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经典红色文学的接受与传播研究

2020-12-21勾焕茹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河北红色

张 静,勾焕茹,杨 慧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红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学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其所承载的红色精神与当前社会审美需求相契合,是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本课题以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分析,深入剖析经典红色文学作品对燕赵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承,明确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取向,观照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在信息化浪潮及多元文化冲击下的生存现状,探究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以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河北经典红色文学多元化传播的策略,积极推动经典红色文学的接受与传播,发挥红色文学文化育人、思想育人、情感育人的价值和作用。

一、河北经典红色文学的构成

河北经典红色文学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的,记录河北地域革命战斗、革命英雄、全面抗战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表现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战斗革命理念、革命成果和河北人民顽强奋斗、坚韧不屈的抗争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1]河北经典红色文学资源丰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流派——荷花淀派。“荷花淀派”又名“白洋淀派”,因孙犁创作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荷花淀派形成于抗日战争后期,这一文学流派主要以特殊历史时期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风土民俗以及与恶势力顽强抗争的英勇事迹为创作素材,描绘了白洋淀、北运河、冀中平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了冀中人民美丽、善良、纯朴的心灵世界和豪迈、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二是具有多部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除荷花淀派作家作品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以平白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冀中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创作出了多部经典红色文学作品,如袁静、孔厥合著的《新儿女英雄传》,梁斌的《红旗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刘流的《烈火金刚》,李晓明、韩安庆合著的《平原枪声》,张东川、翁偶虹、陈延龄合著的《平原游击队》,陈模的《少年英雄王二小》,徐光耀的《小兵张嘎》,沈重的《狼牙山五壮士》等。

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以抗战题材为主,有资料统计,在全国抗日题材经典长篇小说中,70%以上是由河北作家创作的。[2]这些经典红色文学作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鲜明的红色基因、红色精神,是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传统文化的承继,是对“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燕赵文化激浊扬清的产物,是河北发展进程中深刻的文化自觉,对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构建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河北经典红色文学的接受与传播现状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接受活动对于作品价值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可以说,文学接受是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文学接受是由传播导入的社会行为,传播是人类社会文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文学传播则是文学价值得以实现的社会中介。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北经典红色文学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与传播现状,课题组在河北省部分高校开展了专题问卷调查。问卷围绕对河北经典红色文学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对经典红色文学功能与价值的认知、经典红色文学的阅读、河北经典红色文学的传播等方面,设计了40 个问题。本次共发放问卷353 份,收回问卷353 份,问卷有效率98%。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具体如下所述。

(一)大学生对经典红色文学功能与价值的认知度较高

红色文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更是红色精神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通过经典红色文学的接受与传播,能够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学对人们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对思想道德的教化作用、对情感的陶冶作用、对创新素质的培养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认为最值得传承和弘扬的经典红色文学精神内涵依次是热爱祖国、团结友爱、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牺牲,占比分别为 89.24%、82.72%、82.15%、81.02%、56.94%。阅读经典红色文学作品,84.99%的人认为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84.14%的认为能够更加深刻地铭记党的奋斗史,开创更好的未来;83%的人认为可以提高自身素质;80.17%的人认为能够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经典红色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激动人心的情节给80.74%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够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大学生阅读经典红色文学作品的动机来看,81.3%的人认为通过阅读经典红色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55.81%的人认为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水平,49.29%的人表示可以从中学到很多课外知识,49.01%的人则表示可以净化心灵。此外,96.32%的人明确表示阅读红色文学作品能够对工作和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大学生对经典红色文学的功能和价值认知度较高,这恰恰是经典红色文学在高校得以传播的重要思想基础。

(二)大学生对经典红色文学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对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的了解”情况,仅有4.25%的人表示很了解,54.67%的人表示有一些了解。从经典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数量来看,有20.6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阅读过经典红色文学作品,57.22%的人表示阅读过3 本以下,仅有22.09%的人表示阅读过3 本以上。问卷选取了12 部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为参照对象,就大学生对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的接受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 所示。

从图1 来看,接受度达到70%以上的仅有2部作品,分别为《小兵张嘎》和《狼牙山五壮士》;接受度在30%~50%的作品有3 部,分别为《荷花淀》《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接受度在20%~30%的作品有4 部,分别为《红旗谱》《新儿女英雄传》《平原枪声》《平原烈火》;接受度在10%~20%的作品有3 部,分别为《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风云初纪》。由此可知,虽然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接受度,但对大部分红色文学作品的接受度都低于50%,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与传播力度有待加强。

(三)大学生对经典红色文学的接受途径多元化

图1 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接受情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便捷、高效的资源。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更喜欢上网,也更熟悉网络资源的获取途径和运用方式。调查数据显示,上网是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学的最主要途径。除此之外,大学生接受经典红色文学的途径还有观看红色文学影视剧、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课外听长辈讲述、阅读红色文学作品、参加红色文艺活动等,各种途径的选择情况如图2 所示。

图2 大学生了解经典红色文学的途径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了解和接受经典红色文学的途径是多元化的。上网、观看红色文学影视剧的比例均超过了60%;其次是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包含课堂上教师教授和课外长辈讲述,选择比例均为49.29%;阅读红色文学作品也是重要的接受和传播途径之一,选择比例为42.21%;通过参加红色文艺活动了解经典红色文学的方式,选择比例达到了22.66%。

