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区)域特殊教育管理与支持体系建构的思考
2020-12-21谢千才
谢千才
【摘要】县区域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特殊教育管理与支持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根据该区特教工作的现状和实践中的困境并结合相关特殊教育理念以及国内其它地区的经验做法,提出了县区域特殊教育管理与支持体系的构思。
【关键词】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管理与支持体系
从党的十七大“关心特殊教育”、党的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到党的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日益加大,我国特殊教育也随之进入高速发展通道。
十九大的“办好特殊教育”不仅意味着要有特殊教育,更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特殊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特殊教育已从以入学规模达标为主要目标的阶段进入到整体质量提升的过渡阶段,广州市花都区也已构建起以普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花都区智能学校及普校特教班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并初步形成了“市—区—片—校”四级教研体系,《关于成立花都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通知》(花教【2019】62号)也已发文,广州市花都区的特殊教育管理与支持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工作要求的提高,县区域特殊教育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困境也逐渐增多。对比广州市教育局2019年12月23日发出的《广州市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质量监测评估方案(试行)》中的6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和57项三级指标,我区特殊教育整体工作仍有待完善,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县(区)域特殊教育管理与支持体系的需求也日趋紧迫。因此,本文旨在根据前期特教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对进一步完善我区的特殊教育管理与支持体系进行构思及刍议。
一、花都区特殊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生概况
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四百多人,入学率接近100%。近几年来,花都全区小学阶段新入学特殊学生人数逐年增多,2018学年全区共68所学校有随班就读学生;目前,在读二年级特需学生有84人(含持残疾证或诊断证明已办随班就读手续的)、已办手续的在读一年级特需学生有52人(不完整数据,按政策要求一般是二年级以后才办理随班就读手续)。按照国家“全覆盖、零拒绝”政策以及社会对特殊教育认可度的不断上升,预计未来几年随班就读学生人数将持续增多。
(二)教研体系
目前,花都区有兼职特殊教育教研员1人,智能学校设有教导处,每个片区指导中心也各有特教专干1人,已初步形成“市—区—片—校”四级教研体系。
(三)花都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工作概况
2019年3月,花都区教育局发文成立“花都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花教【2019】62号),特教指导中心“附设在花都区智能学校,由花都区智能学校负责日常运作。指导中心设置主任1名、常务副主任1名,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为巡回指导团队成员(其编制及职数在智能学校内协调解决)”。在一年多的实际工作中,主要由教育局基教科以及兼职特教教研员开展“巡回指导、师资培训”等特殊教育工作。
二、花都区特殊教育工作中的困状
1.由于普校中随班就读班级的班科任所获得专业指导与支持不足,同时,因为随班就读学生分布的随机性(入学分班后才得知学生能力)以及随班就读学生对班级教育教学的影响,造成部分教师(特别是40岁以上教师)对特殊教育的接纳度不高(表1)。
2.目前,因智能学校人力紧张,同时,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虽已发文成立,但具体机构及成员尚未完善,故花都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仍未有固定人员开展各项特殊教育工作。
3.随着各普校中特殊学生逐年增多,但普校中资源教师紧缺以及管理、支持体系尚未完善,普校中特殊学生造成的家校矛盾、师校矛盾、班级矛盾日趋增多,给普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4.特校和普校随班就读的“随班”(入学)都只是形式,能提供适切的教育教学条件的“就读”才是教育的要求与本质;但目前不管在特殊学校还是普校的随班就读中,仍未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部分特殊学生还是没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以及康复效果;另外,目前区内特校及普校中特需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没有检测、测试标准(没有标准、规范的考试、测评),教学教育效果没有量化指标,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近年来,我区已在普校分批建成多间资源教室,但是早期建成的“资源教室”由于早期没有严格规范、原就读学生毕业、缺少资源教师等种种原因而“另作他用”或“束之高阁”甚至“荒废”了,故当前亟需系统化的管理和支持体系来对区内资源教室进行优化或者重新布局。
三、特殊教育管理与支持体系构思
(一)特殊教育的“特殊性”
在现阶段,特殊教育最大的“特殊性”体现在其与普通中小学学科有着巨大差别,也体现在普校老师及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另眼相看”与“误解”。
特殊教育是一个大学科,包含了多种残疾类型以及多个康复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庞大专业系统,其中仅培智课程就包含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信息技术、康复训练、艺术休闲”共10个学科(教育部2016年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另外,普通学科的教育涉及对象一般都只是学生本人,而特殊教育则除了涉及学生本人外,还要涉及学生家长、家庭、社区等环境系统;而特殊教育的专业内容也不单是传统的“学科知识”,还包含了心理干预、运动康复、诊断评估等更多专业领域。从某个角度来看,特殊教育已不仅仅是教育了,它还涉及到医学(发育、运动、解剖、神經、精神、康复、护理等)、心理学、社会生态学(布朗芬布朗纳的5系统理论)等等学科领域,甚至还涉及到建筑学(无障碍建筑和设施)。
(二)特殊教育的管理与支持必须要“机构化”和“体系化”
对比“区县教研员”与“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两者的职责和功能,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职责和功能重叠。但因为特殊教育的庞大体系及其复杂性和跨学科、跨专业等方面,故其不能与普通学科一样由一两个教研员来进行管理与支持,而必须构建起一个完善的特殊教育与支持体系(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来对全区特殊教育进行管理和支持。
(三)特殊教育必须要涵盖多学段(多年龄段)
