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12-21王顺晔杨志芳王彦华郝莉娟任建强

高教学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对策分析课程思政

王顺晔 杨志芳 王彦华 郝莉娟 任建强

摘  要:“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从“显性思政”到“隐性思政”的重要方式,学科课程既承载思政又要践行思政寓于课程中。文章通过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就检索到的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就“课程思政”建设从政策落实完善制度建设、加大基金项目支持、加强师资培养、深挖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提出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6-0193-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ex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trieved results from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papers, the research community, the research content, the journal sources and the funding suppor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tent analysis, at las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suggestions from four aspects: policy implement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fund project support, teacher training and teaching resources digging.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courses;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基于此融合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建设也被称为“课程思政”建设。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知网数据库中“课程思政”为主题检索,再以“分组浏览”标签中的“课程思政”主题标签为准,时间节点分别设定为2018年10月15日和2019年11月2日,删除信息不完整论文,剩余有效论文151篇和1167篇,同样以此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整理归纳比较分析。另所有成果仅以第一署名作者及其单位统计,论文基金项目也以第一署名级别统计。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

二、“课程思政”研究结果分析

(一)论文数量及时间

从时間分布上,文献起始于《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3],截至2019年11月2日,共发文849篇,尤其是近一年,研究论文成果增加1016篇,“课程思政”正在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抓手和重要渠道,整合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成为高校深化课程发展的重要生长点[4]。也将是教育教学领域和新的研究点和发力点,预测“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在未来几年必将持续研究(见图1)。

(二)研究群体区域

教育发达省份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广泛,高校老师们热情高涨,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虽然这一年来有很大进步,成果数量有显著提高,但是相对教育发达地区仍然是数量偏少。

上海自2005年开始启动实施“两纲教育”,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自2010年起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聚焦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从2014年起,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5]。通过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丰硕。

从论文成果归属单位来看,截止2019年11月,1167篇成果中其中8篇来自科研研究所或协同创新中心,729篇成果来自313所本科院校,校均发文2.33篇,明显高于2018年10月的1.38篇。430篇成果来自248所专科高职类院校,校均发文1.73篇,高于2018年10月的校均1.42篇的成果。这两类院校中排名靠前的学校如表1所示,依然是上海和浙江的高校居先。

2018年10月中旬时河北省4篇成果,均为高职院校。截止2019年11月河北省的20篇成果7篇来自本科院校,13篇来自专科高职类院校。在河北省,课程思政建设专科高职类院校相较于本科院校开展的较广泛深入,老师们参与度较高。

(三)研究内容

对“课程思政”检索到的151篇和1167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整理分析,通过Python编程调用库函数形成关键词词云分别如图2、图3所示。

从关键词词云分析可知,前期的论文成果内容集中体现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的联系,并在教学改革中,以达到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作用,更侧重理论层面的研究[4-9]。而后期的研究成果除了凸显和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递进关系外,还重点突出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课程改革、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模式探索等方面的应用[10-16],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学科任课教师更多关注和实践课程思政如何从理论层面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教育活动中,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论文期刊来源

对学术论文期刊来源统计,截止2019年11月2日的1167篇成果,去除4篇论文集学术论文外,1163篇成果发表在407本学术期刊中,期均发表论文2.87篇,收录5篇及以上论文的期刊有49部,共发文592篇,即51%的论文发表在12%的期刊上,相对比较集中。其中78篇成果发表在25本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刊均发文3.12篇。发表在核心期刊论文占全部成果的6.7%,核心期刊占全部期刊的6.17%,比例相匹配。相较于2018年10月中旬的结果,无论是在发文期刊种类还是核心期刊种类都有大范围的扩展,刊均发文量不论是普通期刊还是核心期刊都有所提升,但是核心期刊占比和核心期刊刊均发文量有所降低,这是由于早期课程思政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建设方面,研究其理论依据及思想体系,作者理论水平较高。而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学科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融入课程的改革和探索中,发表核心论文相对较难(见表2)。

另外,就成果层次而言,“课程思政”论文多发表在普通期刊中,权威性和代表性尚欠缺,这也说明 “课程思政”建设仍有继续深入研究的潜力,与我国高校的数量相比高校覆盖面还很欠缺,仍需教育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不断的努力,夯实“课程思政”研究的根基。

