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12-21汪侃胡译丹
汪侃,胡译丹
永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永城 476600
急性脑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的关键原因之一,该脑部组织因血液供应障碍表现为缺血性坏死,患者表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和体征[1]。血管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清除梗死区的斑块,疏通该处血管,但该处血液微循环仍受到一定影响,术后仍可能发生血小板聚集导致疾病复发,术后还需继续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但经口服效果较慢[2,3]。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可逆性结合剂,作为一种新型静脉抗血小板药物,起效讯速、半衰期短[4]。为分析盐酸替罗非班用于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85 例STEMI 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3 例)、对照组(42 例)。观察组患者男26 例,女17 例,年龄27~61 岁,平均(43.6±5.6)岁;对照组患者男23 例,女19 例,年龄27~63 岁,平均(44.3±6.9)岁。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可进行研究。
1.2 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5]进行相关诊断。患者表现为突发一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或眩晕、呕吐等,既往意识障碍,并最终经影像学诊断。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入组年龄18~65 岁;患者均为首发急性脑梗死;发病到入院时间≤4.5 h;入院时患者有家属陪同,确保相关伦理问题;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排除标准: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2 分;因肿瘤或菌栓等原因导致的脑卒中;入组前已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影响抗凝药物治疗效果分析;有严重的进展性脏器或系统病变;介入溶栓治疗后显示有颅内出血倾向;合并严重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
1.4 治疗方法入院后,两组患者均予以脑神经营养、抑酸、脱水等治疗,稳定病情后再行介入治疗。患者予以血管介入治疗:使用Seldinger 穿刺术对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置入8F 动脉鞘后进行脑血管造影,通过血管造影明确梗死位置。利用微导管尖端向血管梗死位置注射尿激酶、支架取栓等治疗,术后常规予以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观察组介入治疗后无出血倾向,释放支架后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 060265;规格:5 mg)5 μg/kg 注射,再予以0.075 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介入术后24~48 h。在持续静脉泵入18 h时嘱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Bayer Health Care Manufacturing S.r.l.;注册证号:国药准字J20 171021;规格:100 mg/片)3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 203269;规格:75 mg)300 mg 的负荷量,随后每日予以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口服3个月再入院进行疾病观察。
对照组介入治疗后无出血倾向,释放支架后予以盐酸替罗非班常规剂量10 μg/kg,而后维持静脉泵入的剂量为0.15 μg/(kg·min),持续24~48 h,术后口服药同观察组一致。
1.5 观察指标在介入治疗前、24 h、7 d、30 d 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统计干预期间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在治疗前、治疗7 d 时记录两组患者血液的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
1.6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经SPSS 19.0 软件进行处理,不同时间点NIHSS 评分符合正太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为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NIHSS 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的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治疗24 h、治疗7 d,观察组的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30 d,两组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两组的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注:治疗后,同一组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脑梗死区域可能发生血液流变学变化,常表现为内膜下胶原组织与血小板黏附,血小板可进一步黏附成血栓,导致脑梗死溶栓后血小板再次聚集,非激活状态下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Ⅰb/Ⅲa 受体立体构型改变诱发脑梗死再发[6]。
替罗非班与GP Ⅰb/Ⅲa 受体可逆性结合具有以下特点[7]:(1)不会激活补体造成血小板损伤;(2)起效快,在给药5 min 左右即可产生抗血小板效果;(3)阻止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同时还可溶解新鲜血栓。在本项研究中,研究对象均为采用血管介入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是该疾病治疗的基础方案,警惕治疗期间发生脑出血,因此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要求较为严格,排除MRS 量表评分≥2 分及入组时已存在血液系统等影响疗效观察的疾病。经相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治疗24 h、治疗7 d 时的NIHSS 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与替罗非班的阻断GP Ⅰ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以及抑制聚集剂,如二磷酸腺苷、胶原等诱导血小板聚集,从而起到溶栓作用[8]但随访至治疗后的30 d,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不大,一方面与本研究中患者均及时进行溶栓治疗,积极控制病情后患者恢复良好,同时术后仍服用双抗血小板药物,故中远期疗效相似。
综上所述,低剂量替罗非班在抗血小板聚集中的治疗效果较佳,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黏度和神经功能损伤,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后期还需关注不同给药方式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