了“20以内的加法”后,让学生各自写1~10的数,在课堂中玩加减游戏和比大小的游戏。又如,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设计一个摆数字的游戏,让学生用小木棍摆数字,说说每个数字用了几根小木棍。然后告诉学生只要移一移,添一根或去一根,这些数字之间能够相互变化,让学生通过合作游戏,自己去发现,然后汇报成果。学生在游戏中会表现地非常主动,并通过不断尝试,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四)培养孩子数学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数100以内的数甚至更多,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一般5岁以后数学的思维能力才开始萌发,一年级的学生只能机械的数数,但对数的意义就不一定清楚。因此,就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数。如10个人,5棵树,8朵花,等等,在生活中慢慢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的含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更好的为生活服务,同时用生活经验更好的为数学学习服务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增强班级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喜欢学”质的飞跃,让学生变的喜欢学习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也随之变得很顺利,学生中没有了见了数学就头疼的“老大难”,工作效率也会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有明显的进步。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冯燕玲.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8).
[3]詹霄霄.小學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