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知、行分裂”现象研究与应对手段探索
2020-12-21宋杰谢雨王涛张纯胜
宋杰 谢雨 王涛 张纯胜
摘 要:该研究通过心理学、行为学的原理对大学生健身行为、心理动机调查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知、行分裂”的普遍心理行为特点是影响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主要成因之一。并根据心理学、行为学的原理针对大学生这一特点,采取“控制”(外部行为控制)与激励(内因引导)并行的多种应对措施与方案,以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频次的提升。形成部分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水平手段的参考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体育锻炼;“知、行分裂”;“控制”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6-0063-06
Abstract: With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college students' fitness behaviors and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behavior split"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continuous decline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 variety of countermeasures and programs of "control" (external behavior control) and motivation (internal cause guidance) are
adopted to promote the frequ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and to form some reference ideas and solutions for the mean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physical exercise; "knowledge and behavior split"; means to "control"
一、概述
(一)研究的問题
一方面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许多如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等促进全国青少年体质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各项体育场地设施及师资也在逐步改善。使20多年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状况得到缓解,大部分体质指标止跌回升。另一方面,在大学体育设施、教学师资都整体优于多数中小学的情况下,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却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二)研究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会议讲话中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特别提出“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方针,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据卫生部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全国有83.8%成年人从不参加业余锻炼(即无锻炼习惯),患病人数也呈上升趋势,从而导致疾病的经济负担沉重,增速甚至超过了GDP。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几近最后的一个阶段,即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的健康是“健康中国”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其体质和健康状况是国家和民族人力资源的核心储备因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石。
(三)研究主要目标
理论目标:
将心理学、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引入大学生体质管理,总结出一些提高大学生课外锻炼参与度的“引导与控制”思路和方案。为全国高校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对应策略提供借鉴与理论参考。
实践目标:
响应《健康标准》的实施要求、落实《基本标准》的相关精神及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的《三走意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特点,构建一系列应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引导、控制”手段,把“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后简称“三走”)落到实处,对大学生体质下降进行遏制,并产生积极正面影响,切实提高实验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四)研究设想与思路
基于对当今大学生体质发展的不乐观现状及趋势的认知开始,从影响此趋势各项因子调查分析入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与行为习惯结合心理学、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厘清其影响形成此趋势的主次因子,针对主要因子采取相应干预手段与措施实验:
在汲取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出勤率低、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势的原因:生理、智力已(近)成年(部分心理上还在“哺乳期”)的大学生,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独生子特质、从小到大的约束式教育、社会功利化影响、经济的大发展、科技网络的进步、西化垃圾食品介入等)下,遭遇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后,在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动机与行为方面造成的远期利益动机(强健的体魄所能带来的益处)与近期安逸(上网、不为健身而克服当前惰性)相悖后,多愿选择眼前而不是将来的特殊心理现象。此种“知、行分裂”的现象虽然在各个年龄阶段均有出现,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趋于统一(依据行为心理学理论),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体现得极为突出。