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做成大文章
2020-12-21
柏杖子村是凌源市刀尔登镇南部的一个小山村,有11个村民组、888户3331口人,有耕地2780亩。
“手里没钱,干啥都难!”刚担任柏杖子村党总支书记时,宋东奎时常有这样的感触。过去,柏杖子村是省级贫困村,农民收入低,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穷则思变。宋东奎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研究落实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工作,确定了“党建兴村、产业富民”的发展方向。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宋东奎发现种植双孢菇市场前景好,与村干部讨论后,决定在柏杖子村大展拳脚种植双孢菇。在帮扶单位——辽宁省交通运输厅的帮助下,10栋双孢菇大棚很快拔地而起。可对于这个新兴产业,大多数村民持观望态度。于是,宋东奎带头租下4栋大棚,发动村里的6名党员承包了剩余的6栋大棚,“我们一定要给村民打个样儿,把双孢菇项目发展起来。”
“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宋东奎聘请农业专家到村进行技术指导,双孢菇试种很快取得了成功,并以每公斤9元的价格在北京、沈阳等城市打开了销路。2014年,柏杖子村党总支领办了凌源市刀尔登镇兴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36栋双孢菇大棚为基础,发展食用菌种植户82户,户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鸡蛋不能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在双孢菇项目实现规模化量产后,宋东奎提出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在已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产种类和生产规模,推动村集体经济从“单腿跳”向“双腿迈步”转变。他带领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到外地考察香菇项目,在镇党委的帮助下争取到242万元扶贫资金,打造了占地45亩的高标准食用菌生产小区,28栋香菇大棚也拔地而起。
在原有合作社基础上,凌源市百利菌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推行“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合作新模式,公司负责食用菌生产的菌棒制作和产品销售,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就业岗位。目前,柏杖子村共有食用菌生产大棚314栋,其中双孢菇大棚100栋、香菇大棚214栋,年产食用菌1500吨,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2万元,带动400名村民务工就业。
随着食用菌生产规模的扩大,食用菌生产的“下脚料”也随之增多,造成了资源浪费。宋东奎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研究后,决定向现有资源要效益,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从先进地区引进食用菌加工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宋东奎带领村干部到河北、山东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的经营模式,2019年筹措资金180万元,建成兴旺食品加工廠,引进食用菌加工技术,招聘高级技术人员,注册了凌源市刀尔登镇“虎头石”牌蘑菇酱商标,结合第一书记直播带货,首批1000箱蘑菇酱很快销售一空,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目前,兴旺食品加工厂年产值达150万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又可增收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