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实证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
2020-12-21刘苏莉陈昌云刘光祥
刘苏莉 陈昌云 陈 凯 刘光祥 张 波
(南京晓庄学院 环境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全球发展趋势,实现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健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1]。同年6月,教育部召开的“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倡导高校敢于创新和创业改革,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2]。然而在当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疏离的问题,由此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偏低。如何引导高校创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是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大调整,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明确提出继续推动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因此,结合具体专业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办学水平和学生社会竞争力。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首先构建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理论模型,并利用问卷调查对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理论基础
(一)TRIZ理论
TRIZ是“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的缩写,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S.Altshuler)通过分析世界各国近250万份专利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首次提出这一理论体系,并认为TRIZ是指导创新的最佳工具方法[3]。TRIZ包括创新的思维、分析工具以及基于知识的解题工具等,是一套系统性的、源于知识的创新方法体系。
1.TRIZ理论研究
围绕TRIZ理论,前人主要就商业、经济、软件程序和教育等主题展开了系列研究。Royzen[4]认为TRIZ是一种基于知识的发明问题解决系统方法学。龚益鸣等[5]认为TRIZ体系主要包括: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冲突矩阵、物—场分析、40个发明创造原理、39个技术特征、76个发明问题解决方案、发明问题解决算法以及工程效应知识库等。TRIZ体系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TRIZ体系结构
2.TRIZ理论相关应用
TRIZ理论早期主要应用在技术创新领域。时至今日,有学者认为这仍是TRIZ应用的主要领域,尤其是在机械制造、航天航空和电子科技等方面[6]。然而,TRIZ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技术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育研究。面向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杜洁[7]运用 TRIZ理论展开了实证分析,并基于影响要素与创新的关系提出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隆金桥等[8]利用TRIZ的发明原理来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水平。何玉林等[9]将TRIZ理论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融合,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创业能力和教师专业水平有很大提高。
(二)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是个人操作能力、心智能力和情绪能力的总和。它是“职业能力”抑或“胜任力模型”的典型例证。前人以冰山模型为基础,对高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1.冰山模型理论研究
关于冰山模型的相关概念,学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麦克利兰(McClelland)最早提出了冰山模型的概念。他用“冰山”形象生动地比喻“能力”,认为“冰山以上”的部分和“冰山以下”的部分集成个人能力的要素。那些易于被感知和培养的知识和技能等基本素质,呈现于“冰山以上”,而那些处于“冰山以下”的部分包括态度、个性及动机等不易被感知和培养的卓越素质[10]。斯潘塞(Spencer)等[11]对麦克利兰的理论进行补充,并细化了“冰山模型”要素的分层。在模型中,知识和技能等“基准性素质”裸露在水面上,而态度、内驱力、个性品质等“鉴别性素质”深藏于水面以下。冰山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冰山理论模型
2.冰山模型的相关应用
作为较成熟的理论,冰山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领域。刘有升等[12]利用冰山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通过分析发现,除了基础素质外,创业激情和冒险精神等核心素质更加重要。蒋保伟等[13]在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研究时引入冰山模型,发现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等隐性因素对创业过程起决定作用。武立勋等[14]运用冰山理论构建研究模型,对北京市10所高校1 848名本科生进行了实证调查,最终对大学生国际化素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通过文献回顾和梳理,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关于TRIZ和冰山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位、模式、现状和对策等方面。而对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鲜有涉猎。同时,大部分研究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偏少。因TRIZ和冰山模型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已有定量研究中,通常只运用单一的研究模型,没有将两者科学融合在一起。本文结合学科特征,分别选取TRIZ和冰山模型中的变量将其整合到概念模型中,用来研究化学类人才创新创业素质。
二、模型研究与假设
根据文献回顾,基于TRIZ理论和冰山模型,结合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背景,本文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理论模型
研究模型主要分为两部分。在教育系统中,需要运用物—场分析法来分析应试教育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把高等教育当做系统,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冲突向来是高校面临的困境之一。而冰山模型中,有很多因素与TRIZ里出现重合,所以我们选取特有的三个因素。