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这一普遍特点,本研究试图在总结以往众多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采纳他人“提高体育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余指导、改善体育设施、增加体育项目、丰富体育竞赛”等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热情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目的的手段,同时采用拉长体育课程教学学年数(总学时不变,两学年改三学年)、体育课程过程化考核、规定课外体育活动数量(大学四年均按时数计入体育成绩)等主动控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从引导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到控制大学生切实实现“三走”,使他们经过较长时间的被动锻炼逐步养成习惯(依据行为习惯学理论),从而起到增强其体质、达到“健康”的目的。并以此提出部分可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趋势的“引导、控制式”的思路与方案,拟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各高校体育院系(部)、团委、学生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教学改革、场馆设施改扩建、费尽心思狠抓课外活动仍是动静分离:少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多数学生依然如故、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问题。使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并逐步提高。在应对方案中将“激励、引导”与“控制”手段相结合,再通过实验、实践修正、验证,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可有效应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可供全国高校参考的、“激励、引导与控制”相结合对应策略与模式(体系),最终达到为全国高校应对大学生体质下降及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查法
课题组在国内部分高校分别进行调查,实地了解学生体质现状及学校对策,同时对部分可量化的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统计,重点与各校负责体质测试的人员进行沟通了解情况。
(二)问卷调查法
在国内(主要是四川省内全国招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以理、工、文、艺不同专业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为保障问卷的有效回收,我们均通过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完成收发与讲解),以了解其自身感受与观点。问卷收发情况(如表1)。
(三)访谈法
在前期研究设计、中期体系建构、后期数据分析通过当面及电话形式对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和征求意见,了解研究中的不足及指导下意见,及时对本研究进行修正完善。
(四)文献法
参考近年三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从中提炼,综述而提出观点。
(五)数理统计法
以实地调研得出的数据为基础,结合多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
(六)实验对比法
以省内全国招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以理、工、文、艺不同专业学生为样本,经过对比选取原始体质数据无明显差异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和对比组进行该体系的对比试验。按照研究计划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实验:
1. 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开展了学生课外“控跑”的针对性实验,为期两年。
(1)在试验范围管理采用了普遍要求、强制规定两个层次;统计对比学生完成情况,检验学生的自我控制与自觉性。
(2)在实验过程管理中分别对行为过程干预与结果预期干预;统计对比学生完成任务的诚实度与行动关注点。
(3)采取鼓励参加(随机奖品)、控制参与(计入成绩,未完成一票否决)两个方面来激励与控制学生参与:然后对学生的参与过程、参与度、促进体质数据与结果进行分析。
2. 在选择的学校试行体育课程“三+一”跨度实验,观察对比与两年跨度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锻炼的影响。
(七)案例分析法
对部分实践案列进行横向差异要求所得结果差异、纵向过程管理力度不同所得差异进行行为的内外因素分析对比。
三、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1. 首先在不同学校的学期开始、期中、期末时段的课外活动时间,通过学生体育社团和在体育场上直接调查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学生等多个途径,发放问卷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动机进行调查(如表2)。
通过对平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同学的行为动机调查反馈,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项目爱好技能提高、体质需求、课程带动(为提高体育课程考核成绩,临考前一周练习人数增加了一倍有余,在扩大样本数量后也达到了50%以上)、场地器材条件、释放缓解压力、人际交往与情感(社交与友情、爱情)因素、人价值体现。其中前四项影响尤其显著。由于问卷选项是多选,所以各因素有交叉,同时也说明了产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这种行为的动机也是具有复合性、多样性的特征,所以在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也应该采取多方面复合性的手段才能有效。
2. 通过体质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知识的认知了解,其次将提高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联问题嵌入问卷对大学四个年级的2.013万余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对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认知程度及自我健康感知评价,同时对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进行跟踪统计,然后进行体质健康知识与体育锻炼行为知、行契合、分裂度对比(如表3)。
我们把每周坚持5小时或4次以上体育活动(每次≥30分钟)归结为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每周小于两次或累计小于两小时认为缺少体育锻炼或体育锻炼习惯欠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99%以上的学生都认为体育运动与体质健康成正向相关,有益于保持与促进个体体质健康;自感亚健康人数占比高达17.4-28.9%,以理工科学生尤为突出。但对体育锻炼行为调查结果却显示:只有18%左右的同学能较好地坚持体育锻炼,有62%以上的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甚至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相对于体育锻炼能促进体质健康的99%以上认知度来说后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认知与行为的极大偏差——体质健康认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知、行分裂”。
