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小班积木建构活动的指导策略
2020-12-21张雪梅
张雪梅
【摘要】积木是一种深受幼儿喜欢的低结构游戏材料,积木建构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幼儿园的重视。小班幼儿初次接触积木建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根据小班幼儿积木建构的特点,从熟悉积木、建立常规开始,逐渐引领幼儿进入活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设地计活动内容,培养幼儿对积木的兴趣和拼搭的信心。本文主要探究在活动初期阶段和活动实施阶段教师工作中的指导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积木建构;指导策略
近几年,幼儿园陆续引进了积木活动,充分挖掘了这种低结构材料的教育价值。积木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众所周知,通过积木建构能够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坚持和专注的意志品质、创造力、想像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由于之前幼儿园开展积木活动的经验较少,所以,教师在刚开始阶段会无所适从,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高控或者太放手的两极状态。小班幼儿第一次接触积木活动,教师如何让幼儿爱上积木,如何根据幼儿对积木的认知程度设计活动尤为重要。
一、小班幼儿积木建构的特点
(一)对积木特点不熟悉
积木活动中积木的种类繁多,形状、颜色各不相同。如,基础积木根据厚薄分为板和砖,根据长度板和砖分为1×2;2×4;2×6;2×8;2×10等,另外还有各种特殊积木颗粒,如此大量的积木对于3-4的幼儿来说无法正确地识别,所以,在选择积木时会出现随手拿来就用,拿什么用什么,拼搭目的不明确的现象。另外,3-4岁幼儿还不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长度,所以,幼儿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长度,拿积木时便不能有目的地去选择。如,幼儿在用叠高的方法拼搭一面墙时,经常会出现不整齐的现象,因为幼儿不能根据拼搭要求选择合适的长度,拼搭后发现长了,不知道换哪种短一点的积木合适。
(二)小肌肉发展弱,拼搭不稳
3-4岁幼儿小肌肉发展不完善,力度不够,在拼搭过程中会出现按压不紧、积木没有咬合紧密、间隔的空隙过大、拼搭不牢的现象。幼儿拼好的作品经常会倒塌、掉落,让幼儿有挫败感。对此,在幼儿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帮助幼儿加固作品。
(三)坚持性差,注意力分散、拼搭时间不长
3-4岁的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尤其是在有目的拼搭时,小班上学期的幼儿往往只能坚持10-15分钟的时间,时间久了幼儿会忘记自己要拼搭什么样的作品,随意增添积木,开始随意拼搭,作品远离拼搭目标,出现随意性。如,在开展积木建构活动《小帆船》的时候,有的幼儿在去取积木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了一个车轮,于是给拼了一半的帆船按上了轮子,接着又按上了挖土机的铲斗、楼梯、花朵等配件,最后自己也不知道刚开始要拼什么了。
(四)创造能力弱、喜欢模仿、目的性弱
模仿是小班幼儿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他们对积木的特点不熟悉、对拼搭积木的技能不熟练,还没有办法概括实物的特点,并在脑中重组成积木的模型。如果给幼儿一个简单的积木造型,会降低幼儿的拼搭难度。初期幼儿自由拼搭时不会先想要拼什么,往往是随手拿起积木去拼,你问他:“你拼的是什么?”他会看着觉得像什么就说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出示多种样式的成品供幼儿观察模仿,拼搭难点部分也可进行分步示范,幼儿模仿拼搭。
(五)拼搭过程具有游戏性
积木对于幼儿来说只是一种玩具,拼搭积木对于幼儿来说就是玩玩具的过程,所以积木建构对幼儿的吸引力不是要拼搭出一个成品,而是拼搭出一个好玩的玩具并用此来玩游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以好玩为导向,可在活动结束后给与幼儿空间和时间让幼儿利用积木作品进行游戏。
(六)单独性游戏为主,较少出现合作拼搭
小班幼儿的游戏还处在平行游戏的阶段,所以较少出现合作完成作品的现象,幼儿大多数时是独自一个人完成拼搭。在小班下学期会出现简单的合作现象,如,一个能力强的幼儿拼搭主要的作品,在他的领导下其他幼儿帮他拿积木,在他的指挥下拼搭简单的附属物品。所以小班的合作拼搭主题活动,主要是以幼儿各自拼搭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作品组合在一起建立场景。
二、开展积木建构活动初期应通过多种方式让幼儿熟悉积木
小班或者初次接触积木建构活动的幼儿,在开展积木拼搭活动时应先让幼儿熟悉积木为前提。小班幼儿第一次接触积木,对积木不熟悉,从认识到了解积木之间的关系需要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教师可通过环境的创设、集体活动、小组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等贯穿于一日活动中,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积木。
(一)在班级设置建构区
建构区的设置要求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幼儿取放积木方便,有作品展示区,并投放足量的积木,积木的种类以基础积木为主,同时,其它种类的积木也要齐全。可在建构区摆放积木成品、积木作品照片、实物、实物照片供幼儿模仿。幼儿在建构区以自由搭建、自主游戏为主,教师尽量少地参与指导。幼儿通过自由建构逐渐熟悉積木特点,在不断地拼搭、拆除、试错中逐渐了解积木的长短、厚薄及各种积木之间的关系。