(一)物—场分析
1.创新思维
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关注讲授法和接受式学习,如果学生自身没有主动探索的欲望往往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杜洁运用TRIZ理论,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创新思维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正相关[7]。
2.创业意识
目前的教育方式下,大学教育管理的人才培养主要关注就业率和考研率等指标的高低。此外,由于缺乏学校的引导和激励,学生大多缺乏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资金,因此没有自信和动力实施创业活动。唐汝山等[15]认为对创业的正确认识、理性分析及能动性即是创业意识,并将这一要素构建到研究模型中。
3.创业动机
传统的知识取向的社会选择机制,使学生更多地偏重书本知识、偏重记忆性考试,忽视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就当下的大学教育而言,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的目标导向,缺乏以创业为目标的专业学习,创业动机不足,创业能力较弱。段锦云等[16]认为,动机是个体或群体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动力。
因此在物—场分析层面,我们提出如下假设:H1:创新思维将积极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H2:创业意识将积极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H3:创业动机将积极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冲突分析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教育看做一个系统。化学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的变化又是相互关联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冲突之一。通识教育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全面发展,而专业教育着重培养专业性素质。为了教育业绩和评估需要,多数高校更偏向专业教育。杜洁将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构建至研究模型中,用于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结果研究发现两者均显著地正向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7]。
因此,在冲突分析层面,我们提出如下假设:H4:通识教育将积极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H5:专业教育将积极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冰山模型的整合分析
1.技能
张清芳[17]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冰山模型的显性特征,是构成胜任素质的重要内容。在本研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点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化学类学生更需要良好的实践技能。同时,在冲突层面,已经引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所以这里我们只选取技能这一因素。
2.品质
白凯等[18]指出创业者应具有坚持不懈的意志、责任心、独立自主、自信及冒险精神等品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个人品质对创业成败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先做人,后做事”,高校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素养。
3.自我认知
刘有升等[19]运用三螺旋理论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发现角色定位、价值观、品质和自我认知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自身准确的认识,有助于其发现问题,提升个人自信,最终,这都会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所以,在冰山模型层面,我们提出如下假设:H6:技能将积极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H7:品质将积极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H8:自我认知将积极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研究设计和实证结果
(一)问卷设计和调查
问卷设计借鉴了国内外TRIZ和冰山模型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特殊性进行适当修正。同时,通过在部分院校小规模试测与访谈,同时咨询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创业合伙人,并根据结果适当优化问卷,最终形成正式问卷。正式问卷包括样本特征和测量主体两部分,其中测量主体涉及8个自变量和1个因变量,含46个问项,采用Likert 5点量表进行度量。正式调查于2017年1月30日—2017年7月20日开展,调查对象为省内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共发放电子和纸质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4份,样本有效率为82.8%。
(二)样本特征
研究中的有效样本描述性统计特征情况如表1所示。
(三)数据处理结果
1.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Cronbach'sα系数,并以0.7为标准值来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整体46个维度的 Cronbach'sα值是 0.943,且各变量Cronbach'sα值均大于0.700。因此,我们认为问卷总体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可信度较高(见表2)。
表1 样本描述性特征统计
表2 各变量的Cronbach'sα值
本研究的量表设计部分参照了已有研究成果,故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本文主要检测量表的构建效度。通过因子分析中的KMO适当性参数检验和Bartlett's检验来验证量表的构建效度(见表3)。由表3中数据可知,本研究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且量表整体有效。
表3 KMO 和 Bartlett's检验
基于上述结果,本文对问卷量表中9个变量,36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各变量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显示,每个测度项的因载荷值均大于0.6,说明问卷的数据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见表4)。
表4 主成分因子提取载荷值
2.相关分析
为探索模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和其他外部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采取皮尔逊相关分析法(Pearson)进行相关分析(见表5)。结果表明,各外部变量均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呈正相 关。