(四)大学生对经典红色文学接受与传播的意愿强烈

大学生对经典红色文学的接受与传播意愿比较强烈,积极性主动性较高。调查数据显示,56.66%的人表示愿意了解有关红色文学的书籍,32.58%的人表示非常愿意了解有关红色文学的书籍;59.77%的人表示愿意接受更多的有关红色文学的教育,30.03%的人则表示非常愿意接受更多的有关红色文学的教育;75.64%的人表示非常愿意或者愿意向周围的同学推荐经典红色文学作品;对于红色文化活动,38.81%的人表示愿意参加,30.31%的人表示非常愿意参加,28.33%的人表示视情况而定;在了解了阅读经典红色文学的价值,且这类书籍容易得到的条件下,69%的人选择会主动去阅读,26.06%的人表示会阅读一部分;如果进行教学改革,将红色文化、红色文学知识列入考试范围,74.22%的人表示支持,17%的人表示无所谓,仅有8.78%的人表示反对。此外,87.25%的人表示现在社会有必要大力宣传有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文化精神。

三、河北经典红色文学的多元化传播策略

(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倡导经典红色文学进课堂

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文学价值、精神内涵,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河北经典红色文学是河北地域文化的独特呈现方式,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倡导河北经典红色文学进课堂,既可以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又可开设为独立的文学赏析类选修课程向全体学生开放。在河北省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学习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更容易使大学生对河北红色文化产生地域认同、心理认同、文化认同,与红色精神形成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从而对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进行正确引导,增强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4]

(二)以阅读为基础,提升大学生的红色文学接受意识和能力

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文学接受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以满足文学接受的需要,即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与文学文本相适应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水平、基本的文学审美能力。大学生完全具备上述能力,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出发点,能够很好地与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从而实现文学作品从“第一文本”向“第二文本”的转化。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即“接受心境”。阅读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阅读活动的动因,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调查数据显示,如果不受学校学习任务的限制,37.68%的人表示不考虑主动阅读;大学生阅读经典红色文学作品的动机主要来自于外界,具体情况如图3 所示。部分大学生之所以不去阅读经典红色文学作品,48.16%的人表示没有时间,47.03%的人表示对革命年代不了解。

图3 大学生阅读经典红色文学的动机

阅读的动机通常是由阅读者的世界观、阅读目的和人生价值定向所决定的,是受一定的知识水平所制约的。阅读动机会直接影响阅读者的接受心境,进而影响接受者的阅读行为与接受效果。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动机、期待视野,提高对红色文学作品的接受意识和能力,进而更好地实现对河北经典红色文学的接受与传播。

(三)坚守口述文化阵地,推行原生态传播

口耳相传是文学作品最原始的传播方式,口述者(传播者)采用视觉、听觉符号,与接受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其显著特点是双向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反馈较快、反馈量较大,传播者可根据反馈情况,调整传播节奏和传播行为,但是口述传播受众面较小,适合小范围内传播。

一切传播活动都存在于“传”与“受”的相互矛盾运动中。在传统的传播格局下,传播者始终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接受者的选择十分有限,被称为“有限选择”,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已形成了传播去中心化、接受者成为传播主体的传播实际。[5]在这一背景下,坚守口述文化阵地,推行原生态传播,更应注重传播者传受能力的提升、传播效用的互动及传受角色的互换等。口述传播者可以通过阅读主动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而且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分析的思维过程会贯穿于阅读活动始终。因此,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对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第一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并成为红色文学的口述传播者,实现传受角色的互换,走进幼儿园、中小学或者特殊群体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

(四)吸收文明之光,实现多媒体传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广播、戏剧、绘画等多种媒介为河北经典红色文学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影视技术将大量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搬上了银幕,将文字作品转变为令人身临其境的美好画面,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人类的认知方式回到了最初的具象,观众对文学作品信息的获取也更加快捷、高效。[6]调查发现,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的改编形式主要有电影、电视剧,广播、歌曲,连环画,戏剧等,大学生对这些改编后的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接受度普遍较高,分别为89.24%、37.96%、27.48%、24.08%。

数字化、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及网络、VR(Virtual Reality)等技术的应用,又为河北经典红色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河北经典红色文学的网络化传播,不仅便于文学作品文字的保存、复制、印刷,而且网络的声音、画面、图像等多种功能可以有效带动受众的感官,受众可通过网络平台与文学作品传播者及作者进行超时空、时时交流对话,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VR 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代文学艺术的形态及人们对于艺术业已形成的观念体系,它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屏幕终端(头戴式显示设备),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体感识别和视网膜识别等),一个新的内容生态(基于全景视频和沉浸式体验的内容和应用)。[7]虚拟现实技术将对文学作品产生全方位的、根本性的影响,应用VR 技术对河北经典红色文学作品进行传播,即虚构一个文学世界,展现文学作品作者的思想,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和情感,从而把经典红色文学作品的传播带入全新的历史阶段。

河北经典红色文学是红色文学作家在特殊历史时期对“慷慨悲歌,仗义任侠”燕赵精神的真实谱写,从文学的角度再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以及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社会心理、审美价值取向的变迁。关注河北经典红色文学的现代化传播,在新时代弘扬河北经典红色文学表达的革命情怀、战斗精神、英雄气概、人民智慧,使之浸润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引导人们的思想、升华人们的道德境界,从而更好地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昂扬斗志。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河北红色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追忆红色浪漫
孙婷婷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