(二)根据积木的特点让幼儿给积木命名
设置建构室,并对所有的积木进行分类。把所有的积木分好类后,幼儿对积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引导幼儿根据积木的特点进行命名。如,对于前面一段有点圆滑的积木,幼儿讨论命名为“飞机头”,并根据特点为其它积木命名为滑滑梯、烟囱、桥、小可爱、楼梯等。通过命名的方式,幼儿总结了积木的形状特点,这样又进一步认识了积木。
(三)让幼儿拆分作品并把积木分类放回的手段熟悉积木特点
教师可利用一日生活中任意时间段组织幼儿对上节课的作品进行拆分。幼儿在拆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积木的组合。在给积木分类摆放的过程中需要非常清楚地分辨出积木的长短、厚薄等特点才能正确分类,所以在分类初期,幼儿往往只凭视觉判断会出现错误,因此分类并不能完全正确。教师可引导幼儿用比一比、数一数的方式进行比较,如,用两个积木两端对齐比一比长短,两个积木平放比一比高低;用手指点数积木的颗粒凸起,数一数再对比。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幼儿点数和比较的数学能力。幼儿通过不断的尝试、比较、判断,才能逐渐熟悉各个积木的特点,在下次使用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选择。
(四)设置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玩积木让幼儿循序渐进地认识积木特点
教师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设计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渐了解积木的特点,认识积木之间的关系。认识积木可以从常用的基础积木种类板和砖开始。认识板和砖的顺序要由简入难,如,第一个活动目标可以设计为区分板和砖;第二个活动目标设计为数一数板或砖的颗粒凸起,比一比谁的多;第三个活动目标为按照颗粒数量对板或者砖进行分类。以此列推,活动难度逐渐加大,如果活动过程中一个课时的活动幼儿出错率较高,可围绕此目标再设计另一个活动,最后一个活动目标认识砖和板的长度、厚度、砖和板的关系,这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目标,对于刚接触积木的小班幼儿来说是个难点。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目标不能定太多,根据幼儿的情况灵活调整下一个活动的内容。
三、小班建构活动的指导原则
(一)培养兴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班幼儿活动以游戏为主,幼儿拼搭的目的不只是展示作品。拼搭成功后利用作品进行游戏,是幼儿最开心的事情。所以在设计游戏时可以穿插游戏设计,增加趣味性。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对积木感兴趣,让幼儿在不断摸索中感知积木,如,送积木宝宝回家、给小动物喂饼干、拓印积木、摆长长的火车、找朋友、神秘宝箱等游戏。
(二)变化和统一
变化是指鼓励幼儿大胆想象,鼓励幼儿作品的多样化。小班初期幼儿对技能不熟悉,许多物品不能拼得形似,但是只要幼儿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都要给与肯定。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重要的不是拼得像不像,重要的是能够大胆创作,建立对拼搭的信心,幼儿敢想、敢动手才是建构的目的。
统一指导幼儿拼搭的作品要体现出主要特点,如,拼搭飞机时飞机的主要特点要统一:机头、机身、尾翼、机翼的平衡,要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幼儿可发挥想像,创作出不同的作品。如:图一、图二、图三。
(三)以幼儿自主探索为导向,教师灵活把握活动进度,随时调整活动内容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幼儿的情况,根据幼儿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点灵活调整活动进度和难度,支持幼儿的每一次探索活动。如,在“大象的一家”活动进行完后,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发现一名幼儿拼完一头大象后,在拼第二头大象时把大象的头装到了鼻子上(如图四),她说是一头恐龙,其他幼儿争相模仿,教师根据这一情况,设计了“恐龙来了”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幼儿为活动的主导,教师给予幼儿帮助和支持。
四、开展小班建构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活动初期的培养常规
幼儿刚接触积木,积木的种类繁多,常规的建立非常重要,建立有序的常规可以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如何取放、分类是小班常规建立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有细致的要求。常规的建立需循序渐进的进行,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可以每节课提出一个新的常规要求,同时对之前提出的常规要求进行巩固,每次提出常规的要求都要统一,规则一旦定下来不可随意更改。如,初期的常规制定为:(1)为了便于幼儿有目的地取放积木减少寻找时间,积木框的位置要固定。(2)每人一个取积木的小篮子,一次只可以取一篮,用小篮子控制幼儿取放积木的数量,避免幼儿贪多拿太多积木偏离目标。(3)收积木时用音乐限制时间,在规定的乐曲内要将所有的积木收完,避免了一些幼儿边收边玩,拖拖拉拉。教师根据本班幼儿情况灵活的的设立。
(二)导入环节可用游戏、猜谜、故事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兴趣
由于小班幼儿注意力时间有限,导入環节不可时间过长,教师可用1-2分钟,用简单的语言导入即可。