表5 各变量相关分析
3.多元线性回归
为进一步探索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依存关系,本文采用标准化回归系数β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6和表7)。
表6 模型汇总(b)
表7 系数(a)
从回归总体效果看,回归方程判定系数R2值为0.852,即能解释总变异的85.2%。DW值为2.016,接近2,说明各变量间不存在自相关。各变量的线性统计量容许度值和VIF值(1.056~6.209)均在合理范围内,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各变量显著性概率介于0.000~0.041之间,但通识知识显著性概率为0.291,不纳入结构方程中。因此,采用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得到方程为:创新创业能力=0.11X创新思维+0.124创业意识+0.066X创业动机+0.201X专业知识+0.167X专业技能+0.246X个人品质+0.614X自我认知。由线性分析得出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修正模型(如图4)。
图4 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修正模型
(四)结果讨论
由分析可知,假设 1、2、3、5、6、7、8 均通过假设,但假设4没有通过。
在冰山模型层面,自我认知(β=0.614***)对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最强。这说明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至关重要。只有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遭遇失败时调节自身情绪,才能获得成功。个人品质(β=0.246***)影响次之。强烈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较高的成就动机、坚韧有毅力、敢于挑战权威等是创新创业人才应有的鲜明特征。专业技能(β=0.167***)的影响最小,这里包含的诸如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且与前几个因素有交叉,故影响较弱。
在TRIZ理论层面,专业知识(β=0.201***)对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最大。化学类专业较强调实践技能,且这在本领域内对创新创业起到决定性作用。创业意识(β=0.124***)影响次之。创新意识可以让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增加,意识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逐渐形成思辨的习惯,从而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再次是创新思维(β=0.110**)。创新思维不仅体现了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也能激发其创业意识与创业动机。因此,创新思维越活跃,创新创业能力越强。而受应试教育的约束,中国学生思维较局限。创业动机(β=0.066*)的影响最小,创业动机是驱动创业者将理想付诸实践的内在动力,而我国传统教育多是以集体利益为主,导致多数人没有创业动机,缺乏探索精神。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以TRIZ和冰山模型为基础,提出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影响因素按贡献度依次为自我认知、个人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动机。本文从研究模型的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化学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建议。
在冰山模型层面:首先,要改变传统评价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创新创业过程充满困难和风险,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很难坚持下去,而乐观的心态完全可以在后天习得。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部分解释风格会从老师那里习得。因此,在化学类课程中,尤其是实验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对缺乏自信的学生给予更多关爱,帮助其建立自信,培养乐观的心态。其次,营造氛围,培养创新人格特征和社会责任。质疑传统、挑战权威、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国外名校普遍的教育理念。在化学类人才培养中,要提倡和鼓励质疑权威,独立思想,构建利于创新人格特质形成的校园环境。同时,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品质的核心部分,具有社会责任会使人关注社会矛盾,并将此转化为实现创新的动力。在化学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融入人文艺术类课程,培育学生感恩和回报社会的价值理念。此外,还应多提供给学生参与企业实训的机会,让他们接触一线,认识和思考生产中的问题。再次,注重创新实践平台构建,以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学校应建立可支持创新创业协会的组织,为学生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智力、资金和场地等相关支持。
在TRIZ层面:首先,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校企合作,以提升专业知识。“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学校可通过举办各类比赛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创造科技作品的机会。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巩固他们的专业技能。此外,化学类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训实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了解市场需求。其次,改变课程考核机制,训练和培育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多种可能性,创造发散性和个性化的课堂。可实施全面多元考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考评方式,增加创新因素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以促进创新意识的养成。再次,将TRIZ引入化学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动机。将TRIZ理论与项目结合,让师生通过共同参与一个实践项目工作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就避免了“填鸭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可以将TRIZ体系中40个创新原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专业方向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从而触发创业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