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12-21唐静
唐 静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长江航运总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湖北 武汉 430015)
基于现代西医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帕金森病有时也被称作麻痹性震颤,是在老年期患者群体中常见的,因神经变性而引致发生的慢性运动障碍性病变。现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医生尚未找到能够治愈帕金森病患者的合理方法,现有治疗方法仅限于改善患者的基本症状,以及减缓患者的病程发展速度。文章以我院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调查对象,为其开展了家庭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2月-2019年11月,将我院74例帕金森病患者基于随机方法等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11例,年龄介于47-72岁,平均(62.4±1.2)岁,病程介于1-13年,平均(5.1±1.1)年。参照组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介于48-72岁,平均(62.7±1.2)岁,病程介于1-13年,平均(5.3±1.4)年。研究组与参照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线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
1.2 护理干预方法
参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家庭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饮食护理干预:护士要在患者家属配合之下,引导和促进患者在日常饮食活动过程中严格遵照多样化原则,指导患者尽量进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且清淡的流质饮食或者是半流质饮食。要指导患者尽量多进食富含纤维素营养成分的食物,强化患者的胃肠蠕动生理机制,避免患者发生便秘。要指导患者尽量保持低蛋白饮食,避免患者因蛋白质摄入数量过多,影响制约左旋多巴胺物质发挥作用。要指导患者避免接触生冷刺激性食物,以及高胆固醇食物。
(2)心理护理干预:在患者住院接受治疗过程中,护士要在与患者开展全面有效交流沟通条件下,动态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变化,纾解患者的各项负性情绪,致力于与患者及其家属建构和保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在患者出院之后,护士要遵循临床规程定期针对患者开展随访干预,全面动态调查了解患者在出院居家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变化特征,在做好与患者的必要有效交流沟通条件下,支持患者能够建构和保持战胜自身所患疾病的信心,且在充分聆听患者基本诉求条件下,为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3)康复训练护理干预:护士要在患者出院之后,结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具体获取的效果,择取适当时机,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依次开展颈面部训练、步态练习训练、肢体功能恢复训练,以及语言功能恢复训练。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以及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帕金森病症状严重程度整体评分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指标(躯体功能评分指标、心理功能评分指标、社会功能评分指标,以及物质生活评分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择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组间存在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的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94.59%(35/37)高于参照组70.27%(26/37),组间有差异(卡方=7.559,P<0.05)。
2.2 两组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帕金森病症状严重程度整体评分指标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的帕金森病症状严重程度整体评分指标指标(8 3.5±1 1.8)分与参照组大致相当(83.6±11.5)分,组间无差异(t=0.037,P>0.05)。
护理后,研究组的帕金森病症状严重程度整体评分指标(63.2±10.8)分低于参照组(78.2±10.1)分,组间有差异(t=6.170,P<0.05)。
2.3 两组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指标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的躯体功能评分指标(45.27±4.94)分与参照组大致相当(4 5.1 8±4.7 8)分,组间无差异(t=0.080,P>0.05);研究组的心理功能评分指标(31.51±4.54)分与参照组大致相当(31.88±4.50)分,组间无差异(t=0.352,P>0.05);研究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指标(46.37±5.40)分与参照组大致相当(46.21±5.37)分,组间无差异(t=0.128,P>0.05);研究组的物质生活评分指标(43.61±3.95)分与参照组大致相当(43.58±3.87)分,组间无差异(t=0.033,P>0.05)。
护理后,研究组的躯体功能评分指标(62.76±3.57)分高于参照组(51.21±6.11)分,组间有差异(t=9.928,P<0.05);研究组的心理功能评分指标(47.37±5.94)分高于参照组(35.47±5.32)分,组间有差异(t=9.078,P<0.05);研究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指标(62.25±7.98)分高于参照组(51.55±6.65)分,组间有差异(t=6.266,P<0.05);研究组的物质生活评分指标(53.13±3.10)分高于参照组(50.10±2.81)分,组间有差异(t=4.405,P<0.05)。
3 讨 论
帕金森病患者在临床发病之后,通常会形成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认知障碍问题,且此种问题的存在,对患者的病情转归过程,以及整体的生存质量状态均能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在帕金森病患者形成和对外表现负性心理情绪之后,如果临床护士未能尽早选择适当方法针对患者开展纾解干预,客观上会诱导患者的临床病情持续加重,且有部分国外临床医学研究文献,运用统计学数据对这一结论加以证实。对于临床中确诊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而言,只有在其获取到及时系统有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条件下,才能助力患者的临床病情得到鲜明且显著的治疗转归[1]。
现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主流学术界尚未形成针对帕金森病发病引致原因的认知共识,且尚未找寻到能够彻底治愈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方法[2]。
帕金森病患者通常需要面对漫长的病程持续时间,其病情通常会持续加重,需要长期接受规范化的护理支持干预[3-4]。
本项调查结果显示,针对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家庭护理干预,效果良好,值得加以推广普及运用。
4 结 语
在神经科临床中,针对帕金森病患者开展家庭护理干预,与为其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相对比,能优化患者的生存质量,适宜普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