根据发展心理学、人体生理发展规律以及实践结果,不管是肢体、听力、视力残疾还是智力残疾、精神残疾,都符合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其康复效果就越好!而且每个年龄段(发展阶段)的教育康复效果都极大地影响着后阶段的教育康复效果。
重庆向阳儿童发展中心提出的特殊教育四好目标(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得到高度认同和使用。笔者的个人理解是,“四好教育”不单是对特殊学生教育的不同层次的能力目标,也是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育方向和发展(发育)评估的对比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在婴幼儿应当处于“好照顾”年龄段时却没有表现出“好照顾”的阶段能力,那就应当及时去考虑、评估该幼儿是否发育(发展)不良,就应该及时地给予其以“好照顾”为目标的教育。而在中职阶段,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则应该以“好公民”为目标去提供对应的教育,如,社区生活、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
学前教育和中职教育不但承担着对孩子的教育和康复功能,它们同时还起到降低特殊儿童家庭压力、解放家长劳动力、降低社会负担等社会功能,对提高社会整体水平和国家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四)特殊教育需要政府多部门联动合力
特殊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残疾儿童少年,其工作不单是普通的教育康复,还牵涉到医疗、学生家庭经济、行政手续、社区支持、社会捐赠扶助等安置领域,这就需要与残联、医疗、民政、社区等多个政府部门联动发力,尽量提高孩子的早诊率和早康率、提高对特殊儿童家庭的支持程度,使得特殊教育达到更好地社会服务功能。
同时,在转介安置评估以及个别矛盾处理中也需要多部门联动合力,这个在多份政策文件中都列定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的功能和职责。
(五)特殊教育对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整体成效举足轻重
对于已明确的特殊学生,按照政策,普校中已办理随班就读的学生成绩不纳入学校考评中,但如果随班就读学生得不到妥善安置和教育,其对班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目前在普校中最常见的困扰是特殊学生对课堂教学以及班级管理的干扰(上课时突然大叫、随意走动、干扰甚至伤害同学)。 除了已明確的随班就读学生,特殊教育还应该包含不明显的或没有得到及时诊断的特需学生(如学习障碍、沟通障碍、情绪行为障碍等)。特别是一些不太明显的学习障碍(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语言理解障碍等,其智商一般正常甚至偏高)学生,由于其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存在障碍而使得其学习过程比普通人更加困难,如果教师没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而无法及时提供对应的额外支持与理解(较大比例家长和教师甚至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现孩子的学习障碍),则该类学生往往会发展成为情绪性学业不良!
情绪性学习不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品行问题,如,挑衅行为、破坏行为和攻击行为;不适应或不成熟行为,如,漫不经心、懒散、缺乏兴趣、厌学;个性问题,如,过于敏感、自我意识缺乏、自卑感强等问题。
但目前在普校中,普遍没有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的教师,心理教师的配备及专业性也有待完善提高,所以,普校中应该尝试心理教育和特殊教育两学科间的融合。
特殊教育与心理学在专业内容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如果能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和心理学在中小学中更积极、更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还更能发挥在入学初期筛查、识别特需学生的功能以提前做好预防和教育措施,从而减少一些因学习障碍和心理障碍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支持而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后进生,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水平的目的。
(六)管理机构的完善是功能执行的前提
在多份政策、文件中都提到对特殊教师(资源教师)要“完善激励机制”,其中有“为随班就读指导教师、送教上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和交通补助”“各级各类表彰奖励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加大对特殊教育优秀教师的宣传力度”等等要求。
但目前由于管理机构尚未完善,导致很多政策和激励措施落实不到位(没有主体),普校教师对特殊教育工作积极性仍有待提高、由特殊学校教师临时抽调的“巡回指导小组”在工作中也不断遇到各种困难。
另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对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日益重视,各项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一些先进地区的特殊教育体系(包括民办机构)已较完善,很多家长对特殊教育的政策以及专业知识都较为熟悉,但个别学校的特殊教育实际工作仍处于初步发展以及完善阶段中,从而导致了家校矛盾逐渐增多的情况。根据相关文件,特殊教育类家校矛盾(如教育安置措施)需由“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来协调处理。
四、特殊教育管理与支持体系构思
综上所述,构建县区域的特殊教育管理与支持体系(图1)对提升地区整体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提升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都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猛,赵泓.新时期我国融合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J].残疾人研究,2019(01):12-18.
[2]王红霞.打造融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J].现代特殊教育,2018(23):5-7.
[3]颜廷睿,关文军,邓猛.融合教育质量评估的理论探讨与框架建构[J].中国特殊教育,2016(09):3-9,18.
[4]牛爽爽,邓猛.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残疾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5(09):3-8.
[5]李拉.从规模到质量:随班就读发展的目标转型与策略调整[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01):16-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 年)》的通知.http://www.gov.cn/xinwen/2017-07/28/content_5214071.html.
[7]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2/23/content_5170264.html.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2006/t20200628_468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