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

2020-12-21贺山明廖春发梁勇汪金良佟志芳邓庚凤

高教学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产学研研究生

贺山明 廖春发 梁勇 汪金良 佟志芳 邓庚凤

摘  要: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偏差、培养方式不健全等问题,在分析当前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突出问题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产学研结合背景下如何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构建和实践效果,阐明了通过明确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设立研究生培养基地、推行“双导师制”、设立创新基金、健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等实施途径,探索出能有效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研究生;人才培养;工程技术;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6-0047-0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nd the devi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imperfec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and constraints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ffect of how to cultivat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clarifies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the implementation way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optimizing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setting up graduate training base, implementing "Double Tutorial System", setting up innovation fund, and improving quality assurance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etc.,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mode which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Keywords: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graduate student; personnel train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前言

面對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市场需求是教育界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工科类高校如何把新时代研究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面临的社会责任[1]。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由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变为以工程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体的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工程技术知识、创新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2]。然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传统培养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其诸多弊端:1. 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大多数硕士研究生缺乏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缺乏分析工程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工作能力;2. 所学知识与社会职业的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不尽合理,从而导致供求错位,造成研究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经济下的人才竞争无所适从;3. 课程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研究生仅为了考试能通过、获取课程学分的目的来参与学习,而缺乏学习自主性和能力提升需求,更有甚者对工程技术创新持消极的态度。

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江西理工大学针对冶金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冶金学科的行业特色和优势,就如何培养出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思路。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职业需求为导向,深入了解冶金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有效合作的机制和渠道,为冶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突出问题及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中工程性教学思想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导致我国工学研究生的工程素养与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学生缺乏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的培养和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3]。通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有以下一些突出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当前大部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培养仍然采用传统教育模式,普遍趋于理论化和学术化,偏离了培养工程师的人才目标,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缺乏专业技术方面的实践经验,更缺乏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一些工科院校毕业生进入生产一线的人数都偏少,甚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随意性大、不贴合生产实际的情况,不符合专硕的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时代性

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覆盖行业技术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偏少;课程教学内容多年不变,教学方法陈旧乏味,知识领域之间缺少关联性和互相渗透性,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发挥;传统的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掘和提升,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自学能力,教学实效性差,更缺乏与地方相关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文化、社会背景的融合[2]。

(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程人才培养的灵魂与根本,传统的研究生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离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程化课程体系构建不成熟,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的工程特征探究不透彻,没有完全抓住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质,例如对冶金三个专业方向(有色、钢铁、稀土)的专业课没有基于工程共性特征进行有机整合;对支撑专业课程的基础课没有进行工程化论证,导致难于学以致用;要强化研究生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更重要的是按照工程要求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2]。2. 仅注重校内的教学环节,与社会隔绝、封闭办学,研究生培养过度倚重于学校导师,但学校导师擅长于理论与科研,对工程设计、工程改造、技术服务等内容比较陌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4]。3. 教育体系中工程训练不足,能较好的传授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难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分析与设计能力,毕业后的研究生很难适应科研院所或企业对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回归工程实践,在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实现各种要素优化组合,是实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优势,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技术应用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奠定基础[5]。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科近些年来检查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经验,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一些有效途径。

(一)树立主动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思想

地方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兼具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高校主动融入地方、服务社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地方高校首先要树立为地方服务、为行业服务的思想,明确为地方和行业输送合格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江西理工大学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办学思路,例如申报和获批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高效利用人才培养”,就是立足于赣州离子型稀土产业的发展現状,着眼于人才需求类型,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

(二)明确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优化培养

模式

为适应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重构专硕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校冶金学科本着突出工程领域特点,以国有大中型冶金企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出发点,邀请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和修订冶金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设置注重工程实践培养的课程体系,适当地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细化产学研联合培养背景下的校内和校外的教学环节,并及时总结和优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三)提升校内教学阶段的培养质量

1. 优化教学内容:以工程技术应用与社会就业要求为导向,增设了一些工程技术应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某种金属或物料的冶金生产工艺过程为主线,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生产或科研任务为载体,采用工程设计、案例分析、创新实验等方式实施教学,并及时引入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2. 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重点推行课题研究式、技术案例式、辩论式等新型教学方式,触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工程问题;大力推广翻转课堂、虚拟仿真教学等信息化手段在教学和师生互动过程中的运用,例如VR+稀土产业、VR+钨产业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将课堂与企业环境相结合,将生产与模拟练习相结合;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新模式(科技创新项目的实验室规模探索实验、冶炼厂现场参观、产学研三方人员技术探讨等方式),培养研究生对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的认知和工程素养。

3.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针对校内导师工程实践能力偏弱的问题,每年有计划地派出教师轮流下基层顶岗实践或暑期工程实训,通过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新工艺优化设计以及设备改造等实际工程,甚至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为企业技术服务,丰富了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建立了工程教育教学的良好基础,增强了教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另外教师将横向课题的科研成果渗入到教学内容里,提升学生对解决工程现场技术难题的兴趣。

