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体育活动中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2020-12-21郑志坚麦天健梁祥春
郑志坚 麦天健 梁祥春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中学校开展高中生责任教育的力度不足、体育的德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家庭责任感教育缺失等问题,提出在体育课堂活动、校园体育赛事、学校体育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长为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担当历史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校园体育活动 高中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021-02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提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健身育人功能,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感是“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体育工作是培养广大青年敢于担当、英勇奋斗、锤炼品德、树立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堂活动、校园体育赛事、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等范畴。因此,在上述三类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其成长为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担当历史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中生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开展责任教育的力度不够
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指高中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对集体、社会、国家应承担的职责,是对自己言行举止的一种担当。然而,在当前的中学校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问题,学校开展责任感教育的力度不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高中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如在寝室休息时讲话影响他人休息、校园内乱扔垃圾、体育课结束后不按时归还器材或不收拾器材等。这些现象都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学校开展责任教育刻不容缓。
(二)体育的德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孩子要健康成长离不开体育运动,体育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然而,学校及教师对通过校园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责任感教育的隐性传递,未能充分利用和有意发掘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未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把握育人契机、创造环境熏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家庭责任感教育缺失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备受亲人的关爱。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度关注孩子文化成绩而忽视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不注意对孩子进行家庭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导致孩子出现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校园规章制度的不良现象。
二、校园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一)在体育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基于学生責任感培养设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体教融合、以体育人的学科育人价值。优秀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实现“以体育人”价值的前提,因此,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既要有技术性,又要有教育性。以篮球项目教学为例,在准备活动中,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结合每组水平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的技术动作,选出每个小组的组长,然后由小组长带领练习,在规定时间(一周或者一个月)练习后进行小组动作完成情况展示,培养和提高组内每位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责任担当;在教学内容中,设计如“打板接力比赛”等集体练习环节,引导每个学生在处理球的同时都要考虑到后面的同伴是否能接到并将接力继续下去,这一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责任意识;在体能练习中,可设计“蜈蚣走”“旋风跑”“三人四足”等集体练习游戏,通过体育教学的集体竞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参与感和集体责任感。
2.利用课堂教学比赛培养学生责任感。高中生身心发展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对技战术的要求不等同于初中生,他们有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阶段,教师应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情景教学、分组对抗比赛等,在引导学生巩固、规范技术动作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让其所学的体育知识和技术在教学比赛中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比赛,形成正确的胜负观,培养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现矛盾并解决矛盾的能力,树立遵守规则、诚信自律的体育道德。教师应教育学生在自评、互评和师生间评价中学会互相尊重、敢于担当,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从而增强责任意识。例如在排球教学比赛中,引导学生在处理球时要有责任意识、敢担当,因为排球运动中发、垫、传、扣、拦这些基本技术在比赛过程中都是环环相扣的,每一次处理球都会影响比赛的走势,因此在处理球时也同时考验着运动员的责任和担当。