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提问: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2020-12-21窦正虎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课堂教学

窦正虎

摘要:我国学生普遍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极少,缺少质疑的习惯、精神和条件,创造力受到抑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培养学生敢问、勤问、善问、乐问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生提问;课堂教学;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1B-0053-03

笔者近期参加了一些省市级培训活动,聆听了一些研究课、观摩课和示范课。授课教师从开始导入到最后总结归纳,整个过程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自然流畅,紧扣立德树人的宗旨,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注重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气氛热烈,评价颇高,堪称完美。这些课堂真的白璧无瑕吗?其实不然,纵观这些课堂,笔者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即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的现象极少。这是不完整的课堂,也是缺乏厚度和长度的课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提问能力?笔者进行了些许的思考和探索。

一、转变观念,敢于提问

教师要改变学生“被提问”“被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转变观念,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提问。

(一)学生要主动

传统观念认为,课堂上学生要服从教师和教材的权威,只能教师提问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不平等的,这就压抑和束缚了学生提问质疑的权利。随着学龄的增长、自尊心的增强,课堂上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少,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学生只有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挑战权威,从要我答到我要问,才能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才能提升学科素养。

(二)教师要鼓励

国外研究者认为,影响学生提问的因素很多,如教师、学生、班级心理环境、教育制度等。笔者认为众多因素中,教师是关键因素,也是学生提问能否实现的突破口。我国学者王坤认为,教师的心理负担是阻碍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的因素,教师的心理负担有三种:一怕“误事”,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二怕“冷场”,课堂气氛沉闷;三怕“难堪”,一时回答不了,没有面子[1]。课堂上教师放下架子,鼓励学生提问,既能教学相长,更能为国家培养大批有智慧、有胆识、能创新、能探究的综合性人才。

二、融入情境,勤于提问

问题的产生,需要氛围、空间和时间,教师要高瞻远瞩,眼光长远,重视学生提问意识和精神的培养,通过丰富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保证质疑时间等方式,让学生快速融入问题情境,从而提出较多较好的问题。

(一)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运用讲授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虽然教师把控课堂教学的性质和方向,但学生终究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要通过游戏、活动、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学方法包含:参观法,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烈士陵园;表演法,围绕历史事件,模仿历史人物,演绎历史场景;欣赏法,欣赏电影、电视剧、书籍、实物资料等;讨论法,教师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辩论;探究法,师生共同设计出一些有乡土特色和实际价值的课题,十人左右为一小组,通过调查、走访、查资料等方式,进行合作探究。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利用设备、语言、图片、史料、环境、活动等,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地深入探究[2]。例如,在复习中美关系专题时,笔者向学生呈现了一些图片和材料,如签订《天津条约》的场景、二战中美国飞虎队援华时与日军空战图片、抗美援朝图片、尼克松访华材料、美日联合军演材料、习近平与特朗普北京会晤图片、中美贸易战材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近现代中美关系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发展曲折,有合作,也有对抗)②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的原因有哪些?(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社会制度)③近现代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对当下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具有哪些启示?

(三)保证质疑时间

课堂上,一个问题的提出,大致经历这样的流程:学习教材(自学或听教师讲解)—存疑(产生疑难)—思考(确定问题的性质、类别等)—求解(自己探寻问题的答案)—发问(自己解答不了,提出来寻求教师和同学帮助)[3]。可见,对知识的理解、辨识,对问题的思考、组织、表述,是需要时间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带有偶发性,是当堂课生成的,并不全是课前准备好的,所以也需要充足的时间做保证。如果时间仓促,学生是很难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即便能够提出问题,也可能是肤浅的,质量不高,价值不大,偏离重点和主干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积极迁移知识,精深思考,学生方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三、掌握方法,善于提问

学生问什么、怎么问,问题如何生成,需要教师引导和示范,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明确提出问题的一般范畴。

(一)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极为重视提问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提问的技巧,即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组合、六W、类推等,学生据此一般都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看出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4]。例如,比较苏联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相同点有:国家面临困境,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符合国情,促进经济发展,利于社会稳定;不同点有:目的不同(巩固苏维埃政权,稳定资本主义统治),手段不同(恢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增强经济计划性),内容不同(侧重经济,涉及面广),结果不同(过早终止,影响深远)。

(二)明确提出问题的一般范畴

提问方法和问题来源有共性,也因学科特点而有所不同,历史学科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教材表述不清,如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时间、内涵;②教师语言错误,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③典籍著作,如《史记》中烽火戏诸侯,诸侯国距离镐京千里之外,怎么能看到烽火?当时交通落后,军队怎么能“朝发夕至”?④影视作品,如《康乾盛世》描绘康熙、雍正、乾隆在位一百多年中,国力强大、经济繁荣、人民富足、文化昌盛,当时的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符合历史事实吗?清朝如此强大,为什么又被西方列强侵略奴役?⑤传说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学生提问:a.长城异常坚固,怎么能被哭倒?b.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怎么哭倒的是秦朝的长城?c. 范喜良是战死还是修长城累死的?

四、体验成功,乐于提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通过提问,受益匪浅。因为体验到成功,其内驱力被不断促动,必然会乐学乐问,进而提高学习兴趣、课堂效率,发展了创新思维。

(一)提高了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方法,学生就会疲劳乏味;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多元化,学生兴趣提高了,才会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学生由于能力、知识面、性格、语言表达等差异,提出的问题在难易度、侧重点、对错率等方面良莠不齐。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善待学生以及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于不好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点评,耐心引导,不要嘲讽;对于好的问题,要有问必答,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和回答;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如果课堂上回答不了,教师不要搪塞,要向学生说明一下,此问题需要课后查阅资料和讨论,下节课再做出解释。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一旦受到保护和尊重,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会不断增强。

(二)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生提问能丰富知识。有疑则问,问而得知;知再生疑,疑而后再问。这样往复,学问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薄到厚[5]。另外,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对每一节、每一单元、整本书构建知识网络,在头脑中形成良好的、具有包容性与统摄性的知识结构,才能够把教材中的知识融为一体。学生要注重归纳比较,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在利用原有知识来促进新知识学习时,由于新旧知识之间有相同点,可以利用原有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在构建知识网络和归纳比较中,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理解运用的深度,学生的分析、综合、迁移等能力也得以提高[6]。

(三)发展了创新思维

学生主动质疑、敢于提问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提问意味着学习的创新,是思维水平和思维发展潜能的反映。问题就是矛盾,学习的过程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思维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活力,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思维品质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国力竞争激烈。当下我国正面临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不是一般的劳动力。麦肯锡(McKinsey)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中国大学的工程类毕业生中,只有10%具备在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该咨询公司警告称,中国即将出现人才短缺的局面。中国人称呼某类教育方式——“填鸭式”,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擅长记忆事实和通过考试,但非常缺乏创新精神。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任重道远。我们要立足本职工作,从点滴做起,课堂教学要大胆改革,培养学生敢问、勤问、善问、乐问的品质,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3]王坤.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J].学科教育,1998(7):16,15.

[2]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1):130.

[4]劉玲.高中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S1):208.

[5]朱学思.关于学生提问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03(5):20.

[6]祁小梅.奥苏伯尔认知结构与迁移理论及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99-100.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