(四)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工程实践创新

以基于企业生产技术需求的科研项目为实践主体,研究生经过参与这些产学研科研项目的实施,基本掌握了项目的实验室研究方案设计及实施、项目总结报告与国家专利的撰写技能,并参与中试放大、设备选型等企业实践工作,以此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既培养了研究生掌握科研工作方法,又得到工程实践锻炼,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五)在企业或科研院所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可以作为高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纽带。研究生结合培养基地的需要进行选题,在基地开展实验研究、新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等工作;或在基地进行工程技术创新实习实践或挂职锻炼。学校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研究生培养基地的专业实践时间为一年,专业实践一般与硕士生毕业论文工作相结合,研究生带着明确的科研课题任务开展科研或生产实践,企业或研究所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研发条件和补助津贴。目前我校冶金学科与章源钨业公司、新余钢铁集团、自立环保公司、江西离子型稀土工程技术研究等单位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保障了研究生工程实践的需求,促进了研究生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共同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基于良好的科技合作基础,目前与部分企业联合共建了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或高水平实验室,呈现“校企双赢”的局面;另外,企业通过对研究生的综合考察,将优秀的学生留为己用,解决企业的用人难题。

(六)“双导师制”育人模式

校内外“双导师”合作指导培养是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目标的一个有力环节,推进合理的双导师结构有利于研究生科研理论水平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协同培育[1]。构建学校学术型导师与企业工程型导师合作的“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校内导师侧重于学生课题研究的指导,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申请专利、发表期刊论文、毕业论文撰写修改及毕业答辩等学术训练环节;聘请企业高端技术人才作为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校外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在企业工程技术实践期间的指导,突出工程实践环节的培养作用,使学生在深入企业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加强企业导师在研究生的论文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答辩等多个培养环节中的指导作用。“双导师制”育人模式,优化了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强化了“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培养机制,提高了研究生的工程技术培养质量。

(七)坚持学科平台建设,设立科技创新基金

学科专业平台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托。学校持续每年加大对冶金、材料类省一流学科平台的财力、高端人才配置、实验设备添置、管理制度优化等方面的投入,依托或联合我校建设的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工冶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学科平台,为各层次的学生开展工程科研训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另外学科专业各类实验室也是研究生进行科研探索、做出原创性成果的重要平台。

为促进开展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学校逐年加大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的立项力度,提升学生投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采取以学生为主导,导师根据科研课题性质,指导学生文献调研,自主完成实验方案优化设计、实验操作及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验证实验结果、撰写项目汇报等培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自学能力。其次是建立“三优一补”机制,即通过优先科研项目立项、优先评奖评优、优先推荐基地就业和给予经济补贴,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科技创新[6]。基于科技创新成果,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各类创新实践大赛,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成果展示能力。

(八)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对传统的研究生考核管理制度带来了变革挑战。引入企业和科研院所对研究生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质量评价,从评价方式、评价侧重点、评價目标等方面,制定出可量化的考核方案与评价机制,把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效果作为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例如在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上,提高了参与企业横向课题、专利授权及应用转化、生产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工程、工程实践效果等产学研项目的权重。毕业论文选题则强调工程背景,仿真类课题必须有实验数据验证,提升解决工程关键技术及装备问题的工程意识[7];严格执行阶段性项目进展汇报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制度,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及时把握研究生的课题进展情况和论文进度,对于课题研究不切实际应用或达不到预期目标,及时给予把关和纠正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标准要看是否具有应用价值或社会效益,而不是像学术硕士论文看理论水平有多高[7],要求专硕学位论文能应用专业前沿新理论或新方法,去解决企业的工程技术难题,或研发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究成果应有较高的实际价值。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地方工科高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人才使用之间的无缝连接,构筑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体系。通过明确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设立研究生培养基地、推行“双导师制”、设立创新基金、健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等实施途径,探索出能有效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产学研合作促进了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应加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景财年,范吉超,王少华,等.材料工程专业学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29(1):98-101.

[2]郝永梅,葛秀坤,邵辉,等.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13-116.

[3]赵泽宽,吴成钊.我国工程教育改革问题初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87-90.

[4]叶晓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98-101.

[5]王琳,张民.基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2):141-142.

[6]张志红,潘紫微.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4):134-135.

[7]胡少营,张金鲜.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进[J].纺织教育,2012,27(1):47-50.

[8]李萍萍,沈晨,施卫东.构建复合载体培养创新型工学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1-5.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8年度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研究生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探索——以高压浸出技术为例”(编号:JXYJG-2018-1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贺山明(1984-),男,汉族,江西莲花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加压湿法冶金及材料制备等。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产学研研究生
油田开发后期的采油工程技术应用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数理逻辑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探析
水池结构设计中几个易忽视问题的探讨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贵州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