3. 在实验学校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学生课外“控跑”的针对性实验。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围绕校园内公共道路、田径场跑步,利用与校外公司联合开发的手机软件对学生跑步成绩(路径、距离、时间等)进行监控记录(为了安全中途允许暂停)。
具体方法为:第1教学周开始至第13教学周截止,需连续12周;有效时间为周一至周日的 6:00-23:00;地点为校区内主要道路(运动世界App校园地图);学期总里程目标120公里;每次跑步里程(为了安全中途允许暂停)下限1公里;每日跑步任务2公里,每日有效里程上限:3公里(超过部分不计入总有效里程,但可影响跑步排名);每周跑步有效里程:10公里。
在试验范围管理采用了普遍要求、强制规定两个层次:对所有学生进行跑步健身宣传动员,要求全部参与校园“阳光跑”。采取鼓励参加(随机奖品)、控制参与(计入成绩,未完成一票否决)两个方面来激励与控制学生参与:均规定完成相应目标(学期总里程目标、每周与每日里程目标),一部分只使用宣传健身作用加跑步过程中随机奖品激励,不与成绩相关联;另一部分完成跑步目标与体育成绩关联,将完成里程换算成相应分数计入当学期成绩。同时在实验过程管理中分别对“阳光跑”行为采用信任制和组织监控两种形式数据结果(如表4)。
通过实验看出:5.03%的同学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任能自觉要求自己参加“阳光跑”,在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这样比例增加到了98.29%。“控跑”比“激励跑”参与课外“阳光跑”的学生比率高出93%,可见“控跑”的执行效果显著。另外根据软件对跑步过程监控显示跑步速度(1000m小于2′30″、大于10′)、步频(少于60步)、线路异常(两人速度、线路完全重合,一般还过快——骑行或搭乘自行车,过慢——日常步行)“控跑”作弊人数达到742人占比高达9.61%,而“激励跑”(希望拿到奖品)作弊人数为10人占比0.14%远小于“控跑”。在“控跑”嚴格要求下还有36名(占比0.47%)以手机为非智能机、没有手机等理由不完成跑步目标的。由此可见学生的惰性也不可小觑。
4. 推进课程改革,完善体育课程对课外锻炼引导、促进的作用(延长体育课程覆盖学年)。在不违背教育部的一、二年(“二+二”大学四年两学年体育课+两年无体育课)级本科学生两学年开设体育课程总学时不少于144学时(72学时/学年)规定的前提情况下,将两学年144学时分散到三学年(48学时/学年),既避开新生开学军训、期末考试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负面影响,又让学生在一至三年级课外锻炼均有体育课程带动、体育项目考试促进,大四以选修课得学分+课外锻炼与体质测试成绩合并计入当年体育成绩的形式(“三+一”大学四年三学年体育课+一年无普修体育课),使大学生在校四年间均能主动、被动的参加锻炼;即使是被动参加锻炼,(经过四年的时间)也会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统计数据(如表5)。
由表5可以看出:体育课程“三+一”跨度与“二+二”跨度在对于学生在课外对课程考核项目练习与课外体育锻炼无显著差异,甚至“二+二”跨度因为学期学时优势使得学生在课程考核项目练习方面越占优势;但进入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在课程考核项目练习方面一有一无,但在带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却效果优势显著:分别高出36.77%和18.86%。可见大学体育课程“三+一”跨度与“二+二”跨度在大二、大三年级对促进学生课外进行课程考核项目练习与课外体育锻炼带动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课题组在国内部分高校分别进行调查,实地了解学生体质现状及学校对策,同时对部分可量化的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统计;以省内全国招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以理、工、文、艺不同专业学生为样本,经过对比选取原始体质数据无明显差异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和对比组进行该体系的对比试验;在前期研究设计、中期体系建构、后期数据分析都通过当面及电话形式对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和征求意见,了解研究中的不足及指导下意见,及时对本研究进行修正完善;参考近年三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从中提炼借鉴其观点,提高针对性,少走弯路;以实地调研得出的数据为基础,结合多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从而提高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由于一般大学生在校时间为四年,因此,该课题研究周期通常对应为四年。由于课题组前期已开展了相关调查数据收集、课题所必须的包括学时分延、大纲教材改革在内的课程改革,以及相关的校级、省级课题研究结题等众多工作,可大大缩短研究时间。并且课题组同时从大一到大四同时开始开展课题实验,以获得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本课题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宏观把控和支持,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课外活动等方面得到了优先安排,使课题研究更完整可靠。
(三)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1. 通过本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正确理解“健康第一”的内涵:体质不是健康的全部,但却是其不可或缺的最基础、最重要指标之一,在高校体育改革发展中力争做到既重兴趣,也不轻体能;既重激励引导,又不轻控制规范。另一方面,要重点针对当前大学生虽然对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持积极地态度,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又非常缺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动力,如:认可“三走”却无法控制自己完成“三走”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现象。改变由长期的误判“广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所造成对待“大学生体质下滑”虽然多年来不乏研究应用,却表现出“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仍没有得到明显遏制的现象。在继续坚持以往激励、引导大学生提高体质水平的有效手段的基础上,加强控制、规范大学生提高体质健康的行为,使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系统体系更为完善。
