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规划,引领城市均衡发展

2020-12-21黄怡

资源导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外部性总体规划空间规划

黄怡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于近日发

布。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转变,回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消除空间的负外部性。

以往的规划

对空间负外部性考虑不足

负外部性也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是指个体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他人、企业或全社会,使之支付额外的成本,却无法使后者得到相应补偿的现象。

在空间经济学中,某些类型的生产、消费或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上对周围主体造成额外的损失或受益,但这些机会成本或利益的影响无法透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就形成了空间的外部性。空间的负外部性,也就是特定空间内的活動使得周边空间遭受不利影响却不予以补偿的现象。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用途的安排,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空间的外部性,其中的空间负外部性大都会影响地方的生态环境及区域气候,且往往伴随着社会不公。

在我国40余年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大多数城市的规划收益显著,城镇化地区的物质设施水平整体大幅提升。但是,生存环境品质却并未完全同步提升,环境污染、生态降级、交通拥堵等问题局部持续恶化。对此,化工、制造、采掘乃至农业等各项产业活动的负外部性固然难辞其咎,但是规划中过量的规划人口预测,以此为基础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划定,以及对所规划土地的使用功能、使用规模和使用方式的风险预防不足,带来了空间的负外部性。例如:粗放的城市工业用地布局产生的污染,由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农业用地消化或由江河湖海消化。而城市的边缘往往是空间负外部性集中的地带。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农田、农产品、某些疾病的高发地和海洋污染等,都是空间负外部性不同形式的产物。而在过去,对于这一点,规划基本上选择刻意回避,至少是考虑不足。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有望削弱和消除空间负外部性

统一国土空间资源管理,统筹安排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工业生产、能源生产等国土空间开发活动,正是解决空间负外部性的根本途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因其全域规划、全要素规划和全生命周期规划的特点,为削弱和消除规划造成的空间负外部性创造了可能。

首先,作为全域规划,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从用地扩大至用海,将陆域、水域、海域统一收纳,使此前城市总体规划可能产生的空间负外部性得以内部化。陆海统筹原则将使沿海城市的生态保护红线得到合理调整,陆域和海域功能更好地相互衔接和协调。至于可能外扩至省域或省际的空间外部性问题,则由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加以协调。

其次,作为全要素规划,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按照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的要求,将所有核心管理要素纳入一个体系,有利于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市域与中心城区这两个层次之间,落实同一管控要素的认知体系贯通、重要管控要素的系统衔接和全域全要素的规划统筹管理。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战略部署和总体格局,到土地使用和空间布局的细化优化,都有利于减少以往规划管理割裂某些要素而引发的空间负外部性。

再者,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全生命周期规划,市域国土空间的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各类建设都要遵循这一行动纲领。全生命周期规划决定了规划必须对其结果全程负责,这可以有效地遏制部分城市以不正当竞争从空间负外部性中局部获益的冲动,促使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更加科学精准。

规划设计机构需转换发展理念

规划中消除空间负外部性的价值基础,在于理解和寻求科学的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扩张起到了极大的促动作用,城市扩张的冲动本质上仍是单纯追求增长的思想在驱动。在向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变中,规划设计机构需要调整角色定位,转换城市发展和自身发展理念。

当前,追求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诉求。而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是根本前提。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承接并分解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完成分区传导、底线管控、控制指标等工作,都是在尽量降低规划可能带来的、不同范围的空间负外部性。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需要的不仅是擅长中心城区层面问题的空间规划师,还有能统揽市域层面问题的“科学规划师”,需要有完善的知识储备,关注空间格局失衡、资源利用低微、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等问题的解决。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应寻求和发挥比较优势

《指南》中强调比较优势,这是理解城市发展的一个好角度。城市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城市比较与竞争的标准是多样化的。例如:衡量全球宜居城市的宜居指数,涵盖了稳定性(25%)、医疗保健(20%)、文化和环境(25%)、教育(10%)及基础设施(20%)五大类以及30多种定性和定量因素。又如:对城市化发展区、农产品生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判别,可以确定城市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来说,规划研究特定的市域生产、生活、生态的总体功能关系,优化开发保护的约束性条件和管控边界,协调城、镇、乡村与山水林田湖草海等自然环境的布局关系,可以有效降低空间的负外部性,塑造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空间形态。

基于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来规划,原本可能产生空间负外部性的空间用途与易于遭受负外部性影响的资源,可以避开污染危害或灾害风险,转化成正外部性。以往的规划中,城市的自然资源禀赋常常作为背景条件存在;而市级国土空间总规中,自然资源直接成为规划的对象,与之对应的生产活动与产出也纳入规划的考虑。由此,城市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问题如能整合考虑,将使一些城市获得新的比较优势。例如:沿海城市可充分利用风能资源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规划在近海区域修建海上风力发电厂,逐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促进地区治理大气雾霾、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国土空间品质

需尊重“第二自然”

《指南》中提出“提高国土空间的舒适性、艺术性,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价值”,这是一个不乏浪漫情怀的愿景。通过总体城市设计为国土空间赋值,可以视作消除由规划造成的空间负外部性的理想目标,也将是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带来的规划受益。

一座好的城市往往拥有两个“自然”,地理生态是其“第一自然”,文化历史是其“第二自然”。在遭遇破坏的

“第一自然”和贫瘠的“第二自然”环境中,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舒适性、艺术性”和“国土空间品质和价值”。国土空间规划需要高度尊重这两个“自然”,使其安全健康地存续,才能创造提升城市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指南》要求基于本地自然和人文禀赋,加强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加强城市开敞空间系统、重要廊道和节点、天际轮廓线等空间秩序控制引导,也要求全域山水人文格局的空间形态引导和管控原则,对滨水地区、山麓地区等城市特色景观地区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要求。这些规划内容都是追求和展现人工环境艺术特色和自然环境美学价值的具体体现。

运用空间经济学的思维,将规划可能造成的空间外部性纳入规划的综合考量和理性选择,是理解《指南》的重要前提基础,有利于我们把握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精髓,并根据地方实际,深入探索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实践途径。(作者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猜你喜欢

外部性总体规划空间规划
信息化背景下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探索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当下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网络外部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共享单车的经济学分析
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总体规划与设计
浅谈某电厂总体规划平面布置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
动态外部性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研究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