(三)引导幼儿观察概括的方法
1.多方位观察
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概括物体的特点时一定要让幼儿从多方位观察物体,可以使用图片,也可以使用实物。如观察飞机时,可出示不同角度拍摄的飞机,或者从不同角度观察飞机的模型。
2.有序观察
引导幼儿从上往下或从前往后有序地观察,通过有效的提问,让幼儿在重点难点部分着重观察。如,在观察小飞机时,教师想让幼儿观察机翼的平衡,设计了这样的提问:“飞机的机翼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可以飞吗?如果一边长一边短,飞机会怎么飞?”幼儿总结出:飞机的机翼要对齐、两边要一样。
3.简单概括物体的主要特点
小班幼儿的概括能力有限,只需引导幼儿概括出物体最主要的特点即可。如,长颈鹿的特点:长长的脖子、短短的尾巴、四条腿;小汽车的特点:有四个轮子、车身中间高高的;乌龟的特点:身体扁扁的、小小的头、小小的尾巴。其它的细小特点可忽略不计,如果一下概括太多,会让幼儿主次不分,在拼搭时顾此失彼,偏离重点或无从下手。
4.引导幼儿把物体的主要特点转化为积木形象,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概括出主要特点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在脑中用积木建构出主要形象。如,设计提问:“长颈鹿的身体用积木拼成什么形状?”“长颈鹿的脖子用哪种积木可以搭得高高的?” 初期幼儿并不能完全真正地转化成积木的形象,他的想像和拼出的作品相差很大,小班幼儿往往是边拼边想的,提问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思维习惯,在以后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用积木形象思考的习惯。
(四)幼儿操作过程中的指导
在幼儿拼搭的过程中,教师如何介入指导?在何时介入?指导的尺度是什么?是许多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教师的指导可根据幼儿的情况进行。
1.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
教师可根据幼儿遇到困难的情况介入,如果是大部分幼儿都出现的问题,教师可暂停课程,采用集体指导的策略和幼儿共同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寻求答案。如果是在拼搭过程中个别幼儿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如果是幼儿在拼搭的过程中没有掌握住拼搭的技能,教师可采用示范讲解的方式帮助幼儿;如果是想像能力问题,教师可采用启发提问的方式让幼儿有更多的想像空间。
2.允许幼儿犯错,用有效的提问启发幼儿思考,鼓励幼儿自我纠正
幼儿拼搭积木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一个课时的活动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拼搭问题,当教师发现幼儿出现问题的时候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先观察幼儿能不能自己发现问题进行补救,如果幼儿能够自圆其说,或者通过观察同伴及时更正,教师可不再干预。如,在用围合的方法拼搭游泳池的时候,一个幼儿在选择积木时对长度判断错误,使用了一个较短的积木,于是围合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缺口,教师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看到幼兒并没有用积木去填充,于是问他:“你这里有个洞洞,会不会漏水啊?”幼儿发现了,于是拿积木想要填上,但是上面已经搭好了,他不想从上面拆掉,但他也没办法把积木塞进去,于是他想了一下说:“小朋友游完泳了,我正在放水呢!”如图五,教师接受了他对作品的解释。在第二次的活动中,这名幼儿注意到了上次的问题,拼出了完整的作品。
3.目标弹性化,根据幼儿的情况灵活调整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经常有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完成拼搭任务,如果老师没有新的拼搭要求提出,他们会继续拼搭,有的会慢慢偏离主题。如,在拼搭“小飞机”时,乐乐小朋友提前完成了作品,他看到其他小朋友还在拼搭,于是开始在飞机上装栏杆,把尾翼拼的越来越大,在机身上用积木越加越高。这时候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新的任务,提高目标难度,如,让幼儿搭建不同的飞机、再搭建一个更大的飞机、或者让幼儿为飞机搭建停机场等。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并不能完成拼搭任务,容易产生挫败感。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能够完成拼搭任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会让幼儿建立对拼搭积木的信心。此时教师可为幼儿减低难度,如,在拼搭“小乌龟”时,其他的小朋友都完成了,可是涛涛还不会拼搭乌龟的身体,拿着积木不知道如何下手,看着其他幼儿都完成了作品开始进行游戏了,他非常着急。于是,教师协助涛涛拼搭出了乌龟的身体,让涛涛自己拼搭四肢、头和尾巴,涛涛也顺利地完成了,和小朋友一起快乐地游戏。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逐渐熟悉了积木。在拼搭一个个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感,建立了对积木建构的信心;在一次次试错、判断中学会了坚持和专注的品质;在一次次动脑思考时,让思维变得更灵活、想像力更丰富。只要教师坚持以幼儿为本,以兴趣为导向,幼儿会有无限的创作空间。
参考文献:
[1]蔡黎曼.积木变奏曲:幼儿园积木建构游戏指导攻略[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