在比赛中,一传的队员要尽可能好的接到二传的位置,二传手通过移动将球传给攻手,而攻手通过二传球的高度、速度调整助跑、起跳的时机,把握进攻;而一旦一传做不好,就有可能导致二传不到位,最后导致进攻不顺畅或失误。因此每个人处理球时都在不断地弥补前一位队员的不足,进而影响进攻的效率,影响比赛结果。可见,排球教学比赛的常态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在校园体育赛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利用校园运动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园运动会比赛项目多,参与人数多,积极参与校运会是每一位学生的责任与义务。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校园运动会的育人价值,对学生开展集体主义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赛为班集体争光。特别是集体项目,对责任感的渗透教育具有重大作用。例如,20×50 米迎面接力、4×100 米接力、4×400 米接力比赛一般是学校运动会的重头戏,学生在跑道上奋力奔跑和坚持就是为了给集体争荣誉。这些集体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班级责任感。班上没有上场参加比赛的同学则组建后勤保障工作小组,有的负责写通讯稿,有的做啦啦队队员,在比赛场边呐喊助威,有的负责提供赛中能量补充、赛后肌肉放松等服务。班级同学在赛事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和担负一份责任。
2.利用球类比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球类比赛是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赛事,群众基础好,便于组织与开展。经常举办球类比赛,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每个人在比赛场上的位置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其履行的场上责任也不一样。比如篮球比赛中,组织后卫侧重负责组织串联球队,充分激发队友的技术特点,盘活球队技战术,是球队的润滑剂;得分后卫则以威慑和得分为主,负责为中锋以及其他队员拉开进攻和跑动空间等;中锋负责策应、掩护、保障篮板、低位单打等。而越是比赛的焦灼时刻,越能体现每位队员在各自位置的责任与担当,队员应争先为球队做贡献,为球队赢得比赛的胜利。在羽毛球双打比赛中,特别是发球环节,发球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这一场比赛的走势,甚至影响比赛结果,因此队员们在发球时必须果断,敢于担当、肩负责任。笔者所在学校每学年都会以年级或全校为单位举办球类比赛,通过真实的比赛,促使学生在比赛场上奋力拼搏、团结合作,培养敢于担当的集体责任感。
3.利用集体性趣味比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性趣味比赛趣味性强,同时又具有竞技色彩,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手段。参与趣味比赛的运动员就像是一台机器的某一个零件,一旦某个零件出现问题,这台机器就很难运转起来,因此学校应该经常开展趣味比赛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比如集体跳大绳,负责摇绳的队员要结合跳绳队员的体能合理地调整摇绳速度,跳绳的每名队员要尽可能保持同样的起跳节奏,一旦一名队员节奏不对,都可能导致集体的失误。再如“鼓动人心”项目,要求20人同时拉动一个鼓来完成连续垫球,这就需要每一个人同时发力,同时移动,当每一次垫球成功的时候都体现着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又如“动力圈”项目,全班同学同时用力向外拉紧绳索围成一个圆,使其产生强大的张力,通过张力支撑班上两到三名同学的体重,让同学们能在绳索上面安全、完整地走一圈,培养同学间的责任与信任。这类趣味比赛,利用集体的力量将学生团结在一起,在比赛中渗透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三)在学校体育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学校一般成立有篮球社、排球社、足球社、武术社、街舞社、轮滑社、乒羽社等学生体育社团,学生可以根据社团的属性开展相应的活动。例如,篮球社可以开展“寝室杯”篮球赛、校园“三对三”争霸赛;排球社可以开展校队挑战赛,二对二、四对四技能比赛;足球社可以组织开展五人制足球赛;武术、街舞、轮滑等可以开展“我要上校晚”等比赛。这些赛事的组织、策划、筹备、培训等均由社团成员负责,教师只是在必要时提供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去负责开展活动。在组织体育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力、统筹和管理能力、担当责任素质等均可得到锻炼和成长。在体育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愿为社团服务,自主参加活动,提升了归属感、存在感,从而形成对社团、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归属感和责任感,也使得學生更加自觉遵守社团的章程和规范,学会自律和担当,学会合作和进取,为今后步入大学、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总之,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个人应各司其职,共同努力,让责任感的种子在学子身上生根发芽,在体育活动的培养中茁壮成长,使其最终成长为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担当历史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 娜.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2]余文军,黄 茗,韦金色.广西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调查及体育干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
[3]黄 茗,李芳蓉.广西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调查及德育转化对策[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7).
【作者简介】郑志坚(1985— ),男,壮族,籍贯广西南宁,中学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邕宁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研究、学校体育运动训练、德育研究;麦天健(1981— ),男,汉族,籍贯广西桂平,中学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邕宁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训练管理、校园足球发展;梁祥春(1970— ),男,壮族,籍贯广西南宁,中学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第四十一中学,研究方向为民族体育进校园、高考体育术科训练。
(责编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