2. 通过课题研究使我们更加明确体育课程改革方向,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以《刚要》《计划》为指导,将体育课程改革方向定位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联合印发《三走意见》的具体的指导思想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大学生“三走”主题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课题实验,认为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既要考虑对丰富课程内容形式、完善体育设施等激励、引导、促进方向的把握;也要考虑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适时引入对课、内外学生体质锻炼行为的控制、规范的内容,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向着以促进学生体质发展为基础,最终达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目标前进,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增光添彩。
3. 研究为提高体育课程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了以下参考思路:通过研究表明用制度克服课外体育锻炼严重不足的现象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绝大多数大学生不会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有一部分学生会在体育考试和进行体质测试前一两周进行短时期的体育锻炼,主要目的是想顺利通过测试,并非出于健身的目的,更多的同学不会主动走进操场进行锻炼。通过类似“控跑”等强制参加课外锻炼活动的手段可以有效督促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行为,起到提高体质健康的作用。同时通过将体育课程“三+一”和将课外活动纳入体育成绩考核的实施也有助于缓解大二之后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骤减问题。
(四)研究的局限性
一方面本研究参与实验的学生样本主要来自于四川省高校,虽然已注意了生源地、文理工的学科均衡,但由于学校地域环境仅在四川,还是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另一方面,影响大学生体质的因素众多,本研究就调查到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体质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各项相关因子中,排除表象相关因子,厘清其主次,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还可能因人员特殊因素:饮食习惯、生源地域气候、地域文化、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差异,矛盾的主次也會发生变换,所以该研究的应对方法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只有针对具体情况择机而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应对措施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五)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虽然本研究将实验中使用过的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各个有效方案、思路融合形成一系列应对手段,但这只应该是方向性思路,在大家将来的研究中可借鉴包涵且不局限于这些方向与手段。
五、结束语
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验,基本达到了研究的目的,实现了原来的假设。通过研究设想的实验基本能针对性克制造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问题。其中首先,确认了部分当代大學生在体育健康知识与体育锻炼行为上存在着“知、行分裂”的现象。其次,引导、激励和控制当代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都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必不可少的手段。最后,促进高校体育内涵发展机制(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水平)的手段与方案,是手段融合、方向思路,不是标准模式。研究中涉及到的课程“三+一”改革虽然有效,或许并不适用于所有学校。
参考文献:
[1]杨桦.关于加强体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01):1-5.
[2]田野.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研究与建立[J].体育科学,2010,30(02):3-10.
[3]张细谦,杨文轩.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发展策略[J].体育学刊,2012,19(01):74-77.
[4]周爱光.“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J].体育学刊,2009,16(11):1-4.
[5]马新东,等.美国青少年体质研究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0,31(01):81-83+108.
[6]赵忠伟,李英玲,刘瑞平,等.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与体育课程干预手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2):217-218+222.
[7]李菊红,赵斌.中国与巴基斯坦部分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03):285-288.
[8]邹志春,庄洁,陈佩杰.国外青少年体质与健康促进研究动态[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04):485-489.
[9]卢元镇.中国学校体育必须走出困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06):1-3.
[10]陈波,陈巍,丁峻.自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J].心理研究,2010,03(4):3-12.
[11]季晓峰.论梅洛-庞蒂的身体 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J].东南学术,2010(02):154-162.
[12]CORBIN C.Implications of physical literacy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A commentary[J].Research Q Exe Sport,2016,87(1):14-2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抑制大学生体质下降趋势的体系构建与研究”(编号:17TY001)资助;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理念下的促进高校体育内涵发展机制的俱乐部制改革”(编号:JG2018-522)
作者简介:宋杰(1966-),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管理与学科建设。
*通讯作者:谢雨(1980-),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