(五)經费支持情况

所有论文成果都以第一支持基金项目统计,另外,所谓的省级、市级和高校分类仅代表项目基金管理归属,并不代表项目级别(见图4)。

截止到2018年10月15日的151篇论文中有基金支持成果87篇,占比57.61%,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39项,市级3项,校级33项。87篇成果中上海市成果26篇,国家级、省级、校级分别是7篇、11篇、8篇,浙江省成果20篇,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分别是2篇、7篇、1篇、10篇,两地占总成果的52.87%。

截止2019年11月2日检索到的1167篇论文中,有经费支持的708篇,占比60.67%。除去17篇有项目支持的成果没有明确标注项目管理部门外,国家级58项,占所有项目基金的8.39%,主要是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的各类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成果10篇,教育部基金项目支持成果37篇。其他均为各部委、国家自然基金和高等教育协会支持的成果。省级项目支持成果293篇,占比41.38%,主要是各省市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厅的教学教改项目和各类的规划项目。市级项目支持的成果14篇,其中宁波4篇,绍兴3篇,深圳2篇,广州、杭州、石家庄、温州、郑州分别1篇。另外各高校单独设立的各种项目支持的成果论文326篇,从高校立项的经费支持程度看,仍然是浙江和上海居多。从项目类别和名称分析,主要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人文社科项目、教育教改项目、“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项目。

三、“课程思政”建设对策分析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重点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策落实,完善制度建设

在完善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实现课程思政,制度建设是保障,学科特色以不同形式将思政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以“系部主导、教师主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推进科学的激励、约束和评价机制,以保障效果落到实处。凡是课程思政做的好的省市自治区高校,政策相对完善,各级各部门都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做课改。

(二)加大基金项目支持

加入设立各级各类项目以鼓励支持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借项目执行,教师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开展教育研究,尝试教学改革,同时也鼓励教师不断总结课程思政改革先进经验,形成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成果。

(三)加强师资培养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是一线老师。教师不仅要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使育人润物无声的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中,对教师的培训尤为重要,真正使老师们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专业知识内容以延伸,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保障课程思政入心入脑。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教育情怀传承,学生们也会加强思想的构建。

(四)深挖教学资源

构造融合课程思政的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深挖各门课程的价值意蕴,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顺利实现[7]。课程体系是一个宏观的全面的顶层设计问题,不仅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还需融入教学改革的教学全过程,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提炼育人教学资源,以实现课程教育和德育教育双丰收。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首先应着眼于专业课程的改革,融入思政成分,提炼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再而延伸到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研究,实施多样化、嵌入式的课程思政教育。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不断磨合最终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最终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创新,在理论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的研究基础上,挖掘不同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与传统思政课程一起共同担负立德树人的使命,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01).

[2]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6(31)号文.

[3]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6-12-12.

[4]孟庆楠,郑君.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课程转化:价值、目标与路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3):139-145.

[5]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6]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7]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8]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9]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4-66.

[10]徐立新.“课程思政”的教师实践理念与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15):311-314.

[11]朱明,王茜,燕彩蓉,等.基于思维创新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A].上海来溪会务服务有限公司.Proceedings of 2018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EDUINNOV2018)[C].上海来溪会务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来溪会务服务有限公司,2018:6.

[12]黄怡凡.课程思政体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文教资料,2018(05):209-211.

[13]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01):119-122.

[14]吴涛.发挥专业特色,实施“课程思政”[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8):143-144.

[15]孟兆敏,罗晶.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的实践[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7(03):47-49+53.

[16]奚彩萍,王敏.如何提高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9):67-68+74.

[17]王宁,王顺晔.计算机类专业《离散数学》教学实践与心得[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4):162-163.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与实践”(编号:201701017021)研究成果;本文系2018-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程序设计类案例库平台建設”(编号:2018GJJG348)研究成果;廊坊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驱动的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改革”(编号:K2017-17)研究成果;廊坊师范学院“离散数学”精品课程、“Python程序设计”一流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顺晔(1981-),女,汉族,河北辛集人,硕士,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人工智能应用。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对策分析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