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淅川:端牢生态“绿饭碗”

2020-12-21葛玉顶

资源导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淅川县造林绿化

葛玉顶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集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主要移民区于一体,功能特殊、责任重大。

近年来,淅川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森林河南、绿色淅川为引领,以淅川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为契机,坚持把生态林业与水质保护、旅游开发等相结合,突出科学规划、规模推进、机制创新,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水清与民富互促双赢的淅川路径。

因地制宜优规划

该县立足水源涵养面积大、荒山绿化任务重的特殊县情,把造林绿化与保水质、富百姓、兴旅游等工作有机结合,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实施全域造林、全社会造林。

淅川县有石漠化区125万亩,其中,重度石漠化55万亩,岩石裸露、坡陡沟深、土壤贫瘠,立地条件极差,机械上不去、人员站不稳。但淅川人靠着肩挑背扛、运苗运水,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推进造林绿化,把库区荒山变成了河南的“塞罕坝”,打造了环丹江水库库周生态隔离带。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二类以上标准,实现安全送水360亿立方米。

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契机,积极实施森林县城、森林小镇、森林乡村建设,统筹做好道路绿化、城区绿化、村庄绿化和庭院绿化,实现造林绿化和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尤其是围绕打造城市“后花园”,在县城区凤凰山高标准建成5000亩的森林公园,实现城区居民“开窗见绿”“出门进园”。

围绕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林业生态景观化,推动林业和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变“为林而林”向“为游而林”转变。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开发景区12个,培育了集生态观光、滨水休闲、乡村度假等为一体的精品示范园32个,全县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创造综合效益30亿元。

突出重点抓建设

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为了保护水质,该县科学编制出绿色发展“路线图”,即紧紧围绕“一业”,打造“两圈、三区、四园、五线、六带”,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构建林业生态建设网络。

“一业”即生态富民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先后引进仁和康源、豫淅红、果然出色等企业,大力发展以软籽石榴为主的林业生态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金银花等林业生态产业38万亩,2019年林业产值达19.94亿元。

“两圈”即环库生态圈、环城生态圈,重点实施库区周边生态隔离带建设、国储林、石漠化治理、湿地修复等七大工程。“三区”即城区、乡(镇)区、景区,对重点景区、乡(镇)区进行高起点规划,实施百村绿化工程,栽植大规格绿化苗木85万余株。“四園”即凤凰山森林公园、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上寺森林公园、猴山森林公园,全方位植绿造景,打造靓丽景观,提升景区品位。“五线”即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村道,高规格栽植绿化树种和经济林,精心打造13条生态景观绿色通道;“六带”即鹳河、淇河、丹江河、刁河、滔河和沿南水北调主干渠绿化带。坚持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相结合,形成水源防护带和生态景观带。

创新机制激活力

该县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破解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通过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创先模式等措施,激起干部群众造林绿化内生动力。

重点扶持发展软籽石榴、杏李、核桃等经济林果及林下套种油用牡丹、中药材等生态产业。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明确奖补办法,加大扶持力度。2016年以来,县财政兑现林业生态产业资金达9000多万元。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把重点区域的造林绿化全部推向市场,在全省范围内首创了以树木是否成活作为支付造林费用的唯一标准的合同造林模式,采取企业和大户承包、专业队造林等合同造林办法,引进有实力的公司参与林业项目,着力解决资金短缺、管理缺位、效益低下问题。

积极创新推行“三权分置”“保底分红”“资产收益”等模式,把经营主体和农户两者捆绑起来,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采取“三权分置”模式,在渠首区域与河南仁和康源公司合作,快速发展软籽石榴2万余亩,亩均效益1.5万元左右;采取“保底分红”模式,在老城、荆紫关等乡镇发展杏李4.5万亩,亩均效益6000元左右;采取“资产收益”模式,在金河、寺湾等乡镇发展油用牡丹近1万亩,带动1200户群众参与,每年每户务工增收7000元以上。(作者单位:淅川县林业局)

猜你喜欢

淅川县造林绿化
数字
淅川县发挥协会优势培育主导产业的措施
淅川县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淅川县全面推进健康扶贫工作
我爱绿化
沙湖立交